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_殷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语中的喻体比较及翻译
殷 莉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摘 要: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民族特色鲜明。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习语中喻体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习语中喻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习语;喻体;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vehicles in their corr e-
sponding idioms based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vehicles in their idioms according to national cultural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Key words:idiom;vehicle;cultural difference;transl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2001)02-0009-04
一.引言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从广义上讲,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涵盖是大致相同的。

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

习语在汉语中也叫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

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处理文化差异成为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为习语中某些类常比喻性的名词对文化差异特别敏感,虽然它们所指之物为生活所常见,各民族对这些事物表象的认识相同,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赋予它们的联想却可能不一样。

因此,它们成为不同概念的喻体,更富于民族色彩。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语及其应用和翻译问题。

本文拟就英汉习语中的喻体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途径。

二.喻体比较
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

人类本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都存在着种种共性,这种种共性形成了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共识。

人类文化中的共性,反映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习语中,就有不少喻体、喻义完全相同的词语。

如:空中楼阁———castles in the air,火上加油———add fuel to the flames,水滴石穿———c 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泼冷水———pour cold water on,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鱼目混珠———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看风使舵———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火中取栗———pull somebody's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等。

2.喻体相异,喻义相同。

从宏观上着眼,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从微观上着眼,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整个民族文化。

由于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

因此,汉英习语中大量存在的是喻体相同而喻义相异的对应语,即“意似”,而“形不似”。

例如: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缘木求鱼———look for grass on the
作者简介:殷莉(1965-),女,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文化
收稿日期:2001.01.08
top of the oak,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 e,挂羊头卖狗肉———cr 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虎头蛇尾———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b,如鱼得水———like a duck to water,天网恢恢疏而不漏———Justice has long arms,快乐似神仙———as merry as a cricket等。

3.貌合神离。

英汉语言中确有一些等效习语。

它们喻体、喻义均相同,可谓形似、意似,甚至神似。

然而,切莫急于惊叹这些英汉习语是多么等值。

由于民族文化具有强烈个性,而比喻往往最富于民族文化色彩并受文化制约,这就使不同语言中比喻词语的大多数不可能等值到完全“如出一辙”。

如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怒发冲冠”。

乍一看,它们对译得似乎很般配,但若寻根探源细分析,便发现两者并不合辙。

此英谚出自对一个死刑罪犯表情的描述。

1825年英国一名叫Probert的偷马贼被判绞刑,当他走上绞架时,因恐惧而浑身毛发竖立起来了,后此谚被定义为fill one with great fear;frighten or alar m one(使人恐惧得毛骨悚然),但毫无“发怒”的意思。

而“怒发冲冠”的核心是“怒”,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冲冠”,形容愤怒之极使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却无任何惊恐,它的等值英译应是with anger或be in a towering rage。

三.习语中喻体的翻译策略
习语的翻译,一般说来,比较困难,因为各种来自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因素都会影响着习语中喻体的选择。

习语的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习语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综观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时,可分为三种类型:喻体、喻义相同;喻体相同,喻义相异;喻体、喻义相异。

因此,翻译时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互译法。

喻体及喻义都完全相同的英汉对应成语、谚语等,一般可采取互译。

中英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妙句,两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典型地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同性,翻译时亦不妨信手拈来。

如“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晴天霹雳。

而汉语的“瑞雪兆丰年”可译为A snow year,a rich year。

这一谚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中英人民都有共同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也反映在英汉谚语的形、义之中,类似的还有: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老鼠过街,人人喊打(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滚石不生苔(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船到桥头自然直(You will cross the bridge when you get to it .)等等。

2.直译法。

直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把一种文化及语言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文化和语言,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渗透,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

如英语成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虽然汉诗有“处处洛阳皆系马,条条大道通长安”之句,但为了保存英语的文化内涵,还是译成“条条大路通罗马”为好,而若译成“殊途同归”,便更乏韵味。

再如汉语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直译为“Marry a cock and follo w the cock;marr y a dog and follo w the dog.”译文用了平衡对称的句子,不但本身产生了均衡的美感,又保存了形象,而且能达到形义兼顾的效果。

直译的广泛运用,不但能使某种语言中的某些词句成为另一种文化和语言中的有机成分,还能使它们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性成语,如人们现在所熟悉的the Tr 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tower of ivory“象牙塔”,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Valentine Da y“情人节”等等。

3.直译加注。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受上下文的制约,直译后的作品去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在原语与译语之间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增进他们对原文的了解,译者要作适当的注释,以弥补直译带来的意义上的损失,从而使读者容易接受译作,提高文化信息传递的效度。

如对《红楼梦》第34回的“可谓东施效颦”这句话,杨宪益先生译为:“She is 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以上译文既使读者了解了“东施效颦”的语义,又了解了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们一日三餐几乎都离不开使用饭碗。

“饭碗”一词用英语来表达就是rice bowl,对于日常生活中惯用盘和碟的英语民族来说,碗(bowl)本来就不十分熟悉,再加上日常并不以饭(rice)为主食,对于rice bowl的说法也颇感陌生。

汉语中的“饭碗”一词还常用来喻指职业。

不同的职业在稳固性上不同,汉
语中就分别使用“泥饭碗”、“铁饭碗”、“金饭碗”来喻指。

这些词如用英语来表达分别为earth bowl,ir on bowl,gold bowl。

如果不加上必要的说明,英语读者是很难领略其真正含义的。

由此可见,译者只要本着语言文化的可溶性原则,在保留原文语言形象的同时,又使联想意义得以完美的再现,直译加注不失为求得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替换原喻体。

