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的GEO SAR成像机理验证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的GEO SAR成像机理验证方法
倪崇;张庆君;刘杰;朱宇;田卫明
【摘要】为了验证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的成像机理,采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北斗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通过地面接收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和地面反射的回波信号,实现对GEO SAR成像机理的等效性验证.北斗导航卫星具有与GEO SAR卫星相似的轨道,地面接收的信号可以等效成单程传播的GEO SAR回波信号;成像处理采用与GEO SAR相同的合成孔径时间,在合成孔径时间内地面反射的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具有与单程传播的GEO SAR回波信号相似的距离徙动特性和多普勒特性,可实现长合成孔径时间条件下GEO SAR成像机理的验证.通过双基地试验实现了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的GEO SAR成像机理的等效性验证.
【期刊名称】《航天器工程》
【年(卷),期】2016(025)005
【总页数】6页(P19-24)
【关键词】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导航信号;成像机理;成像等效性
【作者】倪崇;张庆君;刘杰;朱宇;田卫明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 100094;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北京 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4.2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能够将GEO的轨位优势与SAR穿透能
力强、不受气象条件和黑夜影响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对关注区域全天候、高时间分辨率、大范围的观测,对及时有效实施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GEO SAR运行在高轨道,与低轨SAR(LEO SAR)相比,具有卫星速度慢、合成孔径时间长的
特点。

GEO SAR的回波特性与LEO SAR有显著区别,长合成孔径时间使得目标
回波的距离徙动量大、空变性剧烈、成像处理难度大。

美国[1]、欧洲[2]和
中国[3]都从理论上论证了GEO SAR成像机理的可行性,但由于机载校飞等LEO常规试验验证手段很难直接应用在GEO SAR上,因此GEO SAR的试验验证成为一大难题。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北斗导航卫星与GEO SAR具有相似
的轨道特性,本文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对GEO SAR成像机理进行验证。

利用北斗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在地面配置接收机,组成星地双基地SAR系统,
接收机接收的场景回波信号可等效为单程传播的GEO SAR回波信号,通过研究此模式下的回波信号特性和成像算法,可实现对GEO SAR成像机理的等效地面成像验证。

2.1 等效性分析
应用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地面接收的双基地试验,与GEO SAR成像的相似性如下。

(1)轨道:GEO SAR和北斗导航卫星都运行在GEO,且具有一定的倾角,两者轨道类型一致。

(2)传输路径:GEO SAR和北斗导航卫星轨道类型一致,因此合成孔径时间内
电波在空间的传输是一致的,地球自转、轨道弯曲[3]等因素对成像的影响也是一致的。

(3)距离向:导航信号(伪随机序列)的带宽是20.46MHz,采用相关处理可以得到较高的距离向分辨率,这与GEO SAR的距离向脉冲压缩本质相同。

(4)方位向: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地面接收的双基地试验,是连续波雷达体制,
可以把1ms连续波信号(伪随机序列的周期为1ms)划为一个处理单元,将连续波雷达体制等效为1000Hz脉冲重复频率(PRF)的脉冲SAR体制,形成百秒至
千秒量级的积累时间,实现方位向的高分辨率,这与GEO SAR的方位向高分辨率成像道理相同。

因此,应用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地面接收的双基地试验,可以验证GEO SAR成像机理,其与GEO SAR成像等效性分析见表1。

为了得到效果良好的图像,要对试验可达到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进行分析,以完成对试验的合理设计。

2.2 分辨率分析
空间分辨率分析包括距离向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的分析[4]。

2.2.1 距离向分辨率
双基地SAR几何关系示意如图1所示。

双基地SAR距离向分辨率ρgr与双基地角β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c为光速;B为信号带宽(20.46MHz)。

绘制距离向分辨率随双基地角的变化,如图2所示。

可见,随着双基地角的增大,距离向分辨率逐渐恶化,因此试验中尽量选取低双基地角的几何配置。

2.2.2 方位向分辨率
方位向分辨率ρa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λ为发射信号波长;θ为天线扫描范围;Rt为发射距离;V为卫星速度;Ts 为积累时间。

