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东亚封贡体系与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乾隆皇帝将礼物视为贡品,中国的士大夫 官吏对工业化的要素——蒸汽机、信贷和 资本、私有财产及公共教育等一无所知。 对于马嘎尔尼带来的望远镜、四轮马车和 热气球,中国人一概嗤之以鼻。 中国皇帝以宏大的排场和威严的礼仪接待 英国使臣。最终双方同意,马嘎尔尼可以 按欧洲礼节单膝跪见。其他均不准许。是 英国有求于中国,不是中国有求于英国。
Company Logo
中西方国际关系观念比较

欧洲政治上的权力分散——均势外交。各国主权 平等和法律平等的概念成为国际法和外交的基础; 美国在世界各地传播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中国 几千年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中国皇帝君临天 下,华夷秩序视为自然秩序。中国的目标不是传 播自己的价值观,而是欢迎他们前来学习。中国 仅将注意力放在驾驭近邻的蛮夷上。对作为远方 夷人的欧洲人中国皇帝认为试图对他们施加影响 是不现实的,中国始终保持居高临下的疏远。 欧洲土地贫瘠,地形开阔;中国地大物博,地形 封闭,部分决定了两者对外方式的迥异:前者穷 则思变、冒险、海外殖民、侵略扩张,后者安于 现状、不思进取、闭关锁国、攘外必先安内
Company Logo

日本天皇很早就怀有一种强烈的、与中国对等的 意识。公元608 年(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隋炀帝 大业三年) ,日本“遣使朝拜”,国书中出现了 “日出处天子(即日本天皇自称) 致日没处天子 (即隋炀帝) ”的字句,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 “蛮夷书有无礼者”,次年即遣使赴日责难。在会 见隋使时,日本天皇自承“我夷人避在海隅,不闻 礼义⋯⋯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 化”,又派人随中国使臣来华“请贡方物”,事情 才算平息。
Company Logo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 步入近代。这个独特的帝国声称它的文化 和体制适用于四海,却不屑于去改变异族 的宗教信仰;它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 却对与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它 文化发达,却受制于一个对西方探险时代 的来临一无所知的政治统治集团;它在辽 阔的疆土上建立了一套高效统治的政治体 系,却对即将威胁其生存的技术文化大潮 茫然无知。(摘自基辛格《论中国》)
Company Logo

五、英方要求在广州附近拨给一小块土地 居住英商。中方答复:“ 自应仍照定例, 在澳门居住”; 六、英方要求货物由广东至澳门在河内行 走时,不上税或少上税。中方答复:“应 照例公平抽税,与别国一体办理 乾隆皇帝没有要求英国使团行三跪九叩之 礼。乾隆曾说:“若该贡使等于进谒时行 叩见之礼,该督固不必辞却。倘伊等不行 此礼,亦只可顺气国俗,不必加之勉强。”
Company Logo

1793 年(乾隆五十八年)7 月25 日,马嘎尔尼率领着由 正式成员,士兵、水手及工役人员组成的七百余人的庞大 访华使团,在历经十个月的艰苦航行后到达大沽口岸。由 于使团以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而来,清朝政府规定了 欢迎和优恤的接待方针,乾隆帝命长芦盐政徵瑞作为钦差 大臣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由保定至天津接待。 接待后送给使团丰富的米面等生活物资。英使递送了礼品和 礼品说明。礼品包括(一)代表天文学和地理学最 高成果的天体运行仪(它代表了宇宙)和地球仪(它上面标有 地球各大洲,海洋和岛屿的分布情况)。(二)各种类型的先 进武器: 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枪。( 三) 工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最新发明: 蒸气机、棉纺机、梳理 机、织布机。( 四) 其他物品,如赫歇耳望远镜、秒表、 韦奇伍德瓷器、帕克透镜、布料等等。
Company Logo

一、英方要求派遣使臣常驻北京。中方回答: “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二、英方要求来浙江、宁波、珠山天津等处登岸 贸易。中方答复:“所有尔使臣肯请向宁波、珠 山、及直隶天津地方泊货贸易之处皆不可行”; 三、英方要求在北京设立洋行。中方答复:“京 城为万方供极之区,体制森严,法令整肃,从无 外人等在京城开设货行之事”; 四、英方要求舟山附近划一未经设防之小岛给英 国商人使用,以便英国商船到彼停泊,存放货物, 且可居住商人。中方答复:“天朝尺土具归版籍, 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 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Company Logo

中国人极少漂洋过海,而是固守其辽阔的 陆地板块。陆地把人束缚在“数不清的依 附关系上”,而海洋却使人“跳出狭隘思 维和行动的禁锢”:“亚洲国家宏大的政 治结构缺乏挣脱陆地束缚、走向海洋的能 力,尽管它们自己濒临大海,比如中国。 在它们眼里,海洋意味着极限,意味着陆 地的终结。西方人则漂洋过海,把贸易触 角伸向全世界,到处传播其价值观。
Company Logo

自唐朝末年停罢遣唐使以来,数百年间,日本一直游离于 “华夷”秩序圈之外。日本国同那些位于“绝远”的亚非 邦国不同,那些国家距中国太远,且社会状况在政治、经济、 文化诸方面与中国差异极大,因而时来时绝,对“华夷”秩 序保持着一种游离状态。 如果说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也对“华夷”秩序采取一 种游离的态度,那不是由于它距中华“绝远”,而恰恰是它 与中国仅仅“一衣带水”的接近,不是由于它的社会诸系 统同中国差异极大,而恰恰是它相当饱和地吸纳了中华文 明,创造出一种几与中华文明同步的高水平的大和文明。 由于地处岛国,它成功地抵御了元帝国两次粗暴的征伐;由 于主动、创造性地吸纳了中华文明,日本在吸纳“华夷” 秩序时也将自己放在主动的地位上,不是被动地接受它、 承认自己“夷”的地位,而是主动地采取“拿来主义”,为 我所用,将自己臵换为“华”的地位。
Company Logo

