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物流综合联动:发展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政协港⼝物流业对策研究课题组
港⼝物流综合联动是指港⼝物流体系各⼦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协调运作,从内部整合层次看,是指以枢纽建设为纲,发挥物流设施整体效益,同时促进⽔陆空管等多种物流模式合理分⼯和紧密衔接,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各种⼒量的组合优势;从外部关联看,是指充分重视物流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的互动,以推动城市的全⾯发展。
鉴于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快速增长,提⾼物流体系整体效益、加快宁波港⼝物流综合联动建设具有很⼤的现实意义。
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 “海港龙头,信息经脉;以公为主,海铁优先;综合市场,多元服务”的总体思路,建设综合港⼝、综合运输、综合节点、综合市场、综合保障五位⼀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实现其内部整合的组合优势与外部联动的提升效应。
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逐步形成以 “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为核⼼,以腹地⽆⽔港为枢纽,建⽴省内外港⼝联盟和国内外的合作港⼝,以信息港平台为纽带,形成综合港⼝体系。
——构建国际航线、内⽀线、城市环线、省内线和省外专线等组成的公、铁、⽔、航、管等多式联运为⽀撑的综合运输体系。
——优化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配送中⼼、转运中⼼、流通加⼯中⼼、集装箱堆场、杂货堆场等多种形式的港区节点和中转节点,形成综合节点体系,顺畅衔接公、铁、⽔、航、管等多种运输⽅式,以及国内国际物流枢纽。
——提升传统物流市场,构建上货运交易市场和上物流综合服务交易市场,打造上、下、虚拟、实体、离岸、岸内并存的综合物流市场。
重点培育第三⽅、第四⽅物流以及承接离岸物流外包业务的新型市场主体。
进⼀步提升反应速度快、功能容量⼤、协同能⼒强、作业效率⾼、业务范围⼴的多元化物流服务。
——完善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经营环境和⼈⽂环境等六⼤⽅⾯的综合保障系统。
重点落实政策服务、引导机制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联动,以确保综合物流体系的硬件投⼊发挥的效能。
——实现综合物流体系内部互联互通、分⼯合作、协调运⾏的组合优势。
——实现综合物流体系内外联动的提升效应。
综合物流体系建设要注重与全球产业转移、供应链分⼯调整,与国家重要资源配置中⼼联动,充分重视综合物流体系与城市功能提升的互动作⽤。
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加强组织领导,建⽴综合物流联动机制。
具体说来,就是建⽴综合物流体系联动的系统规划机制和市综合物流体系联动的重⼤物流⼯程协调机制。
建议建⽴联合规划机制,规划⽅案要统筹考虑整个港⼝物流体系,要考察规划项⽬对于其他物流系统的影响,作出整个物流体系的技术经济分析。
对重⼤物流⼯程的前期计划、调研、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和评价进⾏全程决策指导;同时,还要对不同物流项⽬的建设时间、建设周期、运营情况进⾏协调,以提⾼综合效益。
第⼆,尽快编制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动计划。
在宁波市港⼝物流发展规划指导下,组织相关专家尽快编制宁波港综合物流联动⾏动计划。
⼀⽅⾯,要从战略⾼度充分认识综合物流体系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综合物流的系统性、内在相关性出发,⽴⾜当前、着眼长远、抓住重点、集中⼒量,编制并落实好综合物流体系发展计划。
