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_车文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心理学
Chinese Journal of 2003年第9卷第3期,3-9
Applied Psychology
2003.Vol .9.No .3,3-9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

车文博1 张 林1 黄冬梅1 张旭东2
(1.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长春,130012;2.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院,通辽,028041)
摘 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全国13所大学共2007
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1)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大都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2)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均高于一、四年级;(3)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高于男生,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高于女生;(4)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5)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关键词 大学生 压力 心理压力感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03)-03-0003-0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BA010010);作者简介:车文博,男,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 前 言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
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

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有调查研究资料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
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
的趋势[1]。

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和心理压力感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对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有关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有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

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2]。

依据西方文献报告,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
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环境和个人方面[3~6]。

其中,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

国内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15种,并将主要的大学校园压力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类[7]。

王富荣和茅默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将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专业方向等八个方面[8]。

郭晋武和佘双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发生频度较高的生活事件大多为心理压力强度较低的事件,其中“交新朋友”和“想家”是发生频度最高的低强度事件,而这也是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

而引起中、重度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大都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父母及家庭、学习进步方面有关,且大部分为负性事件[9]。

樊富珉的调查表明,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
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10]。

徐长江和钟晨音对浙江省大学生的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女大学生;二、三年级大学生在生活方面感受到的压力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理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自我发展与择业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生活、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方面高于城镇大学生[11]。

从现有的调查研究来看,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大多为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多用生活事件(life-events)量表作为压力指标,而忽略了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缺乏对压力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的深入分析。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系统考察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来源,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一般特点,为有效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根据全国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的比例、沿海开放城市与西部边远城市的差异,确定了全国15所高校为调查学校,以四年制全日制本科生为主,每个学校随机抽取200人为调查对象。

共收回其中13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州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甘肃工业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烟台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军需大学)7个学科的2260份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2007份,占88.81%。

其中涵盖了文科(38.2%)、理科(17.3%)、工科(13.8%)、医科(6.8%)、农牧(3.7%)、军事(7.5%)、师范(12.7%)等7个学科专业;汉族占81.3%,少数民族占13.4%,民族缺失的5.3%。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年 级
性 别
男生女生合计
学生来源
城镇乡村合计
是否独生子女
独生非独生合计
一年级263307570251252503213347560二年级262262524218228446143347490三年级208227435217164381134288422四年级26513540015718834594283377合 计9989311929843832167558412651849缺失值78332158
4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9卷第3期
2.2 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

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大量的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相关的各种事件或情境,征求大学在校生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最后合并筛选出75个项目形成问卷的初稿。

对306名大学生进行预测,通过项目分析选择项目。

选题的原则如下:(1)计算问卷各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35的项目。

(2)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在第一个主成分上因素负荷值小于0.40的项目。

此外,同一因素内的题目若是高相关且题目内容相似者,亦删除其中一题。

正式问卷由63个项目组成,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1)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有家庭经济条件、自身适应能力、自身生理健康水平、处理恋爱关系、自我认识以及遭遇挫折失败产生的压力等方面;(2)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主要来自大学生的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有来自人际关系、求职择业、情绪波动、学校环境条件及学业成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等方面。

上述两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09、0.863,心理压力感量表的总体同质信度为0.890,稳定性系数为0.586,以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 L-90的心理症状自评总分作为心理压力感的预测指标,量表的预测效度为0.457。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11个独立因子构成的两个相关潜在因子的量表结构模型与测验结果的拟合效度良好(χ2= 525.54,df=42,NF I=0.99,T L I=0.98,CF I =0.98,RMSEA=0.07)。

以上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以上各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记1分,“很轻”记2分,“一般”记3分,“较大”记4分,“极大”记5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

2.3 施测程序
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学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在班级集体同时发放,统一收回,正式测试工作在2002年3月15日前完成。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分析由研究者采用数据库Foxpro6.0和统计软件包SPSS10.0完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一般状况
为了分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般情况,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11个维度得分的平均数进行了排序,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各维度的平均数与标准差(n=2007)
学业学校情绪择业人际恋爱挫折适应自卑健康家庭M2.592.582.552.522.432.051.921.921.881.791.69 SD0.680.970.810.980.750.960.780.750.760.780.73序次1234567891011
从表2的结果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按程度大小排在前五位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都是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从心理压力感各维度的波动情况来看,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恋爱压力对不同个体产生的压力感的程度差异较大。

3.2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特点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各维度的得分进行One-Way ANOV A分析,结果如表3。

