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五讲社会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维格斯特的人生六阶段
幼儿期:学会衣、食及基本生活技巧,与家人 建立感情。
儿童期:发展日常生活技能,借助游戏学习扮 演角色,发展道德感。
1.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与父母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 gesture),模仿父母动作。(三岁以下的儿童,尚未形成 客我)
2. 嬉戏阶段(play stage):从事角色借用(role taking),他们 把自己想像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角度 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通过模仿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角色,实践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行为。(三到六岁, 开始形成客我)
学会对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的遵从。
同辈群体(peer group)
同辈群体: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 年龄相仿的一群人。(兴趣、活动、收入、职 业和社会地位)
同辈群体对社会化的作用:
- 能更好地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限制
- 潜移默化力强。有意识
无意识
-言行举止的自由天地。
-本群体的价值观影响大。公认的价值标准 准
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是如何学会思
考的?
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器官(吮吸,触摸,视听) 来了解世界。不会认识到因果关系,不知道行为的后果。
2. 前操作阶段(2-7岁):学会使用和理解符号,学会说话,开 始有描摹客体的企图。完全自我中心,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大小,速度和因果等)。
例子:当儿童看到一张奴隶的照 片的时候。。。
感觉运动阶段:一张薄薄的东西
前操作阶段:一张照片
具体操作阶段:那是错的
形式操作阶段:要是我们的国家建立在 平等之上,人们怎么会占有奴隶?
人格,道德和情感又是怎样习得的呢?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科尔伯格 吉利根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无意识理论”
日托
日托影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日托影响儿童的行为 日托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儿童被教之以社会和文化 传统中他们所需要的技能和态度。
儿童在学校中学习的社会角色比在家中所学而 言要更多地面向广大社会。
-人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接受他人的系统评价,“隐课程”(hidden curriculum)
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独特的社会化场 所。儿童在处于特殊地位的家庭里确认了自己的地位。
儿童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往往是从观察家庭生 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儿童常以自己的家长作为 效仿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和情绪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
家庭教育还是儿童形成个性的主要条件。出生次序,儿 童在家庭中的地位,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内的 环境和气氛,家庭的社会地位等。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
(1)强制的 如:“劳教” 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 (2)非强制的 如:移民的“入乡随俗”
社会化的意义
一个人的出生是情感性和社会性的,也是生物性的、无 助的。要成活下来就必须完全成长为人类的一员,就必 须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他们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 和行为。
人格的组成部分: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自我与意识的社会化
1. 库利和“镜中我” 2. 米德和角色扮演 3. 皮亚杰和认知发展
人格、道德和情感的习得
1. 弗洛伊德和人格发展 2. 艾里克逊和认同危机 3.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 4. 吉利根和道德中的性别差异
3. 竞赛阶段(game stage):开始关心在非家庭、包括作为整体 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 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学习借用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的角色。(约六到七岁以后,学会扮演多种角色。内化社会角 色,形成客我)
3、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s):作为整体 的群体的角色。
自我的构成
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构 成。
1. 主我(I):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 的、 “自然”特征。无约束的冲动和 动力。
2. 客我(me):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 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客我”的形成的三个重要阶段
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family) 邻里社区(neighborhood community) 宗教(religion) 日托 (daycare) 学校(school) 同辈群体(peer group) 大众传媒(mass media) 工作组织(work place)
家庭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担负着传授文 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学习社会交往 等责任。
遗传还是环境?
人之初,性本无。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 出生时缺乏生存的本能。
那么,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其他东西是 从哪里来的呢?社会学的答案是什么?
