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右集》所录李白两篇佚作述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un,2020第2期Journa)of Schoo)of Chinese Languaa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University No.2
《宣城右集》所录李白两篇佚作述论
王青曹化根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514053;马鞍山人大,安徽马鞍山243000)
摘要:明代宣城地方诗文集《宣城右集》收录两篇有关李白的佚作。
李白佚文四句见于崔成甫碑记,碑记可确证为崔成甫所作,碑记补足了崔氏家族多方墓志均缺载的崔成甫“再移绥安”仕历,足以证明天宝十三载前后崔、李两人同时寓居宣城,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李白与崔成甫交游的若干具体情形以及两人相互成为对方倾诉对象和精神支撑的原因,也可基本推定李白《泽畔吟序》作于宣城。
李白佚诗《题宣州昭亭庙》的发现,可以厘清自《宛陵郡志备要》以来关于李白作有两首《独坐敬亭山》诗的讹误,细析文本,李白创作用意当在于追慕并致敬谢脚U
关键词:《宣城右集》李白敬亭山佚作
中图分类号: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853(2525)02-183-06
《宣城右集》是明代宣城人汤宾尹晚年编纂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宣城地方诗文总集,具有很高的文献和版本价值,但历来极少流传。
2217年,黄山书社出版了《宣城右集》校注本,使今人有幸获睹若干唐宋佚文佚诗。
集中收录李白一文一诗两篇佚作,李白佚文为崔成甫碑记所引用,佚诗则独立成篇。
两篇佚文佚诗的发现得以补足李白在宣城交游及创作的一些颇具现场感的细节。
透过这些细节,还可以触摸和把握李白极其幽微的内心世界。
一、关于崔成甫碑记及李白铭文
该书收录了崔成甫撰写的一篇碑记《文殊、普贤二菩萨功德记》。
全文如下:殿内文殊、普贤,两铺圣容,绥安员外尉、博陵崔成甫为亡妻范阳卢氏追福崇修也。
素成未绘,普贤座前,有光现于地中,因得额珠,合相圆满,昼夜腾耀,道俗异焉。
其西间文殊,水晶毫相,近如圆月,远若大星,灿然炳焰,又经数日。
岂诚感欤?惟圣
应欤?
收稿日期:2225-23-12
作者简介:王青,女“968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大学访问学者,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曹化根,男,1968年生,安徽寿县人,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215A757);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编号: 2217sjedll0)o
153
成甫初谪湘阴,历汉阳,又移绥安。
卢氏抱疾,行□□阳,于舟中殒逝,半路相失,载柩来斯。
呜呼!奉亲执馈,凡廿□载,荣悴流离,死生契阔,痛逝者之苦别,恨生之
至艰,抚增恸,碎心祈福,冀凭实相,下拯冥途,灵珠洞□,圣容慈救。
哀哉!卢氏魂
兮!
生□□重叙口□□成甫小男名长生,字何郎。
子天假口□,生知辨慧,一吟丧亲,□龄夭折。
当寄居此寺,2甫于斯,戏于斯,游迹尚存,手泽可念,□□染疾,邀其乳母,
将头花两陲,诣二菩萨,安于髻上,翌□而口。
天乎!妻亡子丧,泪枯心折,□识此业,
不知何缘。
翰林学士李白哀而铭之曰:金—才辨,玉秀不实,惟佛与佛,乃能知之尔。
大唐天宝十三载龙集甲午十一月五日建,崔成甫文并书。
原书在作者崔成甫名下有两行小字注:字宗之,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
起家校书,谪尉湘阴,再移绥安。
文后又附汤宾尹说明:成甫谪绥安,其妻卢氏道亡,寓宣城,有文殊、普贤二菩萨灵应事,自为文书石。