明朝统治者规定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 二舟,不得携军器,违者以寇论”。但利之所在,趋 之若鹜。日本船队随贡使常常排山倒海而来。仅 景泰四年(1454 年) 一次,到达中国的日本商人竟 达1200 人之多。嘉靖年间,倭患大起,日本才又一 次游离于“华夷”秩序之外,直到近代“华夷”秩 序崩塌。
companylogowwwthemegallerycom东亚封贡体系和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中国外交小结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外交的特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结构及特点东亚封贡体系下中国外交的特点东亚封贡体系的结构及特点companylogowwwthemegallerycom东亚封贡体系的结构及特点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
东亚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东亚封贡体系下中国外交的特点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外交的特点
小结
Company Logo
东亚封贡体系的结构及特点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 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 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 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 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 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 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 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 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 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 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 发展的机会。
Company Logo

中国辽阔的边疆和松弛的武备特别有利于游牧和 半游牧的蛮夷袭扰,但入主中原的蛮夷统治者往 往很快被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同化。征服者反 被征服。 中原王朝之所以无力征服四邻,盖其统治人口主 要由固守乡土的农民组成。统治阶层的精英不是 靠作战英勇封官加爵,而是靠熟谙儒家经典升官 发财。战国、秦朝时期的尚武精神自西汉以后荡 然无存。从此中国边患无穷,到近代不仅陆地边 疆而且海疆同时告急。 中国对付蛮夷的手段:怀柔(册封、通商)、羁 縻(以夷制夷)、偶尔的军事打击
Company Logo

“上苍慷慨地将气候、土壤和产量这些优势毫不吝 惜地都给了这个地方(江南)”,“在我们眼里, 这个国家的长江两岸像一个连绵不断的大村庄, 十分美丽富饶”。 不过,马嘎尔尼还是认为英国更优越。 “从财富、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面貌来看,英国都是 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海运和商业中心”,而中国 则是一个“老朽、昏聩、一等热爱战争的民族, 她的能干、警惕的官员过于150多年来一直幸运地 在海上游弋,中华帝国只是在用她的庞大和华丽 的外表来威慑四邻”。
Company Logo

这些均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知 识,英国足以借此机会向中国展示自己的强大和 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达到的成就。但是清政府还没 有意识到“知识的高低,判定民族的命运,尤其 是科学知识”。当使团到达北京时乾隆已去避暑 山庄,为了去谒见乾隆徵瑞多次和马噶尔尼探讨 礼仪问题。然而,对“三跪九叩”之礼,英国人 认为这是屈从,拒不接受,这是交涉的冲突之一。 然而马噶尔尼还是完成了对乾隆皇帝的觐见。但 是当马噶尔尼提交的信中提出六点要求时,乾隆 在回信中一一驳回。
Company Logo
东亚封贡体系的结构特征

单极性:中国为轴,周边蛮夷之国为毂,中国在 版图、人口、制度、经济、军事、文化、技术各 方面都比周边国家强大或先进,实力雄居东亚之 首,遥遥领先与周边诸国。 差序性:即“华夷秩序”,“天朝体系”。在当 时中国人的眼里,中国即整个世界,即整个天下, 中国人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宋代石阶的《中国论》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 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 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按照与中国距离的远 近形成了三大圈:汉字圈,由朝鲜、日本、越南 等国组成;亚洲内陆圈:亚洲内陆游牧、半游牧 民族的附属国组成。外圈,关山阻隔、远隔重洋 的外夷组成,包括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国 家。
Company Logo

从郑和下西洋、马噶尔尼访华看东亚朝贡 体系
郑和远洋船队,“ 维绡挂席际天而行”,“云帆 高张,昼夜星驰”,跨南海,渡印度洋,遍访亚非大 陆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六、七次都 曾远航非洲东海岸,直接访问了摩加迪沙、布拉瓦、 马林迪等城邦。
Company Logo

直到明洪武年间,对于朱元璋要日本称臣入贡的要求,日本 怀良亲王仍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指出:“乾坤浩荡,非一主之 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 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对于明太祖的武力威胁,怀良亲王则 大义凛然地宣称:“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 ⋯⋯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兵,来犯臣境,水泽之地, 山海之洲,自有其备! 岂有跪途而奉之乎!”(《明史》卷三 百二十二) 1403 年,朱棣篡位成功,改元永乐,日本幕府足利义满即以 “日本国王源道义”的名义,遣使来贺,称臣入贡,以属国 自居,称颂朱棣“明并曜英,恩均天泽,万方响化,四方归 仁”,还接受“大统历”,表示愿意奉明“正朔”。自此, 日本重入““华夷”秩序圈,时时来贡,双方进行官方的 “勘合”贸易。
Company Logo

马嘎尔尼离开中国时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不祥之 兆:”两艘英国军舰足以对付帝国全部的海军力 量……无需个把月,即可摧毁沿海所有的航运, 令靠捕鱼为生的沿海省份居民陷入饥荒“ 其后英国数度派遣使节要求清政府开埠通商、设 使馆、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马噶尔尼使团来华是一次能让中国主动打开大门, 融入世界的机会,但是在历史潮流面前中国步步 退让。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中国缺 乏国际生活的经验,丧失了一次开放的机会。对 西方的挑战没有及时的应战,有识之士是应该反 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