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初探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初探①
徐琳峰; 石君杰; 沈晴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2页(P294-295)
【关键词】康复教育; 职业素养; 康复治疗技术
【作者】徐琳峰; 石君杰; 沈晴
【作者单位】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杭州市 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4
[本文著录格式] 徐琳峰,石君杰,沈晴.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19(3):294-295.
现代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国内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积极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和责任。

截止2010年低,我国专科层次开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院校达100所,年招生量近1万人。

要保证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在质量上符合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病、伤、残患者身心功能康复的治疗技术专业。

培养的康复治疗士(师)是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使用一切康复手段解决病伤残患者功能障碍,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恢复社会
生活的能力,帮助伤残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笔者根据多年康复医学临床
和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要培养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康复治疗师,在训练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康复医学思维模式、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个人素质“三心”等职业素养培养。

康复医学是基于功能评估的医学专业,包含健康状况的诊断和治疗,实施、应用生物医学并结合其他更为广泛的干预方法,使残疾人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达到功能最佳化的目标[2]。

对功能活动而言,最重要的是独立性和适应性。

从康复角度研究
和处理功能的评估、训练、代偿和适应,就是康复医学的思维方式[3]。

通过预防
和矫正继发性功能障碍,加强健康器官的代偿功能,应用适应性器械增进能力以及调整生活和职业环境以利残余功能的发挥等手段来提高功能水平,这种以提高功能为着眼点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康复医疗的全过程。

如脊髓损伤康复评定的授课过程中要提出除了损伤平面评定、损伤程度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膀胱括约肌功能评定、心肺功能评定等器官水平的评定,还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等个体社会水平的评定。

相应的治疗上,早期的呼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为今后肢体活动打下基础;功能性训练、翻身转移训练、作业训练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轮椅训练、腰带支具等的佩戴使生活自理成为可能。

在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等核心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要自始至终给学生灌输这种以功能为中心的康复医学思维模式。

康复医学专业具有多科性和跨科性的特点,以“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为原则,采用小组工作(team work)形式开展工作。

该工作模式在康复医生指导下,由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护士、假肢矫形器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团队协作模式[4]。

团队成员间只
有互相信任、团结协作、各尽其职,才能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发挥到最佳。

陶行知先生说,在学校不能共同做事,到社会也是不能的。

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们有共同的生活、互助的力量[5]。

因此新时期康复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在学校专业教育中
渗透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将会提高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

2.1 理论教学环节
组建6~7人的学习团队。

在课内进行讨论时,团队内成员发散思维、共同讨论,最后选1名代表以团队为单位发表意见。

课外则是互帮小组,知识掌握得好的同
学帮助组内相对落后的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各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课题资料的收集、撰写综述、制作多媒体,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和技能的操作演示;由学生和带教老师共同组成的考评小组对各团队的总体表现进行评分。

这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团队成员间相互沟通、协作的能力,为将来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2 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操作课仍以6~7人的学习团队为学习单位,选择组内成员充当治疗师、患者、解说员等,进行组内操作练习和演示;或组内成员模拟康复医疗小组,分担康复医师、治疗师、患者等不同角色,对病例进行分析、评估并实施治疗。

在考核环节,团队总评成绩将占个人成绩的一半以上。

在这种方式下,同学们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大大提升。

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疗纠纷的逐年上升,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医患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康复治疗师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直接与患者接触,只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发挥到极致,满意了患者,成就了自己。

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
着不同的惊人效果[6]。

沟通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是构建和谐
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高职康复专业教学中,早期渗透沟通技巧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康复治疗师的必需。

3.1 课堂教学
在专业课授课时,在涉及到需要医患沟通技巧时,教师都反复强调,让学生在语言刺激中获得有关信息。

比如在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课程学习时,每一次操作演示,老师都要将医患沟通的技巧渗透其中:首次接触患者要热情地问好,亲切地表明自己的身份,耐心地告诉患者接下来要对其实施什么检查和操作,这个检查或操作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后果,患者只要怎么做就可以了。

经过耐心的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

由于康复治疗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持续较长时间,所以在每日评定或治疗前要嘘寒问暖,了解患者的感受、疗效。

一句简单的“昨晚好不好”就可能拉近医者和患者的距离,温暖患者的心灵;治疗结束时要告诉患者今天的表现如何,回去的注意事项,下一次治疗时间和内容等,以使评定和治疗得以有效地实施。

切忌二话不说,端起胳膊就活动,动作简单粗暴,让患者心生厌恶。

3.2 操作考核
每次操作练习时由教师示范医患沟通环节,包括操作前的自我介绍、说明操作内容和目的、注意事项等;操作中询问患者感受并及时调整手法;操作后了解患者的反应,交代下一次治疗的时间和内容,并在操作考核中增加该环节。

让学生在反复操作练习中形成习惯。

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尤其是爱心、耐心、责任心等“三心”的培养。

4.1 爱心
从事医疗工作需要爱心。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给人以帮助和安慰,是医疗工作的常规行为与功能,无论其社会意义还是现实意义都大大超过了“治愈”。

治疗师(医务人员)要有
一颗爱心,要会用真心和温情去帮助患者,以尽可能减少其痛苦。

在日常教学环节,经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心,对同学有爱心、对老师有爱心,将来才能对患者有爱心。

在操作课里模拟治疗师和患者时,要有体现爱心的话语。

4.2 耐心
康复技术工作任务繁重,而疗效又不能一蹴而就,治疗师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耐心,不能心浮气躁,不能短时没有效果,或患者配合欠佳、反应迟钝,就放弃治疗。

治疗师的耐心是患者进步的动力和保障。

励建安教授曾说过:康复,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仅要患者坚持,康复治疗师更要坚持,以极大的耐心坚持自己正确的治疗思路。

4.3 责任心
康复训练的疗效,除了病患本身、患者配合程度和家属的支持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治疗师的技术;而治疗师的技术水平则是责任心的体现。

责任心强的治疗师,努力研究治疗方法,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尽心尽力。

患者体会并积极配合,疗效不言而喻。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平时的学习中,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爱心、耐心、责任心,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治疗师的工作,在自身的岗位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成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素养[7]。

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实现外在行为规范内化为内在职业素养的目的。

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获得各实习点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能胜任治疗师工作,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

【相关文献】
[1]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中等职业教育,2011,17:20-21,32.
[2]卢雯,李智玲.《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物理和康复医学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 1108-1111.
[3]张建宏,范建中.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临床培训方案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
践,2000,6(2):81-82.
[4]徐远红,王俊华,李海峰,等.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应强化团队精神培养[J].中国康复医
学,2009,24(4):286.
[5]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6]李康慧,王昌明,梁志清,等.加强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早期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6):676,710.
[7]刘华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4:93-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