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2)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
A. 托勒密B. 伽利略C. 哥白尼【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日心说。
153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
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自身又绕地轴自转。
“日心说”动摇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解答】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选C。
2.【题文】小明认为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同一个物体,得到的影子是相同的。
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不正确;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影子。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解答】不正确。
如果这个物体是规则的几何体,如圆柱体之类的不同侧面的影子可能会一致;如果形状不规则,那么不同侧面的影子是不同的。
3.【题文】人们掌握生物的昼夜规律有什么作用?【答案】人类掌握生物的昼夜规律的作用是能通过技术更好的利用有益的生物和防治有害的生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昼夜规律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规律指生命活动以一天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化。
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觉和觉醒等行为都是昼夜规律的表现。
【解答】人类掌握生物的昼夜规律的作用是能通过技术更好的利用有益的生物和防治有害的生物。
如:在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花期特点,有效地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根据农业害虫的活动规律有效地进行防治等。
4.【题文】设计试验证明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答案】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的。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东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测试卷及答案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测试卷及答案一.填空题(共8小题)1.我国幅原辽阔,有各种各样的地形,比如内蒙古是,新疆是。
2.是世界最高的山脉,最高峰海拔米。
3.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和岛屿、、、、。
4.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和。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引起的。
6.当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巨大的时,岩层会发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这个过程中,无法想象的就会快速从岩层深处释放出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绝大多数就是这样形成的。
7.在长期的、、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8.通过探究发现,雨水对土地具有作用。
【能力培养】二.选择题(共10小题)9.()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A.喜马拉雅山脉B.青藏高原C.泰山10.小玉和小丽在同一张地图上,数格子比较陆地和海洋面积,结果却大不相同,主要是因为()A.未提前约定数格标准B.格子大小不一C.不会数数11.火山喷发喷出的熔岩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做()。
A.变质岩B.沉积岩C.岩浆岩12.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下面也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垃圾污染B.潮汐C.干旱13.不属于地球内部构造的是()A.地表B.地幔C.地核14.公元79年8月,意大利庞贝古城毁于()火山大爆发。
A.圣海伦斯B.维苏威C.埃特纳15.下列有关火山喷发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B.火山喷发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C.火山地热是一种会污染环境的能源16.雨水对土地是有侵蚀作用的,下面最容易被水流带走的是()A.植被B.大石块C.黏土和细沙17.多为白色、灰色或黑灰色,颗粒细,呈致密块状,硬度不大的岩石是()A.石灰岩B.大理岩C.花岗岩18.某小组研究雨量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块有覆盖物的土地上,先下“小雨”,再下“大雨”进行比较B.在两块都有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C.在两块都无覆盖物,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另一块下“大雨”进行比较三.判断题(共8小题)19.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分组实验报告单2: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编号:5--2
( )年级( )班 第( )实验组 实验时间( )年( )
实验名称
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让学生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实验器材
小孔板、手电筒、剪刀、卡纸、蜡烛、成像屏及方座支架(可以用小孔成像装置)、小孔成像装置。
2.白屏上有清晰的倒立的蜡烛图像。
实验结论
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小孔成像是倒立的。
教师批改
教师签字
实验步骤
1.裁三张同样大小的卡纸(8×5.8厘米)
2.在三张卡纸的相同位置各打一个小孔。
3.把三张小孔板对齐摆好。
4.打开手电筒,从最前面的一张小孔板前照射。
5.点燃蜡烛。
6.将小孔板放在蜡烛和白屏中间。
7.调整蜡烛、小孔板和白屏三者的位置,直到看见白屏出现清晰的蜡烛图像。
我们发现
1.手电筒的光穿过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小孔。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小学-科学-苏教版-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单元测试卷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单元测试卷2一、填空题。
1、在太阳下,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是:上午的影子慢慢变______,下午影子慢慢变______。
二、判断题。
2、记录月相的形状时,一定要同时记录农历的日期。
()3、人类对昼夜交替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4、细心的小红发现:阳光下树木影子的方向、长短与太阳的位置、高度有关。
()5、因为昼夜的长短会影响鸡的产蛋数量,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增加鸡的产蛋量。
()6、我们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日月星辰围绕地球旋转而形成的。
()7、要想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我们至少要连续观察一年的时间。
()8、夜晚,我们向亮着的路灯直走过去,发现我们离路灯越近,背后的影子就越长。
()9、狗、牵牛花和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这是昼夜交替变化对他们的产生的影响。
()10、阳光下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还可以看到自己在湖边水中的倒影,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
()11、“东方红,太阳升﹣﹣”由此我们知道了太阳在一天中是自东向西不断移动的。
()12、古代人们利用“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这一规律来计算时间,制造出了日晷。
()13、我们和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能同一时间看到太阳升起。
()三、选一选。
14、关于玩手掌日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要面向正东方B. 可以根据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来判断时间C. 可以发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15、关于太阳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作的B. 形状不同的太阳钟,计时的精确度是相同的C. 太阳钟的制作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16、我们用小球代表地球、电筒代表太阳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