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
社会化:学习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化: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 认可的过程。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 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
3. 具体操作阶段(7-12岁):懂得如何去构想一个具体的客体, 或者以不止一种方式来认识客体,他们能够形成关于事物之间 相互关联的概念。但仍停留在具体在具体思维上,没有具体的 实例她们还是无法讨论抽象的概念,如真理,诚实,公正等。
4. 形式操作阶段(12-15岁):发展起了高度抽象思考的能力。 可以对现实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建构理想。
自由 群体独特的价值标
不同时代的同辈群体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特征。
大众传媒(mass media)
大众传媒:指的是传到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 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尤其是报纸、杂志、电 视和广播)。大众传媒既提供现实的世界和信 息,又提供了想像的世界和行为的信息;存在 与正统的社会价值观的矛盾。
电视负面和正面影响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行为 -广告的误导作用 -娱乐性导致公众的生活的庸俗化和琐碎化 -权威的“消亡”
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越是不幸。文明的生活要 求我们去压抑很多深层的生理欲望。
库利和米德把自我解释为社会的产物,并强调 语言和其他符号的重要性,可弗洛伊德强调在 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
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
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分析
超我(superego):米德的“客我”,即从社 会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
邻里社区(neighborhood)
一些邻里社区比其他邻里社区对孩子的 成长更有好处。
贫穷社区的孩子更可能触犯法律,怀孕, 辍学,并最终面临暗淡的人生。
那些对孩子更危险的社区,父母确较少 地看护孩子,而在那些孩子较少需要保 护的邻里社区,父母却更加小心。
宗教(religion)
获得来世的信息 影响人们的价值 提供基本的道德观念 强化特定的行为规范
通过社会化人类的动物转化为社会的存在,被教会社会 所期待的社会模式、语言、技能以及如何去扮演一系列 的角色。
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 社会的生存与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具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 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人类有语言的能力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成年人所从事的被社会认可的职业 所归属的社会组织,是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机 构。
职业地位是确定个人社会地位的主导到位,一 个人只有通过具体的职业角色的学习和扮演, 才能被社会承认,也因此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地 位。
参与社会生活,建立社会关系,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化的过程
1. 婴幼儿期 2. 青少年期 3. 成年期 4. 老年期 5. 死亡与濒临死亡
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 _自立技能 _谋生技能。
培养色。
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
人格和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人格(personality):是指特殊的思想、感觉和 自我关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 鲜明的品质特征。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
6,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有序的多阶段过程: 1. 非道德阶段(amoral stage 0-7岁):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是
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 前惯例阶段(preconventional stage 7-10岁):学习社会规范并
遵守以免招致麻烦,把能否让老师、朋友、父母满意作为对错 的标准,关心的是米秒惩罚。 3. 惯例阶段( conventional stage 10岁后):道德意味这他们已经 学会的规范和价值。 4. 后惯例阶段(postconventional stage ):大多数人不会达到这个 阶段,人们思考对与错的抽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进行判断。
与弗洛伊德强调“儿童期”的人格发展不同, 艾里克逊相信人格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事。自我 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随着一生不同的时期的 发展要求而改变。
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于认同危机 (identity crisis)的积极解决。
社会化过程中的八个认同危机(艾里克逊)
1.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1岁前) 2. 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2-3) 3.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4-5) 4. 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6-11) 5.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12-18) 6. 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 7.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8. 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本我(id):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 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自我(ego):在超我与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 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识状态。
5、艾里克•艾里克逊(Erik Erikson,19021994)的“认同危机”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冲动,而艾里克逊主要关 心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
1. 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
2. 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
3. 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
2,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 理论
游戏对于自我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扮演他人的角色,也就 是说,进入他人的世界——理解他人的感受、 思想、并预知他人的行动。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具有重要影 响的人。比如父母,兄弟姐妹。
广义的社会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 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是把自己一 体化到群体中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 ■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 ■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一个人要经历结婚、生儿育女与就业等,需要扮演
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与工作人员等多种角色,承 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熟悉和 胜任自己的角色。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继 续社会化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继续社会化一个人要经历结婚生儿育女与就业等需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与工作人员等多种角色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熟悉和胜任自己的角色
第五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课堂目标
社会化的概念和内涵 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社会化的主体 再社会化与预期社会化
7,吉利根(Gilligan)和道德中的性别差异
她批判科尔伯格的理论只考虑了男性。对于 男性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女性?
道德的性别差异: 1. 女性更能通过个人关系评价道德:她们想知
道一项行动怎样影响他人,更关心个人间的 忠诚,以及对被爱的人可能带来的伤害。
2. 男性更倾向与遵从所定义的对或错的抽象原 则。一种行为使符合还是触犯伦理道德,个 人关系与这一点并无多大的关系。
1、查尔斯•库利(C.H.Cooley,1864 -1929)的 “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通过符号互动,人们
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取 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 系。即自我观念是在 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中 形成的。
“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基本要 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