万历癸酉,东直市王家得之屋后蔬园中,中缺十八字(按上文空缺实为19字,当为原编者误计),然不载何寺院也0[1](P21){全唐文》《全唐文补编》均未收录这篇碑记,可以确定这是崔成甫的一篇佚文。
这篇佚文的发现对研究李白与崔成甫关系意义重6。
郁贤皓先生《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①,发覆千古,考辨精审,这篇佚文进一步佐证了郁文观点:崔侍御为崔成甫而非崔宗之。
《宣城右集》校注者之一童达清《“崔侍御”即崔成甫说补证》②一文对此有清晰的论述,可以参看。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可略加申说:第一,从原文崔成甫名下小注可知,明人即误认崔成甫就是崔宗之。
而明人之误当又来自宋元,张冠李戴,积非成是历史已久。
第二,李白为崔成甫夭折的小儿子长生所作铭文,虽短短四句,但这是新发现的李白佚文,弥足珍贵。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知李白唯一一篇为幼儿所写的铭文,进一步看,李白作此哀铭或不止于此四句,而是崔成甫碑文仅仅节录此四句。
就是从这四句中也可以窥见,李白对于幼小生命的珍爱和李白的同情心甚至李白的生命观。
揆诸唐人惯例,应该是李白应崔成甫之请为长生哀而作铭。
从李白、崔成甫在宣城密切交往看,李白很可能见过长生,对幼小而又聪明伶俐的长生非常喜欢,铭文虽短但饱含怜惜与伤痛,故崔成甫在碑中郑重其事地录下哀铭文字,并在李白名前特意冠以“翰林学士”这个李白最为看重的头衔,以示尊重与感谢。
第三,补足崔成甫仕历绥安员外尉,帮助学界弄清了崔成甫寓居宣城的原因。
绥安,即宣州属县广德。
郁贤皓先生《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所引崔成甫家族数方墓志均未提及崔成甫“再移绥安”事。
此碑崔成甫自叙“初谪湘阴,历汉阳,又移绥安”,不仅补足了崔成甫履历,更让我们明白崔成甫因韦坚冤案得罪李林甫而被一贬再贬的不幸遭遇,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崔成甫在任职绥安期间,其家仍安在宣城,崔成甫也很可能因公干去过金陵,因此李白《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一诗之“访崔四侍御”得以合理解释。
崔成甫妻卢氏、小儿子长生当葬于宣城。
崔成甫本人也很可能死于并葬于宣城,也即坐实、印证了《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孝公(沔)墓志》中所记载的沔长子崔成甫“乾元初卒于江介”这一说法o第四,补足(或补正)崔成甫诸子情况。
上面《崔孝公(沔)墓志》记载:“成甫之长子伯良,仕至殿中侍御史;次子仲德,仕至太子通事舍人;少子叔贤,不仕,并早卒。
今
①《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见《文史哲>1975年第2期,后收入郁贤皓《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280年2月版”
②https://P228492472_99949262,《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273期。
184
有伯良之子詹、彦,并未仕。
仲德之子,未名。
”其中特别说明“少子叔贤,不仕,并早卒o”这个叔贤,应该就是夭折的小男长生。
叔贤,或许是长生死后崔成甫按辈序才正式给起的名字。
第五,由李白为长生作此哀铭及此碑书于天宝十三载十一月五日这一精确时间,以及(长生)“当寄居此寺,舗于斯,戏于斯,游迹尚存”数语,可知崔成甫寄居宣城相当长一段时间。
今存李白集中与崔成甫交往诗歌多达十一首,其中七首作于宣城,应该都是写于这段时间,可见二人在宣城交往之密切,交谊之笃厚。
第六,崔成甫去世后,李白为其诗集《泽畔吟》作序,李白序文也是今存有关崔成甫生平最完整的记述:
《泽畔吟》者,逐臣崔公之所作也。
公代业文宗,早茂才秀。
起家校书蓬山,再尉关辅,中佐于宪车,因贬湘阴。
从宦二十有八载,而官未登于郎署,何遇时而不偶耶?
