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课时训练课时训练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土壤—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训练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肥力较低。
近些年,贵州省多地采用喷播木纤维、草纤维的方式改良土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完成下面小题。
1.贵州省土壤肥力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有机质流失多
B. 土壤有机质分解慢
C. 土壤腐殖质埋藏深
D. 频繁耕作和翻耕
2.贵州省喷播草木纤维在提高土壤肥力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延长土壤湿润期
B. 减轻径流对表土的侵蚀
C. 促进成土母质形成
D. 快速补充土壤有机质
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高处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3.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增生作用,该作用主要是指()
A.隔热和保储水分
B.降温和增厚功能
C.储存大量有机碳
D.缓解气候的变暖
4.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
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
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减弱
为研究废弃旧矿区不同土地恢复利用方式的治理效果,某学者对云南个旧市某重金属废弃尾矿片区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见下表),四个采样点的光热水条件相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采样点利用方式表土含水率(%)容重(g/cm³)地表水渗漏速度(mm/min)
①人工恢复林13.03 1.23 7.16
②人工恢复林10.24 1.21 7.72
③蔬菜种植8.26 1.16 6.68
④尾矿堆积18.41 1.35 1.61
*注: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中的干土质量。
5.采样点③地的含水率远低于①②地,其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低差异
B.矿物堆积差异
C.土层厚度差异
D.利用方式差异
6.造成采样点①②地土壤性状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A.培植年限
B.风向
C.成土母质
D.温差
7.由材料可知,尾矿片区人工干预再利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
A.改良土壤透气性
B.提高矿物质含量
C.平衡土壤酸碱度
D.降解土壤污染物
牛肝地是指在红层软岩分布区形成的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
下图示意广东省南雄盆地牛肝地形成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区域植物群落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马尾松林
C.次生灌丛
D.草丛
9.下列对牛肝地进行生态恢复的措施中,合理的有()
①封山育林
②退牧还草
③退耕还林
④把水平梯田修成坡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气温和土壤含水量对多年冻土形成过程的影响较大。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与降温速度密切相关。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2011年湖水外泄后部分湖底出露水面,湖底融区正快速发育冻土。
图为10%、20%、30%、40%四种不同土壤含水量的多年冻土形成速率曲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研究表明,卓乃湖湖水外泄前水位多年持续上升,其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台风来袭
C.受人类活动干扰
D.高原隆升
11.推测土壤含水量从大到小分别对应的四条曲线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12.对卓乃湖湖底融区冻土形成过程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
①探究青藏高原初期多年冻土形成的规律
②探究冻土的形成与地下矿产的关联性
③探究土壤性质对冻土形成过程的影响
④为当地农业冻害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干旱沙漠地区,柽柳灌丛与沙粒相互作用,可形成干旱沙漠区特有的生物地貌景观——柽柳沙包(下图所示)。
读图甲,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甲中景观的形成过程。
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图乙是柽柳沙包中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每隔100cm深度取样量测)。
(2)概述柽柳沙包中土壤养分的分布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
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长期的侵蚀,地貌形态、坡度及土壤侵蚀程度存在垂直变化,这种侵蚀垂直地带性影响水分、热量和养分的分布,从而使植被组成和土壤养分在垂直分布上发生变化。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大小主要受区域水热条件和成土作用特征的控制。
研究表明,该区域阴坡较阳坡水土流失更严重。
左图示意峁坡断面,右图示意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立地条件有机碳(g·kg-1)
阳沟坡 4.75±2.12
阳峁坡 6.07±1.48
峁顶 5.77±1.50
阴峁坡 3.79±1.32
阴沟坡 5.52±1.27
(1)简述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垂直分布特征。
(2)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阴沟坡与阴峁坡存在差异的原因。
(3)遥感技术在该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从三个不同角度说明其具体应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土壤有机质流失多;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森林植被有机物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集中在土壤表层;频繁翻耕会加快土壤有机质流失,但这并非贵州省土壤肥力较低的主要原因,A正确。
故选A。
2.答案:B
解析:草木纤维能养水分,可延长土壤湿润期,但土壤含水量并不是影响贵州省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贵州省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草木纤维覆盖地表,可减轻雨水、径流对表层土壤的侵蚀;成土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草木纤维对成土母质的形成影响不大;草木纤维腐烂后才能补充土壤有机质,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B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增生作用,该作用主要是指隔热和保储水分,使冻土有足够的水分、较低的气温可以增加厚度,不断生长,A正确;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不能降温和增厚,B错误;储存大量有机碳、缓解气候的变暖不属于对冻土的保护增生作用,C、D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是不断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萎缩,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冻土湿地不断融化,泥炭层碳汇区积累的碳不断向大气释放,B正确。
融化区域的面积不断变大,土壤的温度不断升高,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增强,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采样点③是蔬菜种植,蔬菜神种植过程中会有频繁的灌溉、翻耕等活动,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散失,导致含水率降低。