5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车文博等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n=2007)
年级家庭人际择业恋爱健康学校情绪适应自卑学业挫折一年级M1.622.432.491.911.692.522.561.931.862.521.93 SD0.700.720.990.960.760.950.810.720.730.670.80二年级M1.682.472.622.081.822.662.571.921.892.621.94 SD0.690.760.970.940.800.960.830.730.770.710.74三年级M1.762.412.602.141.902.622.561.931.902.621.95 SD0.760.740.950.960.800.970.750.740.770.660.80四年级M1.702.382.342.101.782.532.501.871.882.641.83 SD0.800.770.990.950.760.990.840.840.780.680.79 F值3.151.227.745.956.752.740.650.630.233.572.13 Sig.0.0240.3010.0000.0000.0000.0420.5810.5970.8770.0140.094
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整体年级发展趋势来看,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压力感平均得分都高于其余两个年级。

其中,大学生的个人自身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的得分都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2.713,p<0.05;F =3.062,p<0.05)。

从表3的结果可见,大学生在择业、恋爱、身体健康方面压力感的年级差异非常显著(p<0.001),在家庭、学校环境和学业方面压力感的年级差异显著(p< 0.05)。

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在个人自身压力感方面,一、四年级的大学生显著地低于二、三年级;在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一年级显著低于三年级的大学生,其余各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就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各个维度来说,在家庭压力感方面,三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在择业压力感方面,四年级和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在恋爱压力感和学业压力感方面,一年级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身体健康和学校环境压力感上,一、四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

3.3 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性别差异
如表4所示,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在个人自身压力方面,男生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t= 5.228,p<0.001),而在社会环境方面,女生的压力感显著高于男生(t=2.307,p<0.05)。

具体来看,女生在求职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表4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不同性别间差异的比较(n=2007)
性别家庭 人际 择业 恋爱 健康 学校 情绪 适应 自卑 学业 挫折 男M1.732.402.442.221.822.582.511.951.882.551.99 SD0.760.770.951.000.810.970.810.800.780.700.81女M1.612.452.601.841.732.572.571.851.862.641.84 SD0.690.731.020.870.740.970.800.680.730.670.74 T值3.50-1.39-3.479.042.520.33-1.433.180.48-3.124.31 Sig.0.0000.1640.0010.0000.0120.7410.1520.0010.6260.0020.000
3.4 城乡来源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差异
大学生在个人自身压力感和社会环境压力感方面,乡村学生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1.992,p<0.05;t=2.540,p<0.05)。

表5的具体结果显示,乡村来源的学生在家庭、求职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6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9卷第3期
表5 城市与乡村不同来源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差异的比较(n=2007)
来源家庭 人际 择业 恋爱 健康 学校 情绪 适应 自卑 学业 挫折 城市M1.612.412.462.021.752.472.521.871.832.561.87 SD0.700.750.990.960.770.990.820.740.720.680.76
乡村M1.722.442.562.051.782.652.551.931.892.611.94 SD0.730.750.980.960.770.930.810.750.770.680.80 T值-3.07-0.78-2.19-0.68-0.72-3.89-0.84-1.62-1.60-1.50-1.87 Sig.0.0020.4330.0290.4940.4700.0000.3990.1050.1090.1340.062
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差异
在社会环境方面,非独生妇女大学生的压力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3.825,p<0.001)。

表6的具体结果显示,在家庭压力、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非独生子女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表6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差异的比较(n=2007)
子女家庭 人际 择业 恋爱 健康 学校 情绪 适应 自卑 学业 挫折 独生M1.602.432.402.001.762.362.531.881.852.511.60 SD0.710.790.960.970.790.940.830.730.770.680.71非独生M1.692.422.562.051.782.682.551.911.872.631.69 SD0.720.731.000.960.770.970.800.750.750.680.72
T值-2.300.31-3.23-1.050.59-6.82-0.50-0.87-0.66-3.510.77
Sig.0.0210.7540.0010.2920.5570.0000.6140.3850.5090.0000.443
4 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的多发期。

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与他们当前所处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有关。

例如,上大学经济费用的攀升、学业竞争压力的沉重和就业前景的艰难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另一方面与其所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

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大学生生活经历单纯、缺乏挫折承受能力、依赖性强和意志力较差。

在进入大学后,他们面对环境的突然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缺乏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这就使得其中的一些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和失眠等身心症状。

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所产生的内心矛盾和冲突,正是引发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对各种压力事件引发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程度的排序结果表明,学业压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排在首位,其次是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这与其他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基本相似。

例如,徐长江和钟晨音(2002)对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指出,心理压力来源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和生活压力[11];李虹和梅锦荣(2002)对大学生校园压力类型的研究发现,学习压力的程度相对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两类压力更重些[12]。

通过这些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压力依然是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

作为一个学生,学业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包括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称赞、奖学金、毕业证,这些东西甚至会决定个人将来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感受最强。