取典型的积累时间,绘制中地球轨道(MEO)和IGSO的方位向分辨率与积累时
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可见,随着积累时间的增加,方位向分辨率逐渐改善,
且改善的速度先快后慢。

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方位向分辨率越高,图像质量越好,因此应尽量取长的积累时间。

2.3 信噪比分析
北斗导航卫星并非传统的SAR卫星,其发射信号的功率比较小,因此,在利用北
斗导航卫星作为发射源对场景进行成像之前,应对接收信号的信噪比进行分析,包括直达波的信噪比分析和回波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的分析。

2.3.1 直达波信噪比脉冲压缩后的雷达信噪比SNR计算公式[5]为
式中:Pt为雷达发射功率;Gt为发射天线增益;Gr为接收天线增益;K为波尔兹曼常数;T0为系统绝对温度;Bn为系统等效噪声带宽;Fn为系统噪声系数;L
为系统损耗;PRT为脉冲重复周期;B为信号带宽。

由于卫星的轨道高度一定,因此卫星到接收天线的距离随仰角而变化。

绘制不同仰角下信噪比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可见,信噪比在18~19dB,满足对电文提取、徙动曲线估计等处理步骤的需要。

另外,图4中显示仰角越高,信噪比越大,这是因为卫星高度一定时,仰角越大,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越短。

2.3.2 回波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
回波噪声等效后向散射系数NE描述了当信噪比为0dB时,系统热噪声与场景反
射雷达波能力的对应关系,它可以衡量在一定距离上雷达能够观测到的最小散射系数的目标。

其计算公式[5]为
式中:Rr为接收距离;Ar为接收天线面积。

将实际系统参数代入式(4)进行计算,可得图5。

可见,若限制NE为典型值-20dB时,能够看到最远距离为881m(MEO)和1208m(IGSO)。

3.1 试验配置
试验配置如图6所示,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具有一定带宽的信号,实现距离向分辨,同时卫星相对于成像区域运动,形成有效转角,实现方位向分辨[6]。

回波天线指向场景,接收回波信号。

直达波指向卫星,接收卫星的直达波信号。

直达波和回波通道共用一个本振,保证通道间的相参性。

根据双基地几何关系校正距离徙动和
实现方位向聚焦,从而得到成像结果[7]。

3.2 处理流程
利用北斗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与地面接收构成双基地体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发之间的频率、时间同步[8-10]。

频率不同步是因为收发本振不同,一阶同步误差造成图像移位,二阶同步误差造成图像散焦。

时间不同步则来自于收发设备时间系统的不一致,这使得接收端无法获取发射端发射信号的时间,相当于回波数据的起始采样距离未知;此外,接收端无法获取卫星位置历史,使得方位向处理无法进行。

综上,同步问题须要解决:①频率误差的估计;②起始采样时间的确定;
③卫星位置历史的确定。

由于直达波和回波通道之间的相参性,两通道具有相同的频率同步误差,因此,利用直达波信号,提取出频率同步误差并补偿到回波通道中,即可完成频率同步处理。

对于时间同步,同样可利用直达波信号,提取出徙动曲线,并对回波信号按照所提取的徙动曲线进行距离徙动校正,再对直达波信号中的导航电文进行时间和卫星位置历史解算,即可完成时间同步。

与单基地SAR不同,双基地SAR的目标回波信号体现为双基地距离和的形式,这使得距离向和方位向信号的二维空变性更强[10-11]。

北斗导航卫星作为照射源,由于要达到较高的方位向分辨率,所需的积累时间较大,卫星轨迹为明显的曲线,若利用直线斜距对其进行近似,以开发快速成像算法[12],将需要复杂的
补偿因子。

因此,考虑使用最精确的后向投影(Back Projection,BP)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由于已经解决了同步问题,并且得到了卫星位置历史,因此直接使用BP算法就可以得到回波的聚焦图像。

处理算法的输入为直达波数据、回波数据及接收天线位置,输出为聚焦后的图像,其数据处理流程见图7。

3.3 试验结果
如图8所示,转发器(等效于角反射器)由天线A、B和放大器构成。

其中:天线A指向卫星,用于接收卫星的直达波信号,放大器对该天线接收到的直达波信号进行放大,并传输至天线B;天线B指向回波天线,用于将放大后的直达波信号发射至回波天线中,从而构成场景中的一个强点目标。