相比之下,①②是人工恢复林,植被对土壤水分的保持作用更强,减少了水分的散失,所以利用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含水率差异的主要原因,D正确。
题目中明确表示四个采样点的光热水条件相近,意味着地势差异不大,A错误。
矿物堆积更多影响的是土壤的肥力、矿物质组成等,对水分含量的直接影响较小,B错误。
题目中未给出相关信息表明土层厚度差异是导致含水率不同的原因,且即使土层厚度不同,也不一定能造成如此大的含水率差别,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C错误。
故选D。
6.答案:A
解析:如果培植年限不同,新培植的人工恢复林可能土壤结构还不够完善,保水能力相对较
弱;而培植年限长的,土壤的改良和发育更成熟,保水、保肥等性能可能更好,从而导致土壤性状的差异,A正确。
风向一般对较大范围的区域气候和环境有影响,但对于在相近光热水条件下的小范围采样点④②来说,风向不是造成其土壤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B错误。
在同一尾矿片区,成土母质通常是相同的,不会因为这个因素导致两个采样点的土壤性状有明显不同,C错误。
题目中明确表示四个采样点的光热水条件相近,说明温差不大,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人工恢复林的容重相对较小,容重小意味着土壤孔隙度大,透气性好,所以人工干预再利用改良了土壤透气性,A正确。
材料中没有给出关于人工干预导致矿物质含量提高.平衡土壤酸碱度、降解土壤污染物的相关数据或描述,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常绿阔叶林中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数量均最大,故其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A正确。
故选A。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在牛肝地形成过程中,主要是林地变成了荒地,故对牛肝地进行生态恢复时应封山育林、退耕还林,①③正确,②错误;水平梯田有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把水平梯田修成坡耕地,会加大水土流失,④错误,C正确。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卓乃湖地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升,A正确。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青藏高原的卓乃湖影响较小,B错误。
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腹地的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小,C错误。
高原隆升是一个缓慢的地质过程,对湖泊水位的直接影响较小,且卓乃湖水位多年持续上升与高原隆升的趋势不符,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土壤含水量与降温速度密切相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在同样条件下,降温速度就越快。
所以在多年冻土形成初期,土壤含水量越小,形成相同厚度的多年冻土所需时间越短,即多年冻土的形成速率越快,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卓乃湖湖底融区冻土形成时间短,形成条件和青藏高原初期的环境类似,同时冻土的形成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关,①③正确;冻土的形成与地下矿产的关联性不大,②错误;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属于无人区,少有农业生产,④错误。
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选B。
13.答案:(1)生长季怪柳灌丛降低风速,使沙粒堆积,形成风沙层;落叶季怪柳落叶覆盖在风沙层上,形成落叶层;年复一年,新的风沙层和落叶层交替堆积,形成杨柳沙包。
(2)三种养分含量都随深度增加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深度400cm时各种养分含量达到最低;有机碳含量变化大,总氮和总磷含量变化小;有机碳在各个深度含量都最大,总氮、总磷含量较少。
解析:(1)结合材料和图甲信息可知,图甲中景观为柽柳沙包,柽柳在生长的季节柽柳灌丛可降低风速,使沙粒堆积,形成风沙层;在落叶的季节,柽柳叶子不断掉落在风沙层之上,形成落叶层;来年生长的季节有形成新的风沙层,掩埋落叶层,再次生长,再次落叶,再次掩埋,循环往复,新的风沙层和落叶层交替堆积,柽柳也不断的成长起来,形成了图中最后的景观,柽柳沙包。
(2)由图乙中的信息可知,有机碳、总氮、总磷三种养分含量均在土壤深度为400cm时达到最低值;三种元素都呈现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养分逐渐减少,过了400cm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机碳变化幅度最大,总氮和总磷含量两条曲线变化较小;从数值上来看,有机碳在各个深度含量都最大,总磷次之,总氮最小,整体上总氮、总磷含量较少。
14.答案:(1)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便于耕作。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解析:(1)自然土壤剖面图中,数码①为土壤表层,即为有机层,数码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土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淀积层
(2)简述土壤的性状特点要从;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四个方面分析。
由材料可得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结构良好,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3)由哈尔滨气候图可得,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整体气温偏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15.答案:(1)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不均衡,垂直差异显著;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2)阴坡水土流失作用强,阴峁坡表层土壤有机碳随着泥沙和径流沉积在沟谷,致使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阴沟坡大于阴峁坡。
(3)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获取该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获取植被覆盖度,分析其变化趋势,及时制定植被保护措施。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读图可知,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不均衡,垂直差异较为明显;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阳沟坡到阳峁坡再到茆顶随海拔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从阴沟坡到阴峁坡再到峁顶,随海拔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2)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阴沟坡大于阴峁坡.主要是由于阴坡植被更加稀疏,水土流失作用更强,阴峁坡表层土壤有机碳受水土流失影响,随着泥沙和径流沉积在沟谷,导致阴沟坡有机碳含量较大。
(3)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关键信息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不同时期的影像,通过叠加对比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减轻水土流失获取该区域水土流失情况分析变化的趋势,及时制定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为制定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获取当地的植被覆盖度,分析植被的变化趋势,及时制定植被保护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