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土壤肥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风化作用的概念、类型、特点。
答:风化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和内部因素(组成、性质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试述岩石、母质、土壤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答:
3.矿质土粒和土壤质地是如何分类的?
答:土壤中各粒级土粒所占的百分质量分数, 叫做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为土壤质地。
4,试述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间的关系?
答: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反映母质来源及其成土过程某些特征,对肥力有很大的影响,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5,如何对不同质地的土壤进行改良和利用?
答:土壤质地的改良1、增施有机肥料 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 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1、腐殖质常与矿物质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T )
2、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其肥力也高,则农作物的产量也高(F )
3、通气不良时,有机质分解不完全其产物是H2、CH
4、CO、H2S等一些还原性有毒物( T )
4、只要多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就会相应的不断提高( F )
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列生化反应(T )
6、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 F )
7、秸秆还田时,常常要配合施用适量的N肥,以降低C/N、可促进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 T )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
答:(1)、施用有机肥 (2).种植绿肥 (3)秸秆还田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作用(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1、物理性质: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使砂土变紧、粘土变松;②促进土壤升温,而且变幅不大。
2、化学性质:①增强保水性;②增强土壤保肥性;③增强土壤缓冲性3、生理性质(三)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四)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1. 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减,土壤密度也在发生变化( T )
2. 表层土壤密度一般小于底层土壤( T )
3. 土壤的孔径分布主要是指土壤中各类孔隙所占的比例( F )
4. 粘质土孔隙度大但通透性差,而砂质土孔隙度小但通透性强( T )
5. 耕作难易和费力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粘结性和粘着性( T )
6.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反映在土壤孔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T )
7.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土壤通气透水性却不一定较强( T )
8. 砂土松散容重小,粘土紧实容重大( F )
9.施用有机肥不仅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可改变土壤质地( T )。
为什么说粒状——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答: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稳定土壤温度:由于团粒结构本身的构造特点,决定其具有恰当的大小孔隙比,而水分与空气是互为消长的关系.适宜的水汽比例,使土壤的温热状况适中,既有利于升温又具有稳温性,不会产生骤冷骤热2、团粒之间的大孔隙通水、透气,保证良好的通气,透水性;小孔隙蓄水,可保蓄水分。
3、适宜的水汽比例,导致土壤稳热状况适中,即利于升温而又具有稳温性,不会产生骤冷、骤热的现象,
4、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保肥与供肥)
5、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有效途径:1、增施有机肥;2、扩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3、科学的农田土壤管理;4、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1、土壤水总是从水吸力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动()
2、土壤水的有效性与土壤质地无关()
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指土壤水容量指标和能量指标之间的关系曲线()
4、饱和水流的推动力是基质势梯度和压力梯度()
5、土壤水总是从水分含量高的地方向水分含量低的地方流动()
6、土壤水分运动方向一定是从含水量高处向低处运动( )
7、土壤有效水含量一般是粘土>壤土>砂土( )
8、农田灌溉指标制度的下限为凋萎含水量,而上限则为饱和含水量( )
9、吸附水对作物而言是无效水( )
10、土壤中的水作物都可以吸收利用( )
1、研究土壤水有何重大意义?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答:土壤水分的重要性:土壤水=土壤溶液1)供作物生长需要2)影响养分的溶解和移动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4)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5)土壤热量状况6)土壤的耕性
2、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土壤水总是中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
答:土水势: 指土壤水在土壤中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即以纯水作为参比标准,假定其势值为零),其自由能得差用势能来表示,称为土水势。
4、土壤水的类型及特性与有效性如何?
答: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吸湿水的特点: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毛管水的特点: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毛管水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和土壤结构状况。
气体扩散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1、土壤空气的组成有何特点?
2、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3、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
4、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5、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为什么?而春天灌返青水又不宜过早,又为什么?
6、地下水为什么冬暖夏凉?
1、土壤含水量愈低,其热容量越小,导热率愈低土壤升温越快( )
2、灌溉可降低土壤表层土的昼夜温差。
( )
3、中耕松土,可降低土壤表层土的热容量,而促进表土升温。
( )
4、一日之内土壤上下各层温度变化是同步的 ( )
5、土壤热量全部来源是太阳辐射。
( )
6、土温的变化与土壤肥力的高低无关。
( )
7、土壤热容量随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
8、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其热容量越大 ( )
9、土壤热扩散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热容量的增大而减小( )。
10、热扩散率表示土壤升温的难易,导热率表示是热传导的快慢。
( ) 1.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 F )
2. 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 F )
3. 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 T)
4. 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O<pHKCl<pHNaAC( F )
5. 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 T )
6. 土壤胶体上某交换性离子的饱和度越高,其有效性也越高( T )
7. 旱地通气条件良好,则Eh比水田要高( T )
1.潜在酸与活性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 在砂质和粘质土壤上施入同品种等量的化肥,而出现在砂土上见效快,而在粘土上见效慢的现象?
3. 交换性Al3+是南方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4、阴离子H2PO4-和NO3-,在土壤中NO3-容易淋失,原因何在?
