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一些就业机会, 对就业的总体效应是补偿效应。
业标准的提升, 各地方政策也相继出台了机器人
劳动者的生产率, 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 可以充
而深远的冲击后, 各国也开始重新审视不同经济
提出要通过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引领我国制造业行
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的研究, 最
如 Guido Bugmann [1] 认为, 机器人能够提高人类
业扶持政策是平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就业的有效举措。
〔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就业 替代效应 补偿效应 技术进步 智能制造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0.06.015
〔 中图分类号〕 F241 4; F424 3
〔 文献标 机器换人” 计划。 然而鉴于中
分将人类劳动者和机器人的长处结合在一起, 促
国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偏高, “ 用工荒” 与 “ 就业
进劳动力就业。 我国学者邓洲 [2] 也支持工业机器
难” 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特殊国情, 机器换人的
人促进就业的观点, 他认为机器人在替代部分劳
政策一出, 便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
No 6 ( General, No 320)
June 2020
坏效应。 较早的研究有 David R Howell [3] 利用投
就如何平衡工业机器人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提
国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就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作为一种内生的技术进步, 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以生产率提高为主要传导
机制, 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产生负向影响。 本文认为, 未来制造业必然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
展, 对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要求将会进一步提高, 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重视教育
和技能培训、 引领劳动力向高技能发展, 鼓励新型业态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失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研究
韩民春 冯乐兰
(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武汉 430000)
〔摘 要〕 本文基于我国 30 个省份 2005 ~ 2017 年的面板数据, 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应
用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工业机器人
加剧, 国内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人口红
注。 目前关于工业机器人对就业影响的观点主要
利逐渐消失等各方面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面临转
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 乐观派认为工业机器人的
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为此, 我国政府制定了制造强
应用虽然会对就业产生一定冲击, 但同时也会创
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 中国制造 2025》,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
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直以来都备受各国重视。
是哪些? 替代的程度是多少?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
背景下, 如何平衡就业与工业机器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自从 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持久
1 文献综述
成分的战略定位, 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于
第 6 期( 总第 320 期)
2020 年 6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No 6 ( General, No 320)
June 2020
动力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 总体上看,
力的广泛研究和讨论。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会
工业机器人对就业有促进效应。
对我国劳动力产生明显替代? 被替代的就业群体
悲观派则认为工业机器人对就业总体存在破
收稿日期: 2019-05-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工业机器人替代与我国就业市场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研究” ( 项目编号: 17AJY007) 。
行了分析和研究, 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就业的补偿
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及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将工
效应在应用初期有所体现, 随后机器人对就业的
业机器人视为技术进步的来源之一, 对实证提出
替代效应将会超过补偿效应, 总体表现为机器人
两个基本假设:
na Ribakova
[4]
导致就业总量下降。 我国学者许军和董冰冰 [5] 基
高社会福利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入产出法来预测 1985 ~ 1990 年间工业机器人对美
出科学、 合理建议, 对保障我国劳动力就业, 提
发现机器人对就业既存在破坏效应也存在补偿效
2 模型设立与数据说明
应, 但就业破坏效应远大于就业补偿效应。 在 Da⁃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有关技术进步对就业影
vid R Howell 的研究基础上, Dietmar Edler 和 Tatja⁃
响的效应分析, 主张通过生产函数来解释技术进
对其采用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进行
步的作用机制, 同时将其他的生产要素, 如资本、
了改进, 并利用德国 1980 ~ 2000 年之间的经济数
劳动等一起放到函数中, 通过要素的份额占比来
据就工业机器人对德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进
测量其对就业造成的冲击程度。 因此本文基于新
作者简介: 韩民春,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WTO 专题、 自由贸易区和工业机器人就业替代。 冯乐兰,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学与工业机器人就业替代。
— 117 —
第 6 期( 总第 320 期)
2020 年 6 月
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早开始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讨论。 其后, 伴
是美国、 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在制造业中进行新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生产中的自动化水平
一轮布局, 陆续提出了 “ 再工业化” 战略, 引起
不断提高, 工业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
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 面对国际制造业竞争
广泛, 其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