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2.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 研究者问不同年龄的儿童A和B中的儿童谁更坏
一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评定不同。 • 从儿童对对偶故事的是非评定中可以看出,儿
童的道德认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从根据行为的后果判断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判断。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 研究内容
• 1.研究儿童规则意识和规则实践的发展 • (1)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儿童认为规则并不是必须遵守的运动规则 • 第二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要绝对尊重和遵守的 • 第三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彼此同意的合理规则
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幼儿道德发展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成人对幼儿说谎行为缺乏正确认识 • (二)成人缺乏“强化”手段的运用技巧 • (三)幼儿同情心教育的缺失
二、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策略
• (一)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 1.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德育观 • 2.树可以看到郝君和凯文对教师制定 的规则反应不相同,按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会的观 点,如何解释和描述这种差异呢?幼儿的道德发展 有哪些水平呢?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上具体又有什么表现呢?
•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 关于幼儿道德发展的科学认识。
第一节 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
• 处于阶段三时,儿童可能会认为,因为药店老板很生 气,所以海因兹偷药是不对的,也可能因为他病重的 妻子有救了,所以海因兹偷药是对的。
• 处于阶段四的儿童开始基于行为是否与法律冲突来进 行道德判断,会认为因为偷窃违反了法律,所以海因 兹的行为是不对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3.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2.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 对偶故事二: • A.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条狗,非常害怕。
他跑回家,告诉妈妈,他碰到一条像牛一样大的狗。 • B.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他了一个好分
数。事实上老师既没有给他高分数,也没有给他低分 数。可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 对偶故事一:
•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妈妈叫他吃饭,就去 开吃饭房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 放着一只盘子,盘子内有15只杯子。结果约翰打开门 ,撞倒了椅子,打碎了15只杯子。
• B.有一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 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因为果酱 放得太高,他的手够不着,结果在拿果酱时,碰翻了 一只杯子,掉到地上碎了。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前习 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 包括具体的两个发展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1.前习俗水平(4~10岁)
• 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儿童的道德推理的特点是关注个 体的行为结果。这个阶段的道德认识是由行为所导 致的结果所决定的。
• 儿童这时一般倾向于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 其行为的正确与否,而不能从行为的动机上进行判 断。
• 同时,在这个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一成不变 的,不能进行协商的,他们不理解这些规则是由人 们自己创造的,因而必须要遵守规则。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 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
• 幼儿期的道德意志都比较薄弱,道德行为的坚 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幼儿的道德行为具有 不稳定性,常常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出 现反复。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 (三)社会学习理论对道德行为培养的启示
•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2.班杜拉的攻击行为著名实验 • 3.实验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启示 • (1)替代强化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作用。 • (2)观察和模仿榜样在儿童道德行为形成中起着
• 不稳定性、易受感染和易受暗示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 (一)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 我国学者卢乐珍等人通过研究,将我国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 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前道德时期(适应性社会行为期,0~1.5 岁)
• 第二阶段: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1.5~3岁) • 第三阶段:情境性道德行为发展期(3~5岁) • 第四阶段: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5~7岁)
第十三章 幼儿道德的发展
本章知识结构图
本章引入
• 在班级中的“自然角”放着一个仓鼠笼,里面有 两只仓鼠,教师提醒幼儿不要碰笼子里的仓鼠。有 一天,一名叫郝君的孩子听到一只仓鼠在痛苦的呻 吟,于是他走到笼子边,摸了摸那只仓鼠,看看它 怎么样了。他的同学凯文警告他说:“我要把这件 事告诉老师,老师不让我们这么做。”然后,老师 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在眼里,提醒凯文,郝君靠近笼 子只是出于好意,希望可以帮助小动物。
对儿童羞愧感的实验研究。
一、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 (二)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 李长岷、刘邦慧(1991)对幼儿自尊心和自 卑感的研究。
• 刘守旗(1988)依据库尔奇兹卡娅的实验方 案,对我国3~6岁幼儿进行了道德情感方面的实 验研究。
一、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 (三)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
• 在幼儿期,幼儿的道德情感是与自然情感分 不开的,主要是由于某种强烈的情境刺激而引起 幼儿的情绪体验,缺少道德认知的因素,因此它 是直觉的情绪体验形式。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 (二)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言行脱节是幼儿期道德行为发展的最大问题。
• 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动机紧密相关,幼儿早期的 道德行为主要是在成人的监督和鼓励下表现出来的, 并不是靠他们内心的自觉性,而更多的是依靠外部影 响来坚持完成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
• (二)幼儿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2.习俗水平(10~13岁)
• 在习俗水平,儿童内化了规则,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 规则叫做社会“习俗”。
• 阶段三: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 • 阶段四: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2.习俗水平(10-13岁)