所谓大名难居,硕果不食。
流离乎沅湘,摧颓于草莽。
同时得罪者数十人,或才长命
夭,覆巢荡室。
崔公忠愤义烈,形于清辞。
恸哭泽畔,哀形翰墨。
犹《风》、《雅》之什,
闻之者无罪,睹之者作镜。
书所感遇,总二十章,名之曰《泽畔吟》。
惧奸臣之猜,常
韬之于竹简;酷吏将至,则藏之于名山。
前后数四,蠹伤卷轴。
观其逸气顿挫,英风激
扬,横波遗流,腾薄万古。
至于微而彰,婉而丽,悲不自我,兴成他人,岂不云怨者之流
乎?余览之怆然,掩卷挥涕,为之序云」5](p4⑴
将此碑文与李白序文对照阅读,又有多处引人思考。
其一,李白序文说崔成甫“流离乎沅湘,摧颓于草莽”,这里的“摧颓于草莽”,岂不就是说崔成甫最终被贬为“绥安员外尉”这个职位低卑的闲职吗?其二,该序文一般均认为作于李白长流夜郎遇赦归来的乾元二年(759))而《崔孝公(沔)墓志》记载崔成甫“乾元初卒于江介”,也就是说李白序文作于崔成甫死后不久的一两年之内。
过去,因不知崔成甫“再移绥安”而寓居宣城事,以致一些学者误认为李白流放夜郎巫山放回在江夏或湘阴一带看到崔成甫遗稿《泽畔吟》而为之作序,现在看来,极大可能是李白遇赦回到宣城时看到了崔成甫遗稿《泽畔吟》,百感交集,遂“掩卷挥涕,为之序云”。
因此可以基本肯定,李白《〈泽畔吟〉序》作于宣城。
其三,从李白与崔成甫宣城交往之密切交谊之笃厚的情形看,李白极大概率在崔成甫撰写成这篇碑记的当时就看过这篇碑记。
四、五年之后,李白再揽崔成甫之《泽畔吟》并为之作序。
先为崔成甫幼子夭折哀而作铭,再为崔成甫本人遗作哀而作序,这种经历在李白一生中恐怕也是唯一一次,加之崔成甫才高命蹇的逐臣之悲与李白本人命运的高度相似,所以《〈泽畔吟〉序》明显寄寓了李白自己的不平之气、身世之感,序文因此成为李白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的典范之作,同时也能看出李白对朋友深沉、真挚的情感完全出自天性。
其四,由此可以倒推,李白、崔成甫两位老朋友共寓宣城期间,同病相怜,同情共振,亲如兄弟,相互成为对方的倾诉对象和精神支撑。
二、关于《题宣州昭亭庙》
《宣城右集》收录李白诗34首,其中《题宣州昭亭庙》不见于李白现存各类诗文全集、专集、选集。
全诗如下:
郡国北十里,下有灵仙府。
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
中心最高顶,仿佛接天语。
左瞰东海滨,右望西江渚。
祠堂栖神异,琼席罗香日暮腾远烟,闲话落庭虎。
汤宾尹在诗题旁有小注:本集不载。
今《宣城右集》校注者于全诗下也有说明:“合沓”四
155
句,《宛陵郡志备要》、府志均以此四句为“独坐敬亭山”之第二首,今人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十四亦据而录之,由此诗观之,古今皆谬也⑻笔者查阅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卷十四:
()
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髯嗥接天语。
(见《宛陵郡志备要》。
又见嘉庆廿年刊洪亮吉纂《宁国府志》卷二四)(注:《全唐诗补编》为《全唐诗外编》
与《全唐诗续拾》的合编本)[3](P865),只是另有异文中心(间)一处。
笔者赞同该诗当为新发现的李白佚诗,以下略作分析。
(一)《题宣州昭亭庙》当为李白致敬谢眺而作。
敬亭山历史悠久,汉魏以前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
唐宋时期为避讳又多次易名。
总之,历史上昭亭山、敬亭山经常交替使用。
南齐谢眺出任宣城太守时,多次游览并赋诗敬亭山,敬亭山始有文人游山之记载。
据考证,见诸文字记载的宣城最早的寺庙为城郊的敬亭山庙。
敬亭山庙,即敬亭山神庙,又名昭亭庙、敬亭庙(祠)、敏应观(庙)、广惠王殿和广王殿。
始建于东汉桓帝元嘉年间(公元151-153年),其时名昭亭祠,旧址在庙步市(宋代时称名)后山埠上。
此后唐宋至民国历代均有修葺或复建记载。
谢眺留下两首关于敬亭山庙的诗。
其一《祀敬亭山庙》:剪削兼太华,峥'跨元圃。
贝阙视阿房,薜帷阴网户。
参差时未来,徘徊望洋浦。
椒I若馨香,无绝传终古。
⑷(啲8
其二《赛敬亭山庙喜雨》:
夕帐怀椒精,涓景洁勞夢。
登秋虽未献,望岁佇年祥。
潭渊深可厉,狭斜车未方。
蒙笼度绝限,出没见林堂。
秉玉朝群帝,樽桂迎东皇。
排云接虬盖,蔽日下霓裳。
会舞纷瑶席,安歌绕凤梁。
百味芬绮帐,四座沾羽觞。
福被延氓泽,乐极思故乡。
登山骋归望,解珮拂山庄。
⑷(⑵6)此外,谢眺还与幕僚联句,写下《祀敬亭山春雨》诗:
水府众灵出,石室宝图开。
白云帝乡下,行雨巫山来(府君)。
歌风赞灵德,舞蹈起轻埃。
高轩乍留吹,玄羽或徘徊(何从事)。
福降羣仙下。
识逸百神该。
青鸟飞层隙。
赤鲤泳澜隈(齐举郎)。
⑷的⑸
当,谢还留文的《游》一:
茲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
菱藤荒且蔓,榕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鰭此夜啼。
