2023年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解析
1.D【解析】本题考查传说的史料价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行天之罚”可知,夏朝统治者启借用神权为征讨反对势力的行为提供神圣性和合法性,故选D项;传说中的炎黄结盟,只是建立部落联盟,当时并未进入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故排除A项;仅凭尧禅让于舜的传说,无法得出禅让制是否在当时“开始”形成的结论,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夏朝疆域并未延伸至长江以南,故排除C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社会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画像砖一般出土于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家族的墓葬,该画像砖所示场景较大,宾客分列而坐,且有歌舞表演,故选A项;成都的画像砖不足以反映整个南方百姓的生活状况,故排除B项;该画像砖中的活动并未体现礼制遭到严重漠视,故排除C项;汉代实施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市民阶层的享乐受到限制,故排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导致“天下大乱”可知,唐太宗把隋亡原因归结为官员畏惧君主,不敢直言其过错,以致天下大乱而难以挽救,故选B项;减轻人民赋役负担和增设宰相都不是基于材料中的反思所得出的应对之策,故排除A、D两项;官员不肯直言皇帝过失,这是官场风气问题,并非官员能力问题,发展科举并非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故排除C项。

4.A【解析】本题考查辽金时期的农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农业生产工具门类齐全和多种农具与今天北方农具差别不大可知,辽金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得以传承发展,故选A项;北京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已有一定农业开发,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金属农具得到全面推广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最快”用词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文书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强调文书递呈方式应该以“亲递”为主,可知当时注重保密性,故选A 项;材料无法体现以孝治国理念,故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为军机处的设置,故排除C项;“年逾六十”并不是划分特权阶层的标准,故排除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意在批评洋务运动片面学习西方器物文明,缺少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学习,故选B项;材料批评清廷向西方学习存在偏差,并非批评清廷封闭保守,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维新变法运动和民国初年的“尊孔复古”逆流,故排除C、D两项。

7.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排斥”“玩弄”“疑谤”“抵拒”和“艰苦尤甚”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顽固保守势力的阻碍,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从张骞的感叹可推知国内土地开垦的潜力并未像日本那样得到充分发挥,故排除A项;张謇赴日本考查,
其目的并非引进外国资本,故排除B项;张謇的感慨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当时并未全力推进改革,故排除C项。

8.B【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公务员的任用、考核、退休待遇落实等问题,体现了完整的文官制度体系,故选B项;材料中的部分内容主要涉及退休公务员的物质待遇,并未涉及对他们的精神抚慰,故排除A项;公务员素质提高有赖于制度的落实,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受政治腐败和一党专政影响,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相关法律,还不足以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法治建设成就突出,故排除D项。

9.C【解析】本题考查陕甘宁边区难民救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出无论是难民纺织工厂的经营,还是公路的建设,陕甘宁边区政府都将难民救助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考虑,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三三制”的政治原则,故排除A项;1940年属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土地改革,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难民救助与持久抗战的关系,故排除D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泰山生态保护条例》的制定,不但体现了新时期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同时也将自然环境、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进行综合考虑,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治屏障,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故排除A项;该条例的出台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就,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而非挖掘其经济效益,故排除C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时期西欧行会组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中世纪时期的西欧行会主要流行于中等规模的城市,不加入行会的商人不得在本城经商,可见中世纪的商业行会具有一定的地方保护和垄断贸易特征,因而在国际贸易较为活跃、开放的大城市反而不流行,故选A项;材料论述的是商业行会,商人不属于小生产者,故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的行会组织无意也无力鼓励海外探险,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中世纪西欧的基层自治无关,故排除D项。

12.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表格反映了欧洲七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解散和存续时长,由此可知欧洲七国都在亚洲进行了殖民掠夺,从东印度公司存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推知当时殖民竞争的胜负状况,故选C项;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且东印度公司的竞争优势并非依托本国的制造业水平,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东印度公司的组织管理方式,且其衰落也不能说明股份制的普及,故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一般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属于特权贸易公司,且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亚当·斯密在18世纪下半叶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完全相符,故排除D项。

