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张掖市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1. (8分) (2019八下·台州月考) 古诗文名句填空。

(1)青青子衿,________。

(《诗经·郑风·子衿》)
(2)帘外雨潺潺,________。

罗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浪淘沙》)
(3) 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4)月上柳梢头,________。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 ________,时有幽花一树明。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6)复行数十步,________。

土地平旷,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高度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难阻、天涯咫尺的情意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8)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历来受后人赞赏,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9)曾巩《城南》中描写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青草生命力强大相对比,暗示了一个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2. (5分)(2014·东营) 下边是某名著的插图,请认真观察,完成下面的填空。

插图出自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本书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事件(不含插图中表现的内容)塑造了画面中的主人公________这一侠义英雄的形象。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
3. (4分)(2012·温州)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

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2)【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

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我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一句的哦,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3)【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

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

(60字左右)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

(意思:侍奉父母,如果他们又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阻。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6分)
4. (25分) (2017九上·巢湖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
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有删改)
(1)文章叙述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儿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一段开头对山崖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4)第⑤段说“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5)文中不吝笔墨写到《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5. (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

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
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画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徐疾,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改动)
【注】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②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
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②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________”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________”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③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
6. (12分)(2020·西城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译注》)
(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舍生而取义者也同舍生皆被绮绣屋舍俨然
B . 故患有所不辟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患得患失
C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各得其所
D . 是亦不可以已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争论不已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都能有行善之举,只不过“贤者”能保有求生的本性。

B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一碗饭食,事关生死,但也关乎尊严,有志气的人在两难之中,选择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尊严,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有的人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3)孟子善于运用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请谈谈这种写法在选文和链接材料中分别是怎样运用的。

(链接材料)
橘生①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② ,叶徒相似,其实③味不同,所以然者何④?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⑤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⑥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节选自《晏子使楚》)
【注释】①[生]生长。

②[枳(zhǐ)]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味道酸苦。

③[其实]它们的果实。

④[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⑤[齐]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后边的“楚”即楚国。

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命人捆绑一个盗贼从大家面前经过,说这盗贼是齐国人而羞辱晏婴,晏婴以此答对。

⑥[得无]莫非。

六、作文 (共1题;共1分)
7. (1分)(2019·融安模拟) 请以“,滋润了我的心田”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一事、一物、一景,一句话、一首歌、一本书、一份情感……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行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兴城区(县)”,校名用“快乐中学”,人名用“小李,小王……”
参考答案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答案:1-1、
答案:1-2、
答案:1-3、
答案:1-4、
答案:1-5、
答案:1-6、
答案:1-7、
答案:1-8、
答案:1-9、
考点:
解析:
二、名著阅读 (共1题;共5分)
答案:2-1、
考点:
解析:
三、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4分)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考点:
解析: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6分)答案:4-1、
答案:4-2、
答案:4-3、
答案:4-5、答案:4-6、
考点:
解析:
答案:5-2、
答案:5-3、
考点:
解析:
五、对比阅读 (共1题;共12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考点:
解析:
六、作文 (共1题;共1分)答案:7-1、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