泄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虽纤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杳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凌丹梯。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
⑷(叫1众所周知,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留下多首怀念谢眺的诗歌。
李白晚年曾寄居敬亭山下,有诗为证《游敬亭寄崔侍御》: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
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
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
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
时来顾我笑,一饭葵
与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4](P1025)
从李白诗歌看,李白寄居敬亭山下前后长达两、三年时间。
在此期间,以敬亭山为中心,漫
游宣城属县多地,凡当年谢眺在宣城游历遗迹之所也都留下李白的足迹。
敬亭山庙就在李白
寓居附近,李白当多次造访。
对照上文崔成甫寓居宣城某寺推测,甚至李白就是寓居敬亭山庙
也不无可能。
无论哪种情况,李白对敬亭山庙的历史、陈设及其内外环境都应十分熟悉,题诗186
也是非常自然的。
李白一生倾慕谢眺,对谢眺诗歌再熟悉不过,并且又明确宣示“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正可以将《题宣州昭亭庙》看成“辄继谢公作”的典型例证。
试将《题宣州昭亭庙》与上述谢眺诸诗用语一一对比:
《题宣州昭亭庙》谢眺诸诗
1.下有灵仙府
2.合沓牵数峰
3.祠堂栖神异7.琼席罗香|1.水府众灵出
2.合沓与云齐
3.灵异居然栖7.椒|若馨香
夕帐怀椒精
席
经过仔细对照,就能明显感到,《题宣州昭亭庙》无论用词用语、词句结构,还是情调氛围都是在极力追摹谢诗,只是有所藁扌舌,更加简明畅达而已。
这一事实表明,《题宣州昭亭庙》绝非诗人身临其境时的凭空想象,率性而为,而是诗人提炼谢眺诸诗,精心结撰并融汇自我感悟的转化与创新。
当然,全诗仍然保持了李白特有的风神超迈、自由洒脱。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把《题宣州昭亭庙》当做李白致敬谢眺的诗作,而且在李白所有的怀谢诗中别具一格。
(二)《题宣州昭亭庙》全诗与“合沓”四句关系之探讨。
从《宁国府志》《宛陵郡志备要》等地方文献只收录“合沓”四句来看,就能肯定这些文献的编纂者均没有看到汤宾尹的《宣城右集》,否则《宁国府志》等必会收录全诗,因此,“合沓”四句历代流传至少有两条路径,两个版本,且相互没有交集。
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合沓”四句源流久远,基本排除了后世伪作的可能性,极大增强了为李白原作的可信度。
而事实上,前引典籍《宛陵郡志备要》、洪亮吉纂《宁国府志》、今人集纂《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均已认定“合沓”四句为李白诗作。
如果稍稍了解汤宾尹及其编纂的《宣城右集》,又会进一步相信《题宣州昭亭庙》为李白诗歌。
汤宾尹,字嘉宾,号睡庵,别号霍林,安徽宣州人。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号称得体,常受到神宗赞赏。
三十八年,以詹事府庶子充会试同考官,次年进国子监祭酒。
万历中后期,汤宾尹才名天下皆知,回乡闲居后编纂的《宣城右集》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据《宣城右集》校注本《前言》介绍,《宣城右集》所录诗文主要是当时所能查找到的各种诗文集和碑刻。
许多文章与后来地方志中收录的文章相比,较大程度地保存了原貌。
有的文章仅存碑刻,今碑刻无存,其文字仅赖是书得以流传。
《前言》认为,《题宣州昭亭庙》是李白佚诗,对考见李白在宣城的行踪提供了罕见的史料,同时也厘正了自《宛陵郡志备要》以来,关于李白作有两首《独坐敬亭山》诗的讹误。
根据这些介绍,我们认为《题宣州昭亭庙》仅见于当时碑刻,而此碑刻也仅有极少当地学者所有幸一睹。
(三)现在推想“合沓”四句比《题宣州昭亭庙》全诗稍广流传,可能与此四句更能凸显李白诗歌风格有关。
尤其是“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极易产生混合联想,容易口耳相传,而“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又确为神来之笔,不仅极其形象地描绘了敬亭山的山形山貌,而且高度准确地概括了敬亭山与其周边地理环境的关系,因而“合沓”四句朗朗上口,深入人心。
