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统编)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思路。
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以及用词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珍惜我们拥有的绿色环境,提高我们对环保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体会牧羊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通过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
(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第二部分:(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牧羊人通过植树,使荒野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21)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合作探究
步骤一句子赏析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高原的荒凉和令人恐怖的气氛。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赞美之情。
3.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环境描写。
第一句烘托了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
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的气氛。
与原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
4.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动作描写。
一连串的动作具体细致地写出牧羊人挑选橡子的过程,表现了牧羊人做事认真、仔细的特点。
5.“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
“毁灭”是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树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地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6.精读课文20段,圈点、批注并赏析这段精妙之处,用“这一段很精妙,妙在——”的格式说话。
这一段很精妙,妙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哲理树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美丽景象,渲染了人们幸福生活的场景,同时和前文形成对比,间接的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步骤二人物形象分析
1.示例:通过第几段“......的句子,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理由批注在课本上)
例如:通过第1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爱劳动、乐于奉献的人。
人物描写用“——”勾画
环境描写用“﹏﹏”勾画
细节描写用“——”勾画
总结:
牧羊人是一个()的人。
牧羊人是一个()的人。
牧羊人是一个()的人。
思考:首尾两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
首段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作用:既照应前文,又给主人公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步骤三
1.归纳总结牧羊人的精神: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无私给予,不求名利和回报,心怀谦卑、感激,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希望。
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2.文章主旨: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山上种树,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对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和极力宣扬环境保护。
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3.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主题鲜明;
(2)细节描写,形象生动;
(3)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4.课堂练习:
综合运用:拟对联
数十年孤独寂寞荒山种树;
万余人幸福快乐高原定居。
5.教学设计:
6.教学反思:本文虽是小说,但是对学生写作记叙文也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
特别需要谈的就是文章结构的紧密联系。
这不仅体现在首尾两段,更是体现在文章的每一处都有很好的照应。
在教学中,我先梳理情节,然后逐段逐句地带领学生去读。
在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我不时地发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不是闲笔”“你觉得这段中哪一句最值得品味”。
学生自主把描写牧羊人品质和性格的句子一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