A. 对比实验B. 代表实验C. 模拟实验17、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蕴含了很多科学知识,下列叙述中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A. 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B. 赤道上的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C. 山西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18、通过观察小实验,我们发现太阳的高度和影子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是()。
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二单元 2.3《研究透镜》苏教版(含解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2.3《研究透镜》一、填空1.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________,这种现象叫________。
2.光在同一物质中是________的。
3.___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________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4.由于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所以千万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以防________。
5.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________现象。
6.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________;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
7.水滴是天然的________。
8.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___。
两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________。
二、选择9.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
是( )现象。
A.光的折射B.光线直射C.光的反射10.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镜子能看到物体的成像说明光不沿直线传播。
B.水中鱼的实际位置要比看上去的位置深。
C.镜子中的影像与实物是上下相反的。
11.凸透镜的中间越厚的镜片,放大倍数越( )。
A.小B.大C.不变12.照相机镜头的设计是应用了凸透镜的()作用。
A.聚光B.放大物体C.使物体成像D.透明13.望远镜的镜片是( )。
A.凹透镜B.凸面镜C.凸透镜D.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三、判断14.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
________15.近视镜是凹透镜。
________16.在没有光的情况下凸透镜也能成像。
________四、简答题17.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18.举例说一下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19.用放大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火柴头。
观察发生的现象是:实验说明:答案解析部分一、填空1.【答案】弯折;光的折射【解析】【解答】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研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实验设计所需的材料和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好实验报告的模板和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实验记录本和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板书,讲解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验的基本概念框架。
3. 实验设计(1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验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可以结合已学的知识和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4.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的进行顺利。
5. 实验报告(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操作的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教师提供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引导学生写出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6. 实验讨论(10分钟)-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报告的结果,进行实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7.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实验的方法。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实践科学实验。
教学效果评价- 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操作一个简单的实验- 学生能够撰写完整、系统的实验报告- 学生能够参与实验讨论,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进措施参考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报告的模板和指导。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练习与答案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练习与答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测试题一、填空题(28分)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___到___。
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影子位置的变化规律是:从____到____,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
2、太阳钟也叫________ 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它是根据太阳下影子变化的规律制造出来的。
3、________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________提出来的,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而波兰天文学家________提出了“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5、月相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动物是在夜间活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动物是在白天活动的。
_______是凌晨开放,_______是上午开放,_______花是下午开放,_______是晚上开放的。
(这个题目答案不唯一)7、昼夜长短会改变动植物的___________,比如: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8、_______根据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的现象,编排出了一个“_______”。
二、选择题(16分)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
A太阳的东升西落B乌云的遮盖C地球的自转2、月相的周期变化是() A 一年 B 一个月C一周3、新月是指天空中出现()A月牙B满月C不出现月亮4、一天中影子最短是在()A早晨B中午C傍晚5、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A哥白尼B托勒密C牛顿6、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A早晨——下午B中午——晚上C傍晚——早上7、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日晷属于()A立晷B地平日晷C赤道日晷8、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大都是()A上午B下午C夜晚三、问答题:(20)怎样用拳头测量太阳的高度?答:四、画图并回答问题(14分)1、根据自己对月相变化的观察,画出三个月相图,并写出大约上农历什么时间的月相。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题
实验一: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中间有等高等大孔的卡纸3张、白纸屏1个、支架4个.
实验步骤:
1、将3张有孔卡纸和纸屏用支架固定;按顺序摆放好.间距大约15厘米左右;摆放时有孔的3张卡纸必须放在同一直线上;纸屏放在最后.
2、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透过3张卡纸上的小孔后射到纸屏上).