• 3~4岁幼儿道德评价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 4岁开始部分幼儿能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 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 5~6岁虽然绝大部分幼儿能够运用一定的道德规则来 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是仍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的 特点。
四、影响幼儿道德认知的因素
• (一)幼儿与同伴的交流 •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 (三)教师的教育方式 • (四)社会文化 • (五)儿童自身认知水平
• 阶段一:服从与惩罚定向 • 阶段二: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
• 处于阶段一儿童,认为如果海因兹因偷药被抓住,那 他就是错的,如果没有被抓住,那他就是对的。
• 处于阶段二的儿童,认为如果海因兹偷药后留下字条 许诺以后报答药店老板,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 的行为就是对的;如果海因兹的妻子吃了药病好起来 的话,海因兹会感到高兴,儿童也会认为他偷药的行 为是对的。
• 在后习俗水平,儿童从关注具体规则转向关注这些规 则中潜在的抽象原则,很少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平。
• 阶段5: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定向阶段 • 阶段6:个体内在良心道德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3.后习俗水平(13岁以后)
• 在阶段五,个体可能非常赞同海因兹,认为他的行为 的对的,因为比起违反法律而被判刑,挽救他妻子的 生命要更严峻。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 问题:海因兹应该这样做吗?
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 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作出哪一种回答, 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的推理过程及提出的理由, 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判断儿童道德水平。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二、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策略
• (二)突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 1.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 2.随机的教育活动
二、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策略
• (三)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优势 • 1.幼儿园应发挥群体优势,与家庭密切配
合,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 2.家庭发挥个别教育优势,与幼儿园协调
• 在阶段六,个体根据超越社会规范的普遍、抽象原则 来进行道德推理。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
•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都是按顺序经 过这几个阶段的,不能超越,只能循序渐进。
• 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 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只有少数成 人达到阶段五,达到阶段六的更是少见。
• 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 道德规范的相对性,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 定的,可以变通的。儿童在看待一些行为时,不只 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会考虑行为的动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一)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 科尔伯格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用自己
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推 理水平,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 说明理由。 • 典型道德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第二节 幼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一、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 (一)国外对羞愧感的研究
• 羞愧感是个体违背了道德行为时,由于良心受到 谴责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这种情感的产生 表明幼儿已经对道德规范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认 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规范之间的不相符。

原苏联心理学家库尔奇茨卡娅(E.H.Kyiibyhhkar)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1.研究儿童规则意识和规则实践的发展 • (2)儿童对规则执行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 • 第二阶段:以我自为中心向模仿大年龄儿童的阶段 • 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 • 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
(一)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2.关于儿童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三、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 3岁左右的幼儿就已经对某些行为产生了 朴素道德意义的认识。
• 但总体来说,幼儿期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很低,他们不仅道德知识不多,而且道德 认识也很肤浅,概括能力差。
三、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 幼儿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会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但 在幼儿期评价能力稍显不足。
• 3.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 •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惩罚的态度来考察儿童的公正观
念的发展。 • 结果被询问儿童都认为应该给犯错误的孩子惩罚才
是公正的。只是在对惩罚的程度上有不同的看法。 •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事物的看法更立足于公正。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 1.前道德阶段(4、5岁以前)
• 处于这一阶段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是以自我中心 的,不能从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其行为直接受行为 结果支配。

此阶段儿童可能会认为不小心打破15只杯子的男孩的错
误更坏一点,也可能认为因为偷吃果酱而打碎一只杯子的男
孩更坏一点,这取决于儿童自己所处的立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二)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 2.他律道德阶段(5~9岁)
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 一种药材能救她,就是本城中一位药剂师发明的镭。制 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他竟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 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接的1000元,只够 医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 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 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个药就是为了赚 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 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