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县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霞浦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24.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
“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25.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太湖洞庭山区“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
商贩”。
这反映了南宋时期该地区()
A.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兴盛 B.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C.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D.传统农业精耕细作
26. 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
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海路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27.1919年胡适写成剧本《终身大事》,剧中女主角田亚梅的父母以八字不合等为理由阻挠
她与陈先生的结合,后来她背着父母跟陈先生跑了。
这一角色在当时竟无人敢演。
这一
现象表明()
A.北洋政府倡导尊孔复古 B.五四运动推动了婚姻自由
C.文学革命以新女性作为创作主题 D.新文化运动对移风易俗的作用有限
28.右图所示的剧目题材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历史。
与该时期历史特点对应的标语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C.“坚决拥护共产党八路军”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9.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
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
30.1949年春,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总结发言中,毛泽东指出:“新中国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
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进行声明。
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我们也不急于去解决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
”这反映了当时()
A.冷战爆发影响中共决策
B.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
C.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D.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31.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法学家被罗马帝国皇帝授予就法律问题作出公开解释的权力,对案件审理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元426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钦定只有五位已故法学家的学说具有法律效力。
这一变化()
A.提高了法学家的地位 B.减少了法律引用的混乱
C.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 D.确立了君主的法律权威
32.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
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了宪法,共和派(特别是激进共和派)原本希望建立更难体现“民主”色彩的一院制议会,但最后还是确立了参、众两院制议会体制。
这体现了()A.当时各派的妥协 B.当时各派不满意该宪法
C.当时法国政治环境复杂 D.宪法的不稳定性
33.冷战时期的政治评论员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
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这些评论员认识变化的背景是()
A.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两极格局瓦解使大国对抗的危险消失C.联合国作用的增强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新的不稳定性因素34. 2017年2月,英国议会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
启动“脱欧”程序。
3月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
“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35.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
这反映出()
A.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题材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超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
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
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
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深刻变化。
以下是二战后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建立简表:
提取材料所蕴含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信息(3条),并简要阐释。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
”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分”,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
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
最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
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
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
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
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
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
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
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
(7分)
41.【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学成就。
考查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条件及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主要不同及原因。
需要掌握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概括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的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一“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可以得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扰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可以得出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
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莎士比亚作品的价值、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殖民扩张的影响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说明。
(2)本小问的不同及其原因,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回答即可。
答案:
(1)社会条件: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
(6分)
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充满人文精神,符合市民需求,体现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发展方向;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外侵略扩张,使莎士比亚的作品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艺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增多。
(6分)
(2)不同及原因:
①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思想的影响;因为中国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莎士比亚的作品反映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因为英国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
②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因为汤深受科举制度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
③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剧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因为他缺乏关注民生,思想保守,等级思想严重。
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因为深受到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三点任答两点)
【点评】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文学成就.考查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解析】该表述题考查的主要是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全球化、区域
化、多极化等都可以进行作答,辅以相应的史实论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
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全球化进程;欧共体、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20国集团、金砖国家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反映了90年代以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冷战对峙延伸到经济领域。
经互会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建立,体现了华约和北约两大集团在经济领域的对抗,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第三世界积极开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石油输出国组织、可可生产者联盟、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以及77国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的建立,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力图通过加强团结协作,维护自身权益,反映了第三世界的兴起。
世界经济格局日益多极化。
西方七国集团的建立呈现了西欧、日本的崛起;金砖国家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20国集团进一步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注:答案包含了包含着对发展信息的简单评述,考虑分值因素,设问没做要求。
标准请自行把握。
44.(15分)
(1)①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
②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
③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
④引入西方近代监体系。
(每点2分,酌情给分,8分)
(2)①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地位,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②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③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
(每点2分,酌情给分,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