1. 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富集是生物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
2. 土壤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
3. 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 )
1 分析五大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2. 母质因素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质?
3. 为什么说没有生物的发展,就没有土壤的形成?
1. 影响植物体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是
和。
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可概括为
性、性和性。
3.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种,其中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
4. 植物的有益元素中,对于水稻、对于甜菜、对于豆科作物、对于茶树均是有益的。
5.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全过程可人为地分为、
和、等四个阶段。
6. 土壤中的养分一般通过、和等三种途
径迁移至植物根系表面。
7. 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的区别在于:
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代谢能量选择性
被动吸收
主动吸收
8. 我们学过的主动吸收的机理有和。
9.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包括、、
、、和等。
10. 植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有和。
1. 氮素是植物体中、、、等的组成成分。
2. 植物吸收的氮素以形态的和为主,也可以吸收少量形态的氮。
3. 旱地植物吸收NO3- 以吸收为主,被吸收的NO3-在同化之前,必需先还原为。
4. 植物在吸收NH4+时,会释放等量的,因此,介质的 pH值将会。
5. 植物在营养生长期缺氮通常表现为。
6、尿素属形态的氮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的尿素
会在的作用下为铵态氮和二氧化碳。
而铵态氮又会进一步氧化为,从而影响尿素的肥效。
1.为什么提倡氮肥深施?具体如何实施?
2.我国作物化学氮肥的平均利用率是多少?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有哪
些?
1. 植物体内的磷以形态为主,而含量约占15%的
形态的磷则是植物磷素化学诊断的指标。
2. 植物吸收的磷以形态的和为
主,还可以吸收少量形态的磷。
3. 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包括和。
其溶解过程为。
溶解后由于会发生
作用和作用,因此,其当季利
用率一般只有。
4. 合理施用过磷酸钙的原则
是。
具体有效的施用方法有、、
和。
1、过磷酸钙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有什么好处?
2. 土壤中有效磷增加和减少的途径有哪些?
3. 磷肥分哪几类?如何据此合理分配与施用?
4. 磷肥深施的原因是什么?
5、异成分溶解的概念是什么?
1. 钾素通常被称为作物的( )(A.有益元素;B.品质元素; C.生命元素)。
它在植物体内的形态与氮和磷( )(A.一样;B.相似;C.不同),主要以( )(A.有机态;B.离子态;C.螯合态)为主。
2. 土壤中钾的形态,以其对作物有效性来分,可以分为,
、和。
3. 氯化钾和硫酸钾均是生理性肥料。
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可能会导致土壤和,因此必须配施和。
4. 草木灰中的钾90%左右以( )(A.KCl; B.K2CO3; C.K2SiO3)为主,属(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其中的磷属( )(A.水溶性;B.弱酸溶性;C.难溶性),因此对作物都是( )(A.有效的;B.迟效的;C.无效的) 。
1、钾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2. 如何根据土壤性质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3. 如何根据作物需钾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4. 如何根据钾肥的特点合理分配和施用钾肥
5. 钾肥深施的原因何在?
1.钙、镁、硫一般被称为植物的元素;硅则属于植物的
元素。
2.钙和硫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 )(A.较大;B.一般;C.较小);故
缺素症状会先在( )(A.新叶;B.中部组织;C.老组织)出现。
3.番茄果实缺钙出现“病”,茶叶缺硫出现
“病”,黄瓜缺镁时叶片出现症状。
4.石灰肥料的作用主要
有、、、
和等。
常用的石灰是。
5. 是碱土的化学改良剂。
1 请用连线把下列元素与缺素症状连起来:
-Fe 苹果“簇叶病”、玉米“白苗病”
-Mn 油菜“花而不实”、花椰菜“褐心病”
-Zn 椰子叶片出现黄色斑块
-Cu 柑桔“黄叶病”
-B 大豆“褐斑病”
-Mo 小麦新叶及麦穗发白干枯
-Cl 大豆不结根瘤、烟草“鞭尾状叶”
2. 微量元素在施用方法上可作、种肥和。
作种肥时可采用、和等方式。
3. 土壤pH<6.0时,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中、、
、和的有效性较高;则相反。
因此,酸性土壤上易缺。
1. 有机肥料具有、、、
和等特点。
2. 堆肥和沤肥的主要区别在于。
1. 我国的施肥制度是什么?
2. 请比较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的异同点,并结合实际谈谈两者配合施用的优越性。
3、有机肥料腐熟的目的是什么?
4、有机肥料堆腐后温度如何变化?影响有机肥料腐熟的因素有哪些?
1. 复混肥料是指的肥料。
一般可分为、、和等。
2. 瓜果类蔬菜复肥12-22-12-3(MgO)中含有12%的、
22%的、12%的,另外还有3%的。
4. 复混肥料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肥料的、、
、和等。
4. 混合肥料按剂型可分为、、
、和等。
5. 混合肥料的配制原则是①;
②;③;
④。
6. 肥料混合有三种情况:①;②;
③。
以下肥料:尿素+磷酸铵+草木灰属于第
种情况;硫酸铵+磷酸铵+氯化钾属于第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