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杭州核心竞争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杭州核心竞争力
张倩
【期刊名称】《杭州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张倩
【作者单位】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2018年5月14日,杭州市政府印发《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文件一发布,杭州市创新创业相关企业倍受鼓舞。

回顾2018年,杭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截至2017年,深圳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988家,仅2017年就新增5014家;广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700多家,其中2017年新增4000家。

同一阶段,杭州的“国高企”总数还不到3000家,2017年新增589家,无论在发展速度和培育总量上都远低于深圳、广州。

杭州市在培育“国高企”数量上与广州、深圳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杭州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短板。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人才团队水平高,不仅是科技创新的
主体,而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还是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密切结合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名城的关键因素。

2018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提出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支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围绕“数字经济”开展自主创新,以高新技术新突破带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新发展,对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全面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杭州创新活力之城建设,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培育“国高企”,重点是引导企业、倒逼企业按照国家评定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域和标准,在R&D投入、核心技术研发、成果应用、人才引进、科研投入、企业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达标升级,提高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对标国际前端先进技术,不至于在关键时候被“掐脖子”。

未来,杭州的目标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情况将呈现新的面貌。

到2020年,杭州市要实现“国高企”数量倍增,达到5688家,力争达到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每年新增
200家,总量达到2000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000件以上。

杭州市科技局吹响集结号
3年时间,要实现近3000家国高企增长目标,时间短、任务重。

杭州市科技局自“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后,立即吹响了集结号,迅速行动起来。

2018年5月,市科技局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会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暨高企认定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对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进行工作部署。

6月,市科技局领导分组分批赴区、县(市)、开发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督查,听取各地政府和认定办工作汇报并走访企业实地指导。

局长阳作军带队,走访了高新(滨江)区、萧山区、临安区;副局长毛国锋带队,走访了拱墅区、江干区;副局长冯镭带队,走访了上城区、西湖区、余杭区;副局长朱崇敏带队,走访了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副局长林霄带队,走访了下城区、富阳区;巡视员宋新剑带队,走访了大江东、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紧接着,区、县(市)纷纷跟进出台了对应政策,上下联动,营造高企培育的浓厚氛围。

建立月报制,及时向市领导和区、县(市)通报各地高企申报工作进展。

通过开展各类培训、重点企业专人负责专家辅导等方式,把高企认定关口前移、提供精准服务,努力提高认定的成功率。

全年累计推荐申报国高企1816家,其中新申报企业1239家。

与区县联动,目前已开展7场专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培训,培训人数超过3000人;各区县在积极参与组织培训活动基础上,协调区县相关部门,邀请财务、税收专家对区县内相关企业进行培训指导。

逐步推进杭州市高企培育库建设,整合高企专利数据建立高企培育库上线。

杭州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效、细致的培育服务带来了令人期待的进展。

杭州市原有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2018年推荐申报1647家,目前通过专家评审并报国家备
案核查企业1578家,其中首次申报的新企业1239家。

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600家。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11107家,当年新认定1869家。

科技型初创企业总
数3640家,当年培育认定711家。

从行业角度分析,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技术服务、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产业,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滨江区、余杭区、西湖区和萧山区。

其中,杭州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行业门类较多,共有811家企业获得国家重
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经过数十年发展,电子信息企业已形成了智慧安防、智慧金融、智慧医疗和智慧环境等多个产业领域集群,例如,智慧金融领域的恒生电子,智慧互联领域的阿里巴巴,智慧网络领域的新华三,智慧安防方面的海康威视、大华技术、宇视科技等。

杭州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共575家企业获得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近年来通过企业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

例如,具有特大型空分装置技术的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一级机体结构供应商的浙江西子。

从地域分布角度分析,滨江区、余杭区、西湖区和萧山区的“国高企”数量位列前四位,数量分别为704家、545家、309家和304家。

高新区电子信息类国高企378家,占高新区“国高企”总量的53%,排名靠前的另有高技术服务、先进制
造与自动化、生物与新医药3个领域;余杭区排名前三的领域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数量分别为138家(占比25.3%)、124家(占比
22.7%)和94家(17.2%);西湖区排名前三的领域为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和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数量分别为124家(占比40.1%)、74家(占比23.9%)和30家(占比9%)。

萧山区排名前三的领域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产业,
数量分别为104家(占比4.2%)和53家(占比17.4%)。

未来的杭州,要变成高新技术企业生长的福地
要把政策落实足。

以《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工作部署,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双创生态的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分步推进。

区、县(市)出台对应政策,上下联动,营造高企培育的浓厚氛围。

继续加大力气宣传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政策,积极落实“国高企”申请补助和认定奖励、专利申请补助和授权奖励,吸引企业的关注度,提高中介机构的积极性。

要把平台搭得棒。

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

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和科技城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和各类特色小镇建设,加快科技资源集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关键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以“国高企”为主的科技型企业集群,引领全市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的作用,打造“一体化接力式孵化体系”,助推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加速)-产业园(落地发展)”一体化接力式孵化培育体系。

依托科技大市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创新创业品牌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集聚创新创业团队,为科技型企业和创业投资机构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要把人才引得多。

鼓励和支持企业培养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依托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中国杭州西湖国际
博览会、杭商大会、云栖大会、2050大会等活动平台的聚才效应,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杭创新创业。

发挥杭州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到国外创新集聚区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携带高新技术项目来杭州落地创办科技型企业。

充分发挥浙商的各方面优势,支持浙商利用并引进海外优质科技资源和人才到杭州创办科技型企业。

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并购国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吸纳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