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0年第12期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仲丽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20-02
1.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面临的难点
1.1师生互动的理念、认知不够成熟。
师生互动模式是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交流基础上的,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多谈话、多对话、多交流。
事实上,很多老师在高专院校的舞蹈教学活动中并不会有意识的去和每个学生产生交流,也不会特别注意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面临的问题等等。
而作为学生,同样在课堂上表现出对交流互动的不积极,即便在一些舞蹈动作或者理论知识上有疑惑、有异议,也往往不愿意去做过多交流。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生互动模式的有效建立。
1.2舞蹈教学形式化,互动交流质量差。
舞蹈教学的过程并不单纯是某种动作、某个技巧的教学;而是包含了一种舞蹈艺术审美、舞蹈艺术鉴赏、舞蹈情绪体验与情感交流等等。
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不善于将舞蹈的感情融入到教学中去,学生也无法从舞蹈中体会到那种艺术的节奏和情绪。
再加上舞蹈教学并不如同真实的舞蹈场景、演出场景那样环境逼真,灯光、舞美、音响、道具、服装俱全,学生也往往对各类舞蹈的感受偏于平淡,以至于在师生互动中好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话题和内容可谈,这就影响了互动交流的质量。
1.3师生互动模式不成熟,缺乏后续跟踪与反馈。
师生互动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彼此交流看法,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导致一些院校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只停在表面上,成为孤立起来的活动。
比如学生在学习蒙古舞的时候,有点把握不准蒙古姑娘在舞蹈中的性情表现;但作为老师在交流中也没能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答复,而是指导学生去参照一下蒙古顶碗舞等几种代表性的舞蹈。
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去做了参考,学生的问题是不是得到了解决,老师可能就没有做好后续的跟踪。
这种师生互动显然是不成熟的,缺乏对交流互动的问题、内容的跟踪和反馈、优化和提升环节,影响了师生互动的质量。
2.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原则
2.1平等互动原则。
师生互动是需要建立在师生双方都有互动意愿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特别是到了高专院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不是小孩子或者懵懂无知的少年,他们有自己的性格习惯,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见解主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更应该把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
这并非是放弃教师的权威,而是要老师能体现出对一个高专院校学生的尊重,对一个成年人的意愿、个性的尊重。
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想办法去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激发沟通意愿,这是保证师生互动效率的前提条件。
2.2自由氛围原则。
我们见过一些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会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发表建议或者看法,或者提出问题。
其实老师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希望能帮大家解答疑惑,完成教学过程。
但是,光靠硬性的提要求,或者单方面意愿的点名让学生去回答问题,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因为即便学生去响应老师的要求,他们内心里可能根本就没有对课程加以足够的思考和关注。
所以,老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学生感受到宽松的氛围。
这个氛围是让学生产生话语意愿的必要条件。
气氛宽松了,学生的头脑往往会更加灵活,善于捕捉到舞蹈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点或者兴趣点,这就给彼此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2.3效果导向原则。
开展师生互动,老师需要明白这一模式的意义和目的,做到以效果为导向。
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些不利于教学效果达成的做法还是尽量要去避免。
比如一些老师性格比较暴躁,在指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时候发现学生领悟能力差,或者动作做得不规范,可能会产生厌弃情绪。
又或者一些老师受到个人事务情绪的影响,在和学生的沟通互动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情绪反馈,那这种互动也可能会带来反效果。
所以,老师们要以效果为导向,无论是在言行举止方面、情绪控制方面,还是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都要积极做出调整,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3.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
3.1依托多媒体构建实景教学体验,催生互动交流意愿。
其实舞蹈和音乐、美术差不多,都是发展历史久远,风格类型多样,技术技巧多元的一种艺术形式。
传统教学中把各种舞蹈的情境放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这本来就是不符合规律和原理的。
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高专院校也是时候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给师生的互动创造有利条件。
在网络上,我们能找到的舞蹈教学资源其实有很多。
有专业的舞蹈演员表演视频,也有各地区民众或者民间团体的表演作品,更有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学视频等等。
甚至在影视剧作品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好的舞蹈动作。
比如著名演员成龙拍摄的《天将雄狮》片尾有一段带有印度风情和现代气质的舞蹈,还有很多芭蕾舞剧、歌剧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教学资源。
在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影视剧中的舞蹈。
比如印度《巴霍巴利王》等知名影视作品,其中的舞蹈在影视圈以及舞蹈艺术领域中都是很受好评的,也在很多国际大赛中获得过不少好评和奖项。
而且,影视剧是将影视剧情和舞蹈内容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从舞蹈动作到舞蹈布景,再到故事剧情,情绪调动,甚至包括人物形象的包装,环境感特别强。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情绪氛围恰恰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欠缺的。
所以老师可以适当通过这种影视剧作品节选或者舞台剧、音乐剧节选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舞蹈情境中去。
在这个情境中进行舞蹈教学,不管是进行舞蹈审美艺术的点评,还是进行舞蹈表演中神情动作、情绪感染方面的指导,都会给学生一种鲜活、真实的感觉。
这对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度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基于这种真实环境、多彩情境所开展的师生互动交流,其内容、质量都要比传统教学模式好很多。
3.2围绕主题内容开展师生互动讨论。
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除了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去体验、去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交流意愿之外;围绕主题开展讨论也是一种有效方式。
