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名词解释大题(复习必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P 碱性磷酸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磷酸酯产生磷酸。

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之一。

aleukemoid 类白细胞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红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象。

这是一种暂时性和可逆性的反应,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逐渐消失。

amisocytosis 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如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

anemia 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在年女性小于110g/L,即存在贫血。

APT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在受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和C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Auer body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故称为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bacteriuria 尿内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产物,排出的新鲜尿即混浊,加热加酸均不消失。

意义: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s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有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深蓝色颗粒,称为。

这种细胞称为点彩红细胞。

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ence-Jones proteinuria 本周氏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产生过多的Ig轻链。

又叫凝溶蛋白。

bilirubinuria 胆红素尿() 深黄色,尿内含大量结合胆红素。

VB2等有影响。

bloody purulent stool 脓性及脓血便: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脓或血的多少取决于炎症类型及其程度,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bone marrow hyperplasity 骨髓增生程度: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况。

BT 出血时间():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

出血时间的长短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血浆凝血因子含量及活性作用影响较小。

BUN 血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

burr cell 棘细胞():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呈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

Cabot ring 卡一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

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cast 管型:为尿沉渣中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成分,它的出现提示有肾实质损害。

它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

CCr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单位时间内肾排出肌酐的总量与同一时间该物质血浆浓度之比。

参考值:80~120ml/min。

CFS 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

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90~150ml,新生儿约为10~60ml。

CH2O :远端肾小管每分钟能把多少ml血浆中具有渗透压活性的物质加以清除。

反映肾脏清除机体不需要的水分的能力。

chyluria 乳糜尿():尿白色乳样,因乳糜液逆流入尿所致。

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梗阻。

cleanness 阴道清洁度():采用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直接涂片后,显微镜下观察阴道清洁度阴道炎症和生育期女性卵巢性激素分泌功能的判断指标。

Clearance 肾血浆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清除。

CT 凝血时间测定:自采血开始至血凝所需时间。

D-dimer D-二聚体测定()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继发性纤溶特有。

decision level,DL 医学决定水平是一种阈值,高于或低于该值,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也可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对病人采取适当措施。

医学决定水平与参考范围不同。

degeneration of nucleus 核变性():是中性粒细胞胞核出现固缩,溶解及碎裂的现象。

Dohle bodies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圆形或梨形呈云雾状天蓝色或蓝黑色,直径1~2 um。

亦可在单核细胞胞质中出现。

ESR 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行的速率,简称血沉。

exudate 渗出液()为炎性积液,炎症时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血液中大分子物质如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及各种细胞成分都能渗出血管壁。

GFR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是评价滤过功能最重要的参数。

HCT 红细胞比积: 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ematuria 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

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

hemoglobinuria 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尿中含有Hb镜检无RBC,但OB呈阳性。

hemolytic anemia 溶血性贫血(): 指由于某些原因使体内RBC寿命缩短或破坏增加并超过骨髓代偿能力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Howell一Jolly body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 u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hyaline cast 透明管型:由T—H糖蛋白,清蛋白和氯化物构成,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圆柱状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

由于折光性低,需在暗视野下观察。

正常0-偶见/LP,急性肾炎增加。

kaolin 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MPV 血小板平均容积() :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

mucous stool 黏液便:单纯黏液便的黏液无色透明,稍黏稠,脓性黏液便则呈黄白色不透明,见于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nlacleated erythrocyte 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OBT 粪便隐血试验: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均不能证实的出血。

检查隐血的方法为隐血试验。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代表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PDW减小表明血小板均一性高,PDW增高表明血小板大小悬殊。

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血小板粘附:指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及带负电荷表面物质。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 GPⅠb—X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c.内皮下组织。

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彼此之间的粘附。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a. GP Ⅱb、GPⅢa;b.纤维蛋白原;c.钙离子。

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在被检血浆中加入Ca2+和组织凝血活酶(含TF),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称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它是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

pyuria 脓尿() 、菌尿():尿内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等炎性产物,排出的新鲜尿即混浊,加热加酸均不消失。

意义: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的参数。

renal clearance rate 肾清除率:系指双肾于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

renal diabetes 肾性糖尿:血糖正常,葡萄糖耐受试验正常而尿糖阳性,人而反映近端小管受损程度。

Ret 网织红细胞Ret:指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因其胞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RNA,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凝聚成颗粒状,颗粒又可构成网织状,故称此红细胞为网织红细胞。

