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第1、2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部编版七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2单元
第一课?邓稼先?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答复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理解邓稼先的精神品格。

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表达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例如1】课文第37段最让我感动,因为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极其艰苦的工作环
境下,井下测不到信号的时候,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句“我不能走〞,简单朴实的话,
表达了邓稼先在危难面前坚决不移的信念和对工作极端负责、身先士卒的优秀品质。

这些内
容最能表达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参考例如2】课文第16段最让我感动,因为“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
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开展的建议书。

〞邓稼先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表现了邓稼先极度负责、坚持不懈,
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些内容最能表达文章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
要进行比照,通过比照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

奥本海默是锋芒毕
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而邓稼先“是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比照,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
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局部,想一想:这局部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课文的写作特点。

1/81/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参考答案】课文第五局部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 ,渲染了故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
萧条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同时含蓄地把研制“两弹〞比作一场猛烈的战争,衬托出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
儿,赞扬邓稼先时中国好男儿,这首歌时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赞扬了他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
高贵品质,照应第一段,把邓稼先的奉献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下。

三、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 ,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把握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参考答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阔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是邓稼先的人
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答复时,可围绕这些要点 ,结合课文
具体内容来谈。

四、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
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设计惫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
【参考答案】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
感情表达的需要。

课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作者善用短句,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局部,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 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
例子,表现力强。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
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参考答案】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
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 ,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
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

他的“说〞和“做〞相互贯穿,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表达。

二、本文在表达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 , 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了解表达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82/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参考答案】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参加了不少细节。

比方,“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
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那么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再如,抓住闻
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的沉着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以下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设
计意图:理解语句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参考答案】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他要给我们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参考答案】“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
兴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参考答案】“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 ,但闻一多那么不然, 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参考答案】“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
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四、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表达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参考答案】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不剃去,
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才剃去了长胡子。

五、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 ?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 ,感受其中

精神追求。

〔设计意图: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阅读活动。


第4课?孙权劝学?
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对话的妙处。

3/83/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参考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说吕蒙 ,首先向吕
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

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
自己
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参考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昌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
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
然态度,说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

鲁肃为之折服 ,与其“结友〞。

关于吕蒙的变化
给人的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三、诵读以下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语气词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 ,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说以下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课外再搜集一些。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五、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存,直接使用;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
换古代汉语单音词;调一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省略局部,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设计意图: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

4/84/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参考答案】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
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六课?最后一课?
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开端〞的主要内容,感受“最后一课〞的特殊气氛,领会文中采用比照手法,衬托气氛,并制造悬念的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平日上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阵喧
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
平常的严
闹,街上也能听到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
着耳朵
学生们都在自己的座位
上了
大声背书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紧敲着:
来踱去,对迟到的学生
态度温和
,穿
着正式“静一点儿,静一点儿〞
(穿着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
边的小黑
丝帽)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衬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
寻常的大事发生。

二、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梳理 ,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 , 并理解作品的主题。

【参考答案】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

到了学
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惊讶。

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5/85/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使小弗郎
士发生了变化。

三、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
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设计意图:作者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 ,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
心活动,需要通过对外部特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心理。

建议从对韩麦尔先的服饰、神
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中选择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心理 ,感
知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参考答案】提供假设干例如,如下。

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 ,打着皱边的领结 ,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 ,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辞别 , 充满悲剧色彩,异常
打动人心。

例如2.(韩麦尔先生说:)“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
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 ,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有缺点,但在“最后一
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承。

例如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 ,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
东西,好似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细腻传神的神态描写,让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眷恋、惆怅
例如4.突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保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就像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四、揣摩以下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能够表现作品内涵的细节。

6/86/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似拿着一把翻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

【参考答案】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
保存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
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说明了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
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管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别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似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参考答案】小弗郎士由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挖苦、
轻蔑。

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
拼这些字母。

他感情冲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绘了郝叟老头儿认真读书的情景以及孩子们的感受。

“又想笑,
又难过〞符合儿童的心理:郝叟老头儿“古怪的声音〞让孩子们觉得好笑,而他拼读字母时的真诚又令孩子们感动、难过。

五、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局部的内容。

写完后与课文
比照一下,想一想,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表达故事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改写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这篇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巧妙的表达视角,即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自述 ,
表现一个重大主题。

【参考答案】改写: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

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
和人物身份。

以小男孩口吻表达故事的好处: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
,通过
他带着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哀和对侵略者的抗
7/87/8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精品)(第1、2单元)
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恋深情。

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8/8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