在汉英比喻性习语中,更普遍的情况是喻体相异却表达相同的喻义,即形异而意同或意近,在对译时,一般选取各自语言中现成的对应成语或谚语。

如:吹牛———talk horse,落汤鸡———a dr owned rat,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无风不起浪———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挂羊头卖狗肉———cr 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Justice has long arms。

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的英汉对应成语或谚语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套译。

不过,替换原喻体尚须谨慎,切不可用译语的民族文化特征取代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

如:英语的as str 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若英译汉,必须按照中国人能接受的喻体译成“力大如牛”;倘汉译英则只能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将“力大如牛”译作as str ong as a horse。

而“吹牛”、“老黄牛”、“牛饮”和“牛不喝水强按头”则应分别被译为“talk horse”,“work like a horse”,“drink like a fish”和“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 ”。

再如由于英汉习语中“狮”、“虎”的不同联想,汉语的“虎口拔牙”和“拦路虎”应分别被译成英语的“bear the lion”和“a lion in the way”或“a lion in the path”。

中文“旁敲侧击”接近英语短语“beating around the bush”;而中文短语“雨后春笋”可以用英语短语“like mushroom”来套译,因为英国不产笋,ba 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有时候,如果译者没有领会汉语的原文,或执意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反而有可能损伤原意。

5.意译法。

汉英两个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汉英习语喻体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在翻译时常常很难找到等值的词句。

因此,在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词句时,可使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以将原语词语形象转换成译语词语形象。

汉语中有不少反映中国特有文化观念、文化现象的国俗词,在别的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无法直译。

例如:“`你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

'她低声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寒夜》)———“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in until all hope is gone.”she murmured,shaking her head helplessly.这是一句带有中国地域特点的谚语,如果把“不到黄河”直译为until the yello w river is r eached外国读者如果不了解其背景就会百思不得其解,用意译可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而as drunk as a fiddler一语源自早期英格兰的文化生活。

民间小提琴手在公共场所为舞蹈伴舞,人们习惯以酒酬谢,小提琴手因而每每喝醉。

如此出典奇特的比喻看来只好译作“酩酊大醉”了。

又如That's all Gr eek to me,此语出自莎翁,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希腊文则全然不懂,这也只能意译了。

另外,带有专名的往往要意译。

譬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入乡随俗;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the heel of Achilles———致命的弱点等等。

有些虽无典故又无专名,但其喻体属英语中所特有,也宜意译。

如: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as dead as a doornail———僵死;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等等。

四.翻译中的“陷阱”
一些习语字面上的形近意近,实在太诱惑人了,极容易形成翻译陷阱。

例如:“child's play”和“儿戏”从字面上看,它们酷似,但各自的本意压根儿不对应。

汉语的“儿戏”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任、不认真,如说“不能拿工作任务当儿戏”,这一义项的英译对应词是trifling matter。

而child's play在英语中的本意则是something ver y easy to do(轻而易举的事),如说Driving a car isn't child's pla y even when you've had practice(就算以前你练过,开车并非容易);它还表示something not ver y important(不太重要、不足挂齿),如说His illness is child's play when you think of how serious it might have been(他的病本来可能很重,现在不要紧了)。

若将此句中的child's pla y译成他的病现在“如同儿戏”,汉语读者会感到费解和可笑。

可见,“儿戏”含贬义,而child's play本身不带负面意义和功能。

在汉英比喻性习语中,更普遍的情况是喻体相异却表达相同的喻义,即形异而意同或意近,在对译时,
一般选取各自语言中现成的对应成语或谚语。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刻意寻求乃至凑合一个现成的对应习语,往往会忽略各词本身的原意及引申义内涵,从而也会跌入喻义欠对等,尤其是语用功能上不等值的“陷阱”。

如“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和“亡羊补牢”。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对待“亡羊(马)”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此英谚最早为英国史蒂文森用于1730年,强调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指马后炮为时晚也。

而此汉谚源出《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南宋陆游《剑南诗稿·秋醒之八》“亡羊补牢理所宜”,皆肯定即使事后诸葛亮吸取教训也不迟,态度积极可取,如一定要找一句相应的英谚,应是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五.结束语
习语作为称谓某一民族生活、习俗、文化、社会、历史所特有的词汇,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为敏感。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尤其在微观上异大于同,因而不同语言中词汇的完全等义、等值是十分有限的、相对的,汉外词义的不对等、不等值是主要的。

英汉属不同语系,其习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各自表达方式也不同,故在翻译中很难找到各自对应的习语,存在着众多的不可译因素。

所以,在英汉习语比喻性用语的对译中,应对英汉习语进行文化对比研究,找出其不同的对应关系,以便在翻译中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另外,还要特别警惕那种表面看似对应实则不对等的陷阱,如“儿戏”与child play、“食言”与eat one's words等。

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民族文化的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在习用性比喻中所采用的喻体有同有异,甚至貌合神离,值得我们对比研究,翻译时需倍加留心。

参考文献:
[1]张得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李天辰.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101-104.
[4]谭惠娟.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看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翻译,1999,(1):45-47.
[5]孟志刚.论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的辨证统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
[6]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
[7]刘重得.文化.语言.翻译[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62-270.
[8]李国南.英汉习用性比喻中的喻体比较与翻译[A].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35-447.
[9]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