另⼀⽅⾯,综合物流体系发展计划要与国家规划、地区规划的⼤⽬标相适宜,重点项⽬要努⼒进⼊国家、省、地区中长期、 “⼗⼆五”规划等重⼤项⽬的范围。
第三,构建综合港⼝体系,形成综合物流核⼼元素。
逐步形成以 “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为核⼼,以⾦华、义乌、慈溪、绍兴、衢州、上饶、鹰潭、嘉兴、萧⼭等九个⽆⽔港及办事处为枢纽,建⽴省内外港⼝联盟和国内外的合作港⼝,形成综合港⼝体系。
其具体内容是:
⼤⼒发展海港体系。
加快宁波-⾈⼭港资源的优化整合,打破⾏政区划的限制,实现两港的统⼀规划、统⼀品牌、统⼀建设和统⼀管理,逐步实现宁波-⾈⼭港区的港政、航政、海事、海关、边检、商检等全⽅位⼀体化。
以宁波-⾈⼭港为核⼼,发展腹地⽆⽔港,推进省内港⼝联盟,探索与国外港⼝的合作经营模式,形成腹地范围⼴、服务能⼒强、现代化程度⾼的现代海港体系。
⼤⼒发展空港体系。
利⽤国家对民航业的扶持政策,发展航空物流,抢占区域航空市场的竞争主动权;积极参与周边机场的合作,主动承担周边机场能⼒范围外的运量;通过增加航线和开拓市场,形成以空港物流中⼼为核⼼区、以整个市域范围为海空联动区、以整个长三⾓为辐射区的航空物流络。
建议宁波市航空物流重点发展: (1)以机场为龙头,积极拓展航空货运市场,建⽴航空国际物流体系; (2)依托空港物流中⼼,加快推进海空联动发展,建设海空联动保税仓库,努⼒构筑航空配送转运体系; (3)整合航空物流信息资源,构筑航空物流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信息港体系。
在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组统⼀领导下,统⼀规划和建设宁波公共综合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港)。
逐步对接和整合宁波已有的海关、港⼝E-DI、电⼦⼝岸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使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在信息互通、票据流转、作业流程、全程监控等⽅⾯实现⽆缝衔接,真正实现⼀票制的多式联运,延伸物流服务链,为客户提供更加便
利的全程物流服务。
信息港要逐步探索有效的运营模式,创建品牌,实现与省内、国内、国外主要物流信息络的互联互通。
同时,海港体系、空港体系和信息港体系建设要实现统⼀规划、同步建设、系统优化、资源共享、品牌共建。
第四,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提升综合物流络运⼒。
构建多层次的综合运输体系,在总体上,要构建由国际航线、内⽀线、城市环线、省内线和省外专线等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加快形成 “⼀环六射”的⾼速公路主⾻架络、 “⼋横五纵三沿海”的⼲线公路主⾻架格局,并新建铁路港区⽀线。
充分利⽤杭州湾跨海⼤桥,加强北向对外交通⼲线建设,同时以完善和拓展长江三⾓洲地区运输络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甬⾦铁路、杭州湾跨海铁路、绕城⾼速公路东段、甬台温沿海⾼速公路复线等交通重点项⽬,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各省间接经济腹地推进,进⽽向华北、西南、西北、东北等国内其他内陆腹地推进。
拓展国际集装箱环球远洋航线络系统,开辟江海联运及南北沿海集装箱运输⽀线,全⽅位吸引海向和陆向经济腹地国际集装箱货源。
第五,加快港⼝集疏运络优化,提升物流通达能⼒。
建议调整《宁波市⾼速公路规划》,新增六横-北仑疏港公路,以解决北仑⽚区港⼝集疏运快速通道不⾜的问题。
建议调整宁波市铁路规划,将⼤碶铁路集装箱中⼼站的处理能⼒提⾼到260万TEU/年,并结合进港铁路⽀线建设,在港区内配套建设铁路集装箱港前站。
加快滨海快速路的实施,以尽快分流穿⼭、⼤榭、北仑、镇海四港区的东西向疏港交通以及四港区之间的交通量。
⼤⼒发展国际中转以及内⽀线业务,提⾼海运⽔⽔中转⽐例,降低港⼝对陆路集疏运的需求;同时建议港⼝企业进⼀步优化航线设置,尽量减少⽔⽔中转集装箱在不同港区之间转换,减轻港⼝后⽅道路交通压⼒。
注重发展多式联运,提⾼运输络利⽤效率。
多式联运是实现综合运输体系联动,提⾼运输络利⽤效率的有效⽅式。