网状结构越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

rice water stool 米泔样便:粪便呈白色淘米水样,内含有黏液片块,量大、稀水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rouleaux foI。

mation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

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schistocyte 红细胞形态不整():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而言。

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等。

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DIC,ITP及严重烧伤病人。

semen 精液()是男性生殖系统的分泌物,由精子(sperm)和精浆(seminal plasma)组成。

shift to the left 核左移:指外周血中杆状细胞增多大于5%(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细胞等)。

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shift to the right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为主,若5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肿瘤代谢的一些药物应用后。

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属于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常提示预后不良。

sickle cell 镰形细胞():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sphel。

ocyte 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um,厚度增加大于2.9um。

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stomatocyte 口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

sugar tolerance 耐糖现象:正常人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在短时间内暂时升高的血糖即可降至空腹水平,此现象称为。

target cell 靶形细胞():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

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

珠障贫、异常血红蛋白病。

Tarry stools 柏油样便:稀薄、黏稠、漆黑、发亮的黑色粪便,形似柏油称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服用活性炭、铋剂等之后也可排出黑便,但无光泽且隐血试验阴性,若食用较多动物血、肝或口服铁剂等也可使粪便呈黑色,隐血试验亦可阳性,应注意鉴别。

toxic granulations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显著增高。

transtidate 漏出液()为非炎性积液。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③淋巴回流受阻。

Uosm 尿渗量():即渗摩尔数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量。

vacuoles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空泡,可能是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vaginal discharge 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俗称白带(Leucorrhea)。

【问答题】
1、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依据MCV,MCH,MCHC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并举出常见疾病。

4、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5、什么是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临床意义是什么?
6、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7、叙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8、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举例说明.
9、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0、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如何?
11、急性细菌性痢疾时粪便常规检查有何改变?与急性肠炎时比较有何不同?
12、什么是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临床意义如何?
13、什么是管型?其形成条件、临床意义如何?
14、尿分析仪检查项目有哪些?分析尿分析仪的结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5、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包括哪些?试述其临床意义。

16、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17、慢性肾盂肾炎晚期患者的尿夜检查和肾功能检查会发生哪些改变?
18、如何对肾功能试验进行评价与选择?
19、简述哪些情况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20、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如何?
21、简述说明各种病例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和常见疾病
22、简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对肝脏损害的主要诊断意
义有哪些?
23、肝硬化可选哪些实验室检查,结果?
24、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是什么?
25病毒性肝炎时AFP变化的特点如何?
26、临床所谓”两对半”包括哪些指标?各指标阳性各有何意义?
27、反映肝功能的酶
28、异常CSF(脑脊液)颜色除红色外,还可因哪些原因引起哪些颜色改变?如何鉴别红色CSF是穿刺损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9、什么是肿瘤标志物?试举出三个常用项目,并说明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30、简述肝脏疾病有关的酶及其主要临床意义?
31、试述各种肝脏疾病时血清蛋白质测定以及血清蛋白质电泳的变化特点?
32、正常精液检查结果如何?
33、血清γ-GT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34、试列表比较正常人及常见的三种类型黄疸时胆红素代谢的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液、尿液、粪便)
35、试述白细胞增高程度,核象变化,中毒改变与感染程度及机体的反应性预后等的关系.
36、简述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以及珠网膜下腔出血CSF变化的特点?
1、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RBC指单位容积中红细胞数,常用于贫血诊断和病情判断,参考值:男:4.0—5.5*10的12次方/L,女性3.5—5.0*10的12次方/L,新生儿6.0—7.0*10的12次方/L。

临床意义: 1、RBC 上升:①相对性,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

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症等②绝对性:原发性→真红;继发性→慢性肺病;新生儿,高原居住,肾癌,肝癌2、RBC下降;贫乏:①生理性:妊娠中、晚期婴幼儿、老年人②病理性:I、RBC生成下降:再障;II、RBC破坏过度:溶贫;III、RBC丢失:失血性贫血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0.5%-1.5%新生儿(<3月):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

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4、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病理性↑:①各种感染化脓性;②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I、大手术;II、心肌梗塞;III、急性溶血;③急性内出血——诊断标;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痛: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病;真性红细胞↑症;原发性PH↑
病理性↓:①感染:病毒性流感②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细菌性伤寒③理化因素:电离辐射、药物④⑤SLE:过敏性休克
5、什么是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临床意义是什么?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
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

