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第三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三节 中国化的佛教
• • 内容提要:
作为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 一支,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融入现 实的修行实践,以及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无处不 在的影响因素,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基本思想是因果轮回、四圣谛、四法印与戒 定慧三学。在中国分为八大宗派,并从思想、 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 而持久的影响。
•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说世间的苦 (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苦的消灭 (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 佛教典籍众多,基本不超出这四圣谛(谛的意义就 是真理),而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上文所 言的“缘起”,从根本上说,佛教所有教义都是从 缘起论这个源泉流注出来的。
一、佛教本义
佛教,广义上说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 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日常的持行等等; • 狭义而言,它是指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言教,从 佛教界看来,佛教就是一种教育,佛陀就是老师,教 授的内容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一、佛教本义
(一)佛陀与佛法 佛陀,本义是指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 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 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佛陀,或称佛,又指世界上的一个历史人物— —释迦牟尼。
佛教的这些现象一般也都有其理论支撑, 而且与中国传统中的其他宗教现象讲究“性 命双修”也都有其一致性,佛教的基本理论 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佛教一直强调“正信”,不执著于“怪力乱 神”,那么它真正的魅力是来自于这些超异 现象还是它的思想体系呢?带着这些疑问让 我们来接近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脉—— 佛教
一、佛教本义
• 正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都是 变化无常的,也就证明一切现象,都是假有的、 暂有的、幻有的,空的,佛教称之为“缘起性空 ”。 • 佛教称为空门,原因即在此。 • 如果能悟透缘起性空,便能不受一切幻境诱惑, 而得自在,了脱生死,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一、佛教本义
(三)佛法的基本内容
一、佛教本义
同时,佛教相信轮回观。 所谓轮回,实际是指上 下浮沉的生死流转,轮回的 范围,佛教称为六道: 天道、人道、阿修罗 (恶神)道、畜牲道、鬼道、 地狱道。 作善业,感生上三道, 作恶业,感生下三道。 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 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六道轮回图谱
一、佛教本义
2.四圣谛:苦、集、灭、道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课前导入 佛教舍利子现象
左图为佛陀七彩舍利子,右图为当代佛学高僧 本焕长老105岁圆寂时得到的各种舍利子。
课前导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三 章 中 国 传 统 宗 教
那么,佛教在大家的印象中除了舍利子, 种种怪异神通、匪夷所思的超现实现象之外, 还有什么呢?我们身边的佛教徒一般而言,都 具备什么典型性特征呢?
1.因果轮回 人,除了现在一生,有过去的无量数生,亦有 未来的无量数生,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 的先后等次。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 生作者是。”
一、佛教本义
佛教相信,除“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 的努力而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过去的因加上现生 的因,综合起来,就会产生当下的果,因而,佛教 的因果律,实际上是努力论而非宿命论或定命论。 佛教因果律,也是不离缘起法则的。 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 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 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
一、佛教本义
4.戒、定、慧三学 • 戒定慧合称三学,是佛陀教导众生修习道谛、达至 涅槃、灭除生死根本烦恼的三种方法。 • 一般而言,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于内 心平静;修慧,培育智慧,此三学是次第即循序渐 进的关系。
一、佛教本义
• 戒,主要为了防止身、口、 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 十戒、具足戒三级。 • 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 (即不瞌睡),又不纷驰 的安和状态。 • 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 (特殊性)与共相(一般 性)、通达四谛的道理, 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 作用。
3.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寂静涅槃”
佛教经论中谈缘起有“十一义”,总起说有四个 基本论点:
“无造物主”、“无我”、“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果 相续”。
无论是大富大贵抑或是潦倒终生,都困在这人 生的无量之苦中,叫“有漏皆苦”。
一、佛教本义
“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 即圆寂,即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 安乐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 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 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一、佛教本义
法,Dharma。佛教的解释是:“任持自性、 轨生物解。”即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特有的性质 和相状,有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 物。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从这个 意义上,佛陀把他所了悟的一切法也即世界的真 相通过言教而宣示出来,也具有了“任持自性、 轨生物解”的作用,这就是佛法。
一、佛教本义
• 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诸佛,乃至相 信所有的人及有情众生(主要指动物),将来都有 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 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境界上,凡圣虽有 不同,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并不把 佛陀当成世界的主宰,也不认为另有创世神,仅就 此点而言,佛教是无神论。
一、佛教本义
• 佛陀入寂后,其弟子根据生前四十九年的讲法内容, 记诵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 。 • 无论是汉地显教还是藏地密教的“三藏”,基本上 都是根据古代梵文翻译而成,后来汇编成书,简称 “大藏经”。
一、佛教本义
世尊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入寂涅槃
一、佛教本义
(二)佛教的基本教理:缘起性空 佛教的基本法为:“缘起性空”。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 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灭,都是由于相对的 互存关系和条件。 因、缘,一般地说,即关系和条件。事物的出 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 的分散,这就叫缘起缘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