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
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
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
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
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
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
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
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
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
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
于平庸世俗。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
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
【5】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收获。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
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5)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6)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7)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8)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
钱吧。
(9)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10)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11)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12)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13)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4)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5)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16)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7)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18)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9)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20)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室很寂静。
(21)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分哟。
(22)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3)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
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4)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25)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6)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7)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8)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9)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老人。
(30)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31)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19)段写道:“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为什么要长
长地吁口气?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中父亲“悬着的心结”具体指什么?为了解开这个心结父亲做了哪些努力,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6】本文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感人至深。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校对 (xiào)狡黠 (xiá) 阔绰 (kò) 顶礼膜拜 (mò)
B.挑衅 (xìn) 谄媚(chǎn)绮丽(qǐ)奄奄一息(yǎn)
C.惭怍 (zuò) 请帖(tiě)脱臼(jiū)难辞其咎 (jiù)
D.濡湿 (rú) 木讷 (nè) 追溯 (shù) 寻章摘句(zhāi)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辍学镌刻唾手可得未雨绸谬
B.谩骂威慑水泻不通冥思遐想
C.赃物挑衅怏怏不乐因地制宜
D.阑珊风骚自出心裁笑容可掬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你可要多带些衣服。
B.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好奇,说起话来滔滔不绝。
C.前段时间,电信、联通涉嫌垄断一事被传得纷纷扬扬。
D.她虽然个子不高,但长得小巧玲珑的,挺可爱的。
4.选出填在下列语段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随波逐流,而认清方向,各尽所能。
②看了《鸟之殇,千年鸟道上的大屠杀》,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是真的吗?这些无辜的生灵多么可怜啊!猎鸟者多么残忍、贪婪!
③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做,不要让他们什么事都家长。
A.必需几乎依从B.必需简直依赖
C.必须几乎依从D.必须简直依赖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或者是节令上的。
_____________。
①这体现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
②比如欧洲国家的圣诞节,为的是纪念耶酥的诞辰。
③而中国的节日主要
来源于时令,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④复活节则是为了庆祝耶酥复活而产生的。
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③④
6.对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的某种感叹。
从看日出的过程里,我们感到蒸蒸日上的朝气,感觉生命的活泼,感觉到从绝望黑夜进入到希望黎明的柳暗花明。
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
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A.文中“感觉”“活泼”都是动词,“看日出”是述宾短语。
B.“我们把自己期待生命美好的渴望,投射在黎明上。
”这个句子中“投射”做状语。
C.“我们看到的不是黎明,而是自己的生命。
”一句是并列复句。
D.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唤起”改为“呼唤”。
三、语言表达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我们向往世界一切美好事物,他们指引着梦想的方向。
向往太阳,向往它喷薄而出的壮丽,向往它哺育一切的博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往白云,向往它变化莫测的飘逸,向往它超凡
脱俗的纯洁。
四、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填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这些话出自______(作品)主人公 ____的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选文的作
者_______,她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五、默写
文言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______,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4)进准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5)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7)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
(《论语》)
(9)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已。
(《诗经·蒹葭》)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有端庄自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春望》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描写了一个忧国念家者的具体形象。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
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1)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
事闻,朝廷大怒,(2)富弼议欲诛仲约。
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3)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
戮之,非法意也。
”仁宗乃释之。
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
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4)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
”弼不谓然。
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1)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
(2)富弼:人名,朝中官员。
(3)醵:泛指聚敛(钱财)。
(4)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吾谁与归?
(3)弼愠曰(4)富弼议欲诛仲约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甲】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表达方式?