宁波市在规划多式联运体系时,应重点发展腹地400公⾥内海-公联运,400公⾥外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的集装箱运输⽅式,吸引间接腹地特别是长江流域、西南地区的货源。
要建设以港⼝为龙头、以杭州湾跨海⼤桥为加速器,以综合运输体系为通道的多式联运体系和现代物流运作体系。
具体为: (1)台州、温州等南向联运体系,⾦华、衢州等西南向联运体系,绍兴、杭州等西北向联运体系,沿杭州湾跨海⼤桥的上海、苏南⽅向联运体系,这四个集装箱多式运输体系主要是公-海联运模式;(2)沪杭-浙赣以北、以南、以西⽅向江西、安徽、贵州、重庆等地⾄宁波铁-海或铁-公-海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 (3)杭甬运河⾄宁波港⽔⽔集装箱联运体系; (4)长江⾄宁波港的⽔⽔集装箱联运体系; (5)欧美-亚太地区海运中转业务。
第五,构建综合节点体系,实现综合物流⽆缝衔接。
优化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配送中⼼、转运中⼼、流通加⼯中⼼、集装箱堆场、杂货堆场等多种形式的港区节点和中转节点,形成综合节点体系,顺畅衔接海、空、公、铁、河、管道等多种运输⽅式,以及国内国际物流枢纽。
有序建设 “⼀主六副”物流园区。
围绕 “⼀主六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现代物流运作中⼼。
充分发挥宁波保税物流中⼼、龙星物流、余姚东⽅国际物流中⼼等项⽬的先发⽰范效应。
北仑主物流中⼼要在⼀期项⽬ (即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正式运作的基础上,加⼤⼒度引进采购、配送、国际中转等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空港物流中⼼要在⼀期项⽬开⼯建设的基础上,做好空港保税物流中⼼(B型)的申报⼯作,提升航空物流发展;深化明州现代物流中⼼等项⽬的前期⼯作;⿎励各县 (市)区政府开展⼀些⼩型特⾊物流节点的规划⼯作,构筑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节点络体系。
提升完善保税物流园区。
以梅⼭保税港区获批为契机,做好保税物流园区、宁波出⼝加⼯区、慈溪出⼝加⼯区、⾦融服务区和集疏运等设施的规划设计⼯作,引进基础物流、第三⽅物流、专业物流和物流技术等多功能⾏业性的企业落户港区。
要增强区内与区外的物流互动功能,强化保税经济区综合物流功能对全市现代物流业特别是港⼝物流业的带动效应。
同时,结合空港物流中⼼、宁海物流中⼼的开发建设,适时申请保税物流中⼼ (B型)功能,完善物流中⼼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提升竞争⼒。
继续推动 “区港联动试点”。
依托北仑四、五期集装箱码头的陆续建成,进⼀步发挥 “区港联动试点”的规模化效应。
通过推介、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到园区租仓开展保税业务。
优化堆场布局。
结合北仑区未来城市⽤地布局调整,整合北仑港区后⽅现有堆场,引导堆场企业向综合性、规模化⽅向发展;尽快确定规划集装箱综合场站的具体⽅案,并列⼊⼟地利⽤规划,做好⽤地控制。
第六,构建综合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提倡多元服务。
提升传统货运交易市场,构建上货运交易虚拟市场和上物流综合服务交易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服务中介与离岸物流外包业务,打造虚实并存、离岸近岸的综合物流市场。
培育港⼝物流供应链的各类物流市场主体,重点培育社会化第三⽅、第四⽅物流企业以及承接基于IT技术的离岸物流外包业务的新型企业主体,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信息技术、离岸物流服务承接、供应链优化等现代综合物流的多元化服务。
综合物流体系要与全球产业转移联动,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向主导产业相匹配。
综合物流体系发展要关注IT产品、⾼新产品的需求、价值、分布和供应链特点,加快发展快速、⾼附加值物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