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至减少。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以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6、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A.增多:(1).各种感染(2).大量组织坏死和大量RBC破坏如大手术、心肌梗塞等(3).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恶性肿痛,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B.减少:(1)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7、叙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

3,急性溶血。

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

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药物中毒。

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8、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举例说明.
A.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B.病理性增快
(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等
(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9、简述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恶性淋巴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肿大,如肝硬化,Banti综合征。

10、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如何?
1). 阳性反应: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为40%—70%,呈间隙阳性。

②消化道恶性肿瘤。

③OBT常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

④其他,如急性胃粘膜病变,肠BT,溃疡性肠炎,钩虫病等,OBT常为阳性。

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现在可用免疫检查法解决OBT特异性和鉴别消化道出血部位。

11、急性细菌性痢疾时粪便常规检查有何改变?与急性肠炎时比较有何不同?
①急性细菌性痢疾:脓血便(以粘液及脓为主),RBC可见,WBC增多很多,15个/AP,可见巨噬细胞。

②一般急性肠炎:黄色稀便,RBC,WBC增加,小于15个/AP,未见巨噬细胞。

12、什么是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临床意义如何?
肾小球滤膜损伤,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大量滤过,超过肾小球对蛋白的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

意义: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体位,受寒,精神紧张。

病理性:急性肾小球炎;隐匿性肾小球炎;急性肾炎;明病综合征。

13、什么是管型?其形成条件、临床意义如何?
管型: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意义:①尿中少量的白Pro和Tanm-horsfall,糖Pro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有浓缩和酸化的能力,浓缩增加Pro含量,盐类的浓度酸化使Pro下降。

③要有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14、尿分析仪检查项目有哪些?分析尿分析仪的结果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检查项目:PH,Pro,GLU,BLD,BIL,KET,NIT,UBG,LEV,SG,VC。

注意事项:1.尿中药物对结果的影响:①大剂量使用VitC后,尿中Vitc增高,可是GLV,BLD,KET,BIL假阳性。

②丙使BIL.VRV呈假阳性。

③大剂量是尿蛋白成假阳性。

2.容器中漂白粉使BLD呈假阳性。

3.注意度带与镜检结果不一致。

15、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包括哪些?试述其临床意义。

1.)Cor减少。

①诊断肾小球有无损害。

②估计肾损害程度。

③指导临床治疗。

④慢性肾炎的诊断。

2)判断肾功能损伤的情况:①功能增强的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不能早期:小于200mol.;非肾源:功能完全受损。

②Cr鉴别肾源性与非肾源性,血肌酐大于200mol/。

③Bun和Cr同时增加,表示肾功能。

3)①肾脏病症出现早:增加程度与受体程度不平行。

②肾外疾病。

16、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
1,血肌酐(Cr):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

2,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r与CFR 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现对较早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3,血尿素(BU):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恒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

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灵敏度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

17、慢性肾盂肾炎晚期患者的尿夜检查和肾功能检查会发生哪些改变?
1)尿常规检查:①尿蛋白定型试验:(+)-(++),随着病情的发展由肾小管性蛋白尿转为混合性蛋白尿。

②镜检:多量WBC,少量RBC和数量不等的尾型,小圆等上皮细胞。

③管型增加,颗粒管型,WBC管型,重者还可见到蜡样管,甚至肾衰竭管型。

2)肾功能检查:①浓缩稀释试验:多尿,夜尿,低比重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的等渗尿。

②尿渗量:明显降低,尿/血浆渗量之比明显较少。

③酚红排泌试验降低。

④Bun cor VA到百毒症明显升高。

⑤CO2CP:下降。

3)必要时可做细菌学检查。

18、如何对肾功能试验进行评价与选择?
①尿液一般检查:不仅对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了解肾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②Car: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粗略估计有效肾单位的数量,为测定肾损害的过量,试验因操作方法的前使,干扰因素少,多文性较高。

③CH2O精确地定量反应远端肾小管功能,对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合并比较有重要的价值。

19、简述哪些情况可能出现尿糖阳性?
1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的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

2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为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

3暂时性糖尿:①生理性糖尿②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等,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

5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可是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20、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如何?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的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

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