3、移动带孔卡纸的任何一个;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最近的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观察现象(手电筒的光不能透过三张带孔纸屏照射到最后的纸屏上).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电磁铁并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材料:长导线、铁芯、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若干.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长导线按一个方向紧密缠绕在铁芯上;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用一节电池;在铁芯上先缠若干匝线圈;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3、用同一节电池;改变铁芯上线圈的数量;接近大头针;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线圈匝数能改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方法二:
1、制作一个电磁铁.接通电源;接近大头针时能吸引;断电后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2、在铁芯上缠若干匝线圈;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源;记下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3、用两节、三节电池;不改变线圈数;记录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4、实验结论: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数也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池数量越多;电磁铁磁力就越大. (说明:以上两种实验方法可任选其一来做)
1 / 1。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实验题1.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1)泡沫块的运动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4)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2.人造雾实验过程: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1)放入线香的目的:_________。
(2)在量筒中倒入温水的目的:_________。
(3)用冰袋的目的:_________。
如图所示,将一根粗铁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的线圈,圈与圈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点燃蜡烛,将铁丝线圈从火焰上方慢慢地罩下去。
当蜡烛的火苗正好被罩在铁圈里面时,空气并没有因为有了铁线圈而被隔绝,这时铁线圈里的火焰像是被吸收了一样,慢慢地熄灭了。
3.实验开始前,手在水平方向距离蜡烛8厘米时,会感觉到手逐渐热起来,主要是因为________。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4.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A.烛芯燃烧需要氧气,被铁线圈罩住后,阻碍了空气对流,氧气不足无法继续燃烧B.火焰热量大部分被铁线圈带走,使烛芯处温度逐渐低于着火点C.铁线圈将烛芯切断了,没有可燃物,火苗无法继续燃烧而熄灭5.火焰熄灭后,不小心用手触碰铁丝,会感觉烫手,这里热传递的方式________。
A.热传导B.热辐射C.热对流6.降落伞下降的快慢。
小明和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伞面大小是否有关,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记录如下:下降时间/秒伞面直径/厘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20 6.12 5.48 5.84 5.8140 7.25 7.55 7.43 7.41(1)此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的传播》练习题(2021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的传播》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题1、光在空气中是______传播的。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3、为了增强效果,常常会用人造烟雾使______明显可见。
4、小孔成像最早是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______提出来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小孔成像是倒立的。
()2、后排同学只能看到前排同学的后脑勺,因为光直线传播。
()3、用激光笔照射空玻璃器皿会看到光斑,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车灯的光笔直的射向前方,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
()5、墨子用实验证明了小孔成像的原因。
()6、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小孔成像是因为( )才形成。
A.小孔让光线拐弯B.光沿直线传播C.小孔改变了光的传播路线2、排队时,老师会说每位同学保证自己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这句话中包含的主要科学原理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线不会拐弯C.光的传播速度很快3、小明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去树林里玩耍,看到大树底下有很多的光斑。
这些光斑是由于( )A.树叶有缝隙B.小孔成像C.光的直线传播4、枪械的短距离射击有一个诀窍,就是当眼睛可以看到“照门”、“准星”、“目标”在一条直线上时扣动扳机,子弹就可以准确击中目标。
光的传播路径是 ( )A. 人眼→准星→靶标B. 靶标→准星→人眼C. 人眼→准星→靶标5、如图,用手电筒对准第一张纸的小孔照射,甲图的纸屏上能看到光斑,而乙图的纸屏上不能看到光斑,由此可以得出( )。
A.光是直线传播的B.光是曲线传播的C.光既能直线传播又能曲线传播D.光能透过纸这种遮挡物6、如图所示,从各个方向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半透明塑料盒时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有时见到光斑,有时见到光束B.总会看到一束光和一个光斑C.光束是直线的,光斑是圆的四、综合题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设计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设计题科学实验设计题实验一:水的蒸发速度目的探究不同条件下水的蒸发速度的差异。
材料水砂纸纸巾温度计手表步骤1.在一块平整的台面上将水倒入一个透明中,装满到的一半。
2.分别在的表面放置砂纸和纸巾,用手表计时。
3.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4.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中水的蒸发情况,并记录下来。
结果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下水的蒸发速度的差异。
可以注意到,当温度较高时,水的蒸发速度较快;而当有吸水材料(如纸巾)存在时,蒸发速度可能会减慢。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水的蒸发速度受到温度和吸水材料的影响。
温度较高和没有吸水材料存在的情况下,水的蒸发速度会更快。
实验二:光的折射目的观察在不同介质中光的折射现象。
材料一个透明(如玻璃杯)水指示针白纸步骤1.将透明中注入适量的水。
2.将透明底部放置在一张白纸上。
3.将指示针插入水中,并留意指示针的位置。
4.观察指示针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并观察指示针在水和空气交界处发生折射的角度变化。
5.移动指示针,观察折射现象的变化。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光线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即改变了传播方向。
折射角度的大小与入射角度及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度受到入射角度和介质折射率的影响。
以上是两个针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设计题的实验设计。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测试题2(附参考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填空题(根据提示,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每空2分,共20分)1.露和霜形成的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遇冷()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凝结成液态的小水滴,就是();一个凝结成固态的小冰晶,就是()。
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3、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自( )里水的蒸发和( )水的蒸发以及植物的()。
4.地球上的水在( )、( )及( )之间不间断的循环。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空2分,共10分)5.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A.遇冷B.遇热C.0度以下6.雪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 )。
A.五边形B.六边形C.多边形7.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
A.雾B.雪C.霜8.在“人造雾”的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
A.低温环境B.高温环境C.保鲜9.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A.雨B.雪C.水三、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10分)10.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
()11.雾和霾是一种天气现象,都与环境污染有关。
()12.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3.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四、连线题(每线2分,共8分)15.将下列天气现象与之对应的成因用线连接起来。
云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近雾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距离地表比较远雨气温很低时,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雪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五、简答题(25分)16.“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请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2)
1.太阳下影子变化
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1)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