但是,与著名的《独坐敬亭山》相比,将“合沓”四句作为《独坐敬亭山》其二又相当勉强。
因为《独坐敬亭山》虽也短短四句,但神完气足,是诗人内心孤寂深沉情感的充分流露,而“合沓”四句只是对景物的描写与想象,仅通过这四句不仅很难把握诗
157
人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而且与独坐沉思也没有逻辑上的关联,明显处于“未完成”状态, 因此将两者并列就显得打格难通。
而将“合沓”四句置于《题宣州昭亭庙》全诗,许多疑虑便涣 然冰释。
因为敬亭山“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具有通神的功能,所以山下才建有“灵仙 府”,也就是所谓“祠堂栖神异”,正因为灵仙神异,才会“琼席罗香BT'。
而“合沓牵数峰”的 “牵”字炼字最为高妙,可谓诗眼。
往小处看,敬亭山因“灵仙府”之牵而使数峰合沓攒聚,往大 处看,敬亭山数峰因“灵仙府”之牵动而“奔来镇平楚”。
紧张而神圣的祭祀活动结束后,用“日 暮腾远烟,闲话落庭庇”来结尾,更显得对比鲜明,情韵悠远,与李白《寻雍尊师山居》结尾“语 罢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诗层次分明、结构井然,视点多变而又穿插灵活, 无论从情调还是氛围上看,都相当统一完整。
最后,对《题宣州昭亭庙》两处文字稍申笔者意见。
一是《宣城右集》“中心最高顶”其他 各本皆作“中间最高顶”。
两者文意差别不大,皆可通,但细揣“中间最高顶”为胜。
二是此诗 最后一句“闲话落庭庇”,“闲话”固然说得通,但笔者以为如作“闲花”当更为切题,一者“日暮 腾远烟”与“闲花落庭庇”更加错落相对,二来意境更加幽邃闲远。
笔者猜想,“闲话”或为当 年《宣城右集》刻工误刻,现在只好存疑。
参考文献:
[1] 汤宾尹.宣城右集[M ].合肥:黄山书社,2017.
[2]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4] 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M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景炎
On the Two Lost Article of Li Bai in Xuancheng Youfi
Wang Qing ; Cao Huaeer
Abstrrcl : 2a Xuancheng Youji , a Ming Dynasty Xudachig locct athology , wc find two lost dkimas relater tu Li Bai. Thr fous sekWkcas of Li Bai is aupearek in in Cui Chengfu ' e w U) in- scriptiog, which cai br confimme as wattek by Cui Chengfu. Thr inscriptiou recore suuplemektek Cui Chenaff' s officia) ccreac ofmoving ayain W Sui A c ”,which is sefficieri W prove thai Ur W c 13 th yre of Tiannav ,Li u C Cui mhdUi1we in Xuancheng ai W c samr tima. Thic help) W unger- stang W c circhmstanca) of tha friiCsaip betWeer Li and Cui and tha rersou why tha two mr br- comr rchs tai) oUjrW and spiVtuU suupoaec. 2 also provine) a base fos the presamptiou thai Li Bai' a Preach of Riverside Songs waa written in Xuancheng. Thr disccvek of Li bai' a lost po em Oc Xuanzhon Zhaofng Temple ,chn cpefy the coufusiou thai Li Bai might have two poems of Siding Alonr at Jingting monntaid . Analysia on the Wxt
thai Li Bai's intertiou of creating
this poem waa rpess hia aUmire and saluie W Xio Tiao.Key words : Xuancheng Youji ; Li Bdi ; Jingting Mountain ; losi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