【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其他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若选(一):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若选(二):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一)请以“将化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很有意蕴的诗。
从这首
诗中,有人读出了不必踏破铁鞋,美好的事物就在身边;有人读出了若没有追求的过程,也许无法学会珍惜……请以“学会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辽宁初三初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
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
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
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
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
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
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
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
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
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
这都是不对的。
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
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
于平庸世俗。
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
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意思对即可。
共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寻找中心论点的能力。
议论文的论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
然后从开头,结尾,中间等处提取概括论点。
①②段说阅历影响读书,第⑤段集中阐述了读书与阅历的关系,进行概括即可得出。
要明确题目要求,理清结构、层次关系,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归纳作答。
【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
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解析】段落的作用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的,第①的作用主要是引起下文。
再结合句子内容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
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
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意思对即可。
共4分)
【解析】②段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③段阐述丰富阅历的途径、意义,④段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要求在理解段意以及段落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写出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首先要扫读全文,把握文章全貌。
然后,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再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
【答案】第②段。
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意思对即可。
2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此句的含义是对书的理解,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明白这一点,再去找放在哪段合适。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5】读完本文,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的收获。
【答案】略
【解析】此题是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论点“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谈出自己的感受,能结合实际来谈,
句子通顺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差一分钱
(1)父亲一定有心事。
(2)父亲的脸上隐约悬着一个结,即使父亲开心的时候,那个结也躲在父亲的笑容背后,冷不丁探出一下头。
(3)父亲是在寻一个人。
同学?朋友?亲戚?也许是父亲最初的恋人。
我曾经问过母亲,母亲摇了摇头,脸上也挤满了问号。
(4)近来父亲的咳嗽好像奔跑的火车,一咳好像要吐出五脏六肺来,脸憋得像三国的红面关公,吐出的痰丝中竟有点点
猩红,宛如暮春开败了的桃花。
(5)医生说,是肺癌!晚期。
(6)我们惊呆了!母亲哭得像个泪人,仿佛从淫淫秋雨中穿过,一身的水汽,有雾,沉沉的。
(7)父亲的脸却静如止水。
(8)父亲依旧在寻寻觅觅。
打电话、写信,一向不喜欢上网的父亲竟然叫我帮他弄个QQ号。
父亲说,网名就叫差一分
钱吧。
(9)我扑哧一笑,这个网名也太别扭了吧?我想,父亲的网名真是土得掉渣。
(10)入秋,温暖如春。
我陪父亲来到老家的一个小镇。
青石小街,漏墙花窗,石桥石阶,让我怦然心动。
走在长长的巷子里,我总忍不住探头聆听,是否有馄饨担的敲梆声。
(11)父亲更是有了知根知底的亲切。
(12)学校应该就在巷子的尽头了。
父亲说。
(13)果然,当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小巷,抬头一望,镇中学就在我们的对面。
(14)父亲的咳嗽中,我隐约看到30年前,确切地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在这个中学,一个19岁,身体很瘦弱的孩子,
正坐在教室里梦想着跳越“龙门”。
这可是农家伢子唯一的独木桥。
(15)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不错,可就是有些粗心。
孩子嘛,难免。
(16)那天,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数学老师给了孩子一把1分、2分的硬币,说:这是两毛钱,去帮我买包烟吧。
(17)孩子一脸青春地冲出教室,来到供销社。
营业员接过钱一数,说,少一分钱。
孩子急了,老师明明在教室说是两毛钱,自己也粗略地数了一下,怎么差一分钱呢?难道是路上丢了?不可能,自己用手紧紧捏着,生怕掉一分钱,短短的几百米,
钱都捏出了一层浅浅的汗水。
眼泪不知不觉地爬满了整个脸颊。
(18)这时,一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掏出一分钱,帮助孩子买下了一包烟。
(19)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20)正在讲解数学试卷的老师愣了一下,说,你还蛮有本事,少一分钱都能买到烟。
孩子呆了,一脸迷惑地望着老师。
教
室很寂静。
(21)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买烟时有人帮你出一分钱,是你运气好,碰到了好心人。
高考呢,少一分,哪个好心人送你一
分哟。
(22)孩子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大哭一场!
(23)这件事后,那孩子宛若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非常用功。
那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是
302分,孩子考了303分,被师范学校录取。
(24)当年那个孩子就是父亲。
(25)父亲说,我后悔呀,当时连一句感谢的话语都未说。
一分钱,虽然只是小小的一分钱,但当时一个鸡蛋才三分钱呀!
(26)父亲一直想当面感谢那位好心人,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30年了,时光如过眼烟云,但那位卖鸡蛋的好心人,一直
驻守在父亲的心中,让父亲无数次膜拜。
(27)从古镇回来,秋天一个劲往里走,细雨连绵,寒风四起,冬日悄然逼近。
(28)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看来父亲的心结是解不开了。
(29)一天,父亲的气色突然好了许多,父亲贴着我的耳朵说,我还有1000元钱,你给那个古镇汇去,帮助那里需要帮助的
老人。
(30)解铃还得系铃人,父亲终于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办法。
或许,其中有一个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卖鸡蛋的中年妇女,如
今她应该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了吧。
(31)我忙赶到邮局把钱汇了过去,当我把汇款回单交给父亲时,父亲的脸上绽出一丝笑容。
我清晰地看到,那个悬着的
心结也悄然溜走了,远远的,未留一点痕迹。
【1】第(4)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划线句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根据修辞的种类来分析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划线句子的前后文来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比喻、夸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咳嗽的声音大,暗示父亲的病情很重了。
【2】从全文看,(14)-(24)自然段记叙了顺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案】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叙事方法以及作用。
(11)-(20)段记叙的顺序是插叙,作用主要是使内容更充实。
插叙。
交代了父亲心结的来由,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3】第(19)段写道:“孩子兴冲冲地把烟交给了老师,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他为什么要长
长地吁口气?
【答案】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解析】【考点】他为什么要长长地吁口气?考查这一情节的含义。
要根据上下文去寻找答案并加以概括。
答案:完成了为老师买烟的事情,心理很满足;另外,差一分钱,幸好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买不回香烟,成功来之不易。
【4】(27)自然段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渲染气氛,(2)烘托心情,(3)推
动情节的发展。
自然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暗示父亲生命已快走到尽头,心结却仍未解开(或答解开心结的任务非常紧迫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