对回波数据进行成像,得到的结果如图9所示。

评估成像结果的分辨率指标,并与理论值对比,列于表2中。

可见,距离向和方位向分辨率都较接近理论值,证明了本文试验方案的正确性,同时也验证了GEO SAR成像的可行性。

通过开展应用北斗导航卫星的双基地试验,对GEO SAR的成像机理进行验证,可获得主要结论如下。

(1)GEO SAR通过长时间积累可获得多普勒带宽,能够实现方位向高分辨;(2)长合成孔径时间条件下,GEO SAR沿弯曲轨迹运动进行成像具有可行性;(3)应用北斗导航卫星信号,能验证GEO SAR的二维分辨特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后续GEO SAR的深入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1]K Tomiyasu.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 geosynchronous orbit[C]//Proceeding of Dig.Int.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ymp..Maryland:University of Maryland,1978:42-45
[2]D Bruno,S E Hobbs,G Ottavianelli.Geosynchronous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concept design,properties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J].Acta Astronautica,2006,59(1):149-156
[3]Hu Cheng,Liu Feifeng,Yang Wenfu,et al.Modification of slant range model and imaging processing in GEO SAR[C]//Proceedings of IGARSS 2010.Honolulu:IGARSS,2010:4679-4682
[4]龙杰,姚迪,孙英钦,等.基于分辨椭圆的前斜SAR分辨率分析方法[J].电子学报,2013,41(12):2493-2498 Long Jie,Yao Di,Sun Yingqin,et
al.The method of resolution analysis based on distinguishable ellipse in squinted SAR[J].Acta Electronica Sinica,2013,41(12):2493-2498(in Chinese)
[5]张坤.GEO-LEO星载双基地SAR成像技术[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Zhang Kun.GEO-LEO Bi-SAR imaging technology[D].Ha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2(in Chinese)
[6]田卫明,曾涛,胡程,等.基于导航信号的BiSAR成像技术[J].雷达学报,2013,2(1):39-45 Tian Weiming,Zeng Tao,Hu Cheng,et
al.Imaging algorithm for bistatic SAR based on GNSS signal[J].Journal of Radars,2013,2(1):39-45(in Chinese)
[7]毛二可,曾涛,胡程,等.基于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的双基地探测系统:概念及潜力[J].信号处理,2013,29(3):285-292 Mao Erke,Zeng Tao,Hu Cheng,et al.Bistatic detection based on geosynchronous SAR:concept and potentiality[J].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2013,29(3):285-292(in Chinese)
[8]张天,田卫明,曾涛,等.星地双基地SAR时频同步技术研究[J].信号处理,2013,29(3):326-335 Zhang Tian,Tian Weiming,Zeng Tao,et
al.Research on tim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technology of space-surface bistatic SAR[J].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2013,29(3):326-335(in Chinese)
[9]王燕宇,张长耀,王金根.GEO星机双/多基地SAR系统同步探讨[J].雷达科学与技术,2007,5(5):353-364 Wang Yanyu,Zhang Changyao,Wang Jingen.Study on synchronization of bistatic and multistatic SAR systems using GEO and airplane[J].Rad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5(5):353-364(in Chinese)
[10]Liu Feifeng,Hu Cheng,Zeng Tao,et al.A novel range migration algorithm of GEO SAR echo data[C]//Proceedings of IGARSS
2010.Honolulu:IGARSS,2010:4656-4659
[11]刘志鹏,胡程,曾涛,等.一种适用于GEO SAR远地点的改进SRC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32(3):307-326 Liu Zhipeng,Hu Cheng,Zeng Tao,et al.A modified secondary range compression algorithm at apogee in GRO SAR[J].Transaction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2,32(3):307-326(in Chinese)
[12]刘荦锶,吴立薪,胡程,等.一静一动双基地SAR改进非线性CS算法[J].信号处理,2013,29(3):342-350 Liu Luosi,Wu Lixin,Hu Cheng,et al.Improved NLCS imaging algorithm of bistatic SAR with a stationary receiver[J].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2013,29(3):342-350(in 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