学校环境和择业压力也是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比较强的方面,这都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命运息息相关;而人际关系压力和情绪压力也为大学生所看重,这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还比较弱,而面对的社会变化和外界刺激又较多,大学生的情绪非常容易波动,再加上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和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所以如果这些方面的事情处理不当,
7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车文博等
则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将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特点,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二、三年级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自身生活方式上已逐渐过渡到了较为“成人化”和“城市化”,表现为普遍开始注重起衣着打扮,日常的花销增大,经济压力较为突出;从环境适应上来看,此时的大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已比较了解,新鲜感、谨慎感逐渐消失,对自我的要求与目标逐渐明晰,因而学业竞争、求职择业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

在恋爱和学业压力感方面,一年级的大学生还涉及得比较少,所以压力感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

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学校环境压力感上低于一、四年级,是由于一、四年级的学生要么就是对大学还存有好奇心,要么就是对大学校园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较小。

身体健康方面压力感的差异则主要体现了二、三年级大学生对自身的体魄和容貌的更大重视。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表现不同。

其中,男大学生在自身方面的压力感比较大,具体包括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而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和学业方面的压力感高于男生。

这种种差异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有关。

社会更多地赋予男性要承担“主外”的重任,所以男生承担的家庭责任、社会适应和成就竞争任务更重,自然心理压力感更大,而女生则因面对当前社会择业形势上明显的男女差别,更多地感受到学业和择业的心理压力。

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在家庭、求职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与乡村大学生从小接触的家庭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

进入大学后面对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时,他们的家庭压力感较大,对求职择业缺乏信心,对大学校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适应性差,因而心理压力感比较强烈。

独生子女大学生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环境方面(包括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的压力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这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从小就不像独生子女那样具备独一无二的家庭地位,较早地就意识到与兄弟姐妹融洽相处的重要性,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比独生子女更高,从而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也更大。

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5 小 结
通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这大都属于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年级发展趋势看,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的心理压力感得分均高于其余两个年级;女生在求职择业和学业压力感方面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方面的压力感显著高于女生;来自乡村的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2]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
及其评价.心理科学,1998,25(5):441~444 [3]M urphy M C,Archer J.Stressors on the col-
lege campus:A com parison of1985and
1993.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
m ent,1996,37(1):21~28
[4]Kim K,Won H,Liu X,et al.Students'
stress in China,Japan and Korea:A trans-
cultural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1997,43(2):87~94
[5]M isra R,M c Kean M.College students'ac a-
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 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2000,16
(1):41~51
[6]Armeli S,Gunthert K C,Cohen L H.Stressor
a ppra isals,coping,and post-event outc omes:T he
dimensional ity and antec edents of stress-related
grow th.Journal of Soc ial a nd Cl inic al Psychol o-
gy,2001,20,(3):366~395
[7]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应
8应用心理学·2003年第9卷第3期
用心理学,2002,8(1):27~31
[8]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
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7(1):31~36 [9]郭晋武,佘双好.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初步
研究.心理科学,1996,19(2):123~124 [10]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
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
2000,(6):40~45
[11]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
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6):100~104
[12]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
点.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College Students
CHE Wen-bo1 ZHANG Lin1 HUANG Dong-mei1 ZHANG Xu-dong2
(1.Department of Social Psy chology,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eimeng gu Ethnologic University,Tongliao,028041)
A bstract
The present research exam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o r college students.2007college students from13universities w ere ask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psychological stre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main stressors of college students w ere learning task,college environment,emo tion disor-der,employment situation,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It seemed that sophomore and junior students were more str essed than freshmen and senior students.(3)Female stu-dents felt mor e stress from learning task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than males,while male students felt mor e stress from their family,health,love,social adaptation and frustra-tion than females.(4)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were more stressed by the stressors of family,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llege environment than those from cities.(5)Non-single-ton students felt mor e str ess from their family,employment situation,c ollege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tasks than single-ton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tress,feelings of psy chological stress
(上接第30页)
The Role of Memory Prompt and Representation on Young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XU Fen1 WANG Wei-xing1 GA O Shan1 YANG Ling-yan2
(1.School of Psychology,the Institution of Brain and Cognitive Science;
2.School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 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w as designed to ex 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s Theory Of Mind(TOM)from3-to5 year old.Classic false-belief task of content changing and corrected false signal and false picture tasks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memo ry and cog nitive presentation on young children's perfo r-mance.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OM between3-and4-year olds.No effect of memory cue was found on children's performance.In the experiment using the picture tasks,all children show ed the capability of representing the present and past things.It w as concluded that the failure of TOM of 3-year-olds is not contributed to the deficit of represen-tation.
Key words:memo ry prom pts,representational abil-ity,false-belief,theo ry of mind
9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车文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