13.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有学者依据工业革命后的伦敦霍乱的流行情况的分布,揭示了霍乱传播的规律,也由此说明部分供水公司出于种种原因并未向居民提供安全的水源,这凸显了当时城市化急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故选C项;从材料中无法
看出伦敦人口下降的数量和速度,故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某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并未涉及跨区域的研究合作,故排除B项;近代伦敦霍乱的流行与工业化有关,但不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工业化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故排除D项。

14.D【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统一进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的,普鲁士作战的对象包括奥地利、丹麦和法国,材料中的事件不但激发了德意志各地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普丹战争提供了导火线,客观上加速了德意志的统一步伐,故选D项;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近代德法两国的矛盾,故排除B项;违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有关主权的相关原则,是丹麦国王主观选择的结果,并不是他客观上无意违背该和约,故排除C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列宁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违背了民意,他号召各国群众以及俄国社会党人利用这一局面用革命推翻现存政府,可见列宁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运用于帝国主义世界大战阶段,使这一学说得到发展,故选C项;共产国际成立于十月革命胜利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欧洲各国的反战运动并没有打破两大集团相对均衡的力量对比,无法使战争进程加快,故排除B项;列宁的主张基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而非民族自决思想,故排除D项。

16.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的美国某大型企业创始人基于其企业在非洲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利益,对美国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提出了质疑,这主要反映了其代表的跨国资本集团和美国政府的利益分歧,故选B项;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早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时就已遭遇瓶颈,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故排除C项;材料重在强调美国政府与跨国资本之间的分歧,与全球治理体系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17.(1)价值:
材料一是权威机构的经济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2分)
材料二是官方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地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官方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镇压反革命的成果。

(2分)
材料三是现代学者对抗美援朝战场作战记录的整理,可用于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国家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的努力。

(2分)
(2)意义:改善了群众生活,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扫荡了国民党及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在朝鲜战场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国际地位。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史料种类:口述史料(如亲历土地改革的农民、亲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市民的口述回忆);档案资料(如苏联等社会主义或人民民主国家承认新中国并开展援助或经济合作活动的官方档案);影像资料(中外记者对帝国主义在华机构被撤销、抗美援朝战争战况的影像记录)。

(2分,答出两种类型即可,无需举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同: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都反对极端主义;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2分,答出两点即可)
异: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评价: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答出一点即可)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奴隶制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长期不受重视)。

(2分,答出一点即可)
19. (1)特点:渐进性;条件明确和严格;存在对中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范围较大(以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加盟成员国为主)。

(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态度:拒绝俄罗斯入盟,但尽力维持欧盟与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

(2分)
因素:欧盟决策机制;军事同盟关系与安全保障;美国的霸权政策;俄罗斯与西欧在地缘政治上的矛盾;俄罗斯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同源性;俄罗斯与欧盟经济的互补性。

(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示例一
主题:科技发明的黄金期。

(2分)
论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政府与士大夫阶层的关注以及儒学的复兴(尤其是崇尚思辨的理学的兴起),为科技发明的涌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前提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三大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战争的形态,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等文人对科技成果的总结,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世俗生活的丰富,助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8分)
总之,宋代中国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2分)
示例二
主题:科举取士的黄金期。

(2分)
论述:宋廷制定崇文抑武方针,放松了对土地和人口择业的限制,官方和民间教育的发展以及门第观念的淡化,都为科举取士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创造了重要条件。

宋代科举的录取规模较之隋唐大幅扩大,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也有所减少,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风气,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经过王安石变法等活动与时俱进。

科举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士大夫阶层的国家认同,促进了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发展和教育的平民化。

宋朝的科举取士也影响到周边民族政权选官制度的发展。

(8分)
总之,较之隋唐和元明清,宋代科举取士在宋代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座高峰,对政治统治、阶层流动、思想文化、民族交融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