因为讨论是一个互相交流看法的过程,是一个求同存异、相互论证的过程。
这既有利于让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也有利于学生去取长补短,弥补认知误区。
比如讨论著名舞蹈《千手观音》中舞蹈动作与舞蹈服装之间的搭配艺术,这其实是有其研究意义和讨论价值所在的。
千手观音中,各个演员的衣着基本上完全一致,而且是以金黄色调为主。
那么,这种舞蹈服饰的搭配对展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的艺术美、思想境界等有什么帮助呢?其在舞蹈的视觉传达、艺术审美、气氛烘托等方面有怎样的作用?老师还可以顺着学生们的讨论结果去做延伸,比如换个颜色的话,舞蹈视觉会怎么样?利用PS软件或者视频编辑软件的滤镜功能,将服饰换成白色、红色试试看效果会如何呢?
这样的讨论不再是局限于表面形式的交流,大家泛泛而谈;而是在谈论的时候需要互相引证、印证,要让讨论有说服力;甚至可以当场在电脑上测试不同着装、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相比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这样形式多样、内容多样的讨论才真正富有教学意义和启发意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
3.3做好互动交流模式的跟踪反馈。
在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互动交流模式是一个健全的体系,而不单单是指师生互动的这个环节。
为了保证效果,老师还需要在话题组织、课堂内容挖掘、学生情绪调动、氛围营造、交流结果的监督、交流成果的
体育·美育
220
··
.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
初中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课程,本质是培养学生要有一双感知和发现美的眼睛。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下,将传统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引起教育界的极大重视。
对初中美术课程教学需发现其中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最终解决其问题的根本,才可促进新形势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
1.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传统教学中认为“学好数理化”,掌握“语数外”就是完成了学习目标,家长们也会觉得这才是学习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新时代检验人才的标准早已不仅仅只是应试科目的达标,对学生思想道德、审美培养等教育也是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
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2.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各方教育观念存在意识偏见
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并且这种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都本能的对语数外、数理化之外的所谓副课存在意识上的误解。
即使少数人支持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也仅仅是因为其是学习压力下的娱乐性课程,艺术类的学生才需要重视。
2.2学校教学安排的忽视
新课改虽然对美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很多学校还是没有真正的落实进行。
例如,美术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学校对美术课程安排少、美术课程评价没纳入教学评价之中、选择美术教师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学校不积极落实美术教学,美术鉴赏课程就无法真正灌输到学生家长的理念中去,这些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只是效果没有立竿见影而已。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升学压力是一个学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也需要教育从上层便进行逐步的改革。
重视初中美术教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将会促进教学质量整体的提升。
2.3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缺乏过渡性
除了各方观念的不认可,美术鉴赏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之前长久的不重视,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需要逐步过渡,否则不仅学生对课程内容不适应,老师也会短期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
任何新事物的普及都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初中美术鉴赏课程也是如此。
很多美术老师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存在专业不达标、理论不完善、对新课程理解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其对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能快速适应。
这就需要各方积极理解新课改,逐步完善存在问题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推动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高质量运行。
3.新课改下优化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对策
3.1教育部门加大宣传,转变各方认知
之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提出对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视,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也是为了在学生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为大家提供思想的拓展、压力的疏解。
这就要求教育部等上级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学校讲座、社会媒体等各种措施,在全社会中普及初中课外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校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考察和监督,督促学校转变教学理念,认真落实美术教学。
相关部门也要在家长群体中进行宣传,普及新教学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除此之外,也要让初中学生深入美术学习活动中,使其设身处地的感受到美术带给他们的心灵感受。
3.2加大教师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师是教师群体中不被重视的一部分,如今随着新教改的要求,必须要加大对初中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师的选拔环节一定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维的考察,在硬件上选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其次,学校要重视对美术教师的培训学习活动,使得美术教师们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做与时俱进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3.3重视对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对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不仅是指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也包括对学生美术的鉴赏水平的评价。
各个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属于自己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老师的教学进取心,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评价具体设定时,应采取多方法、多角度的综合性评价,促进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顺利进行。
小结
美术是一门可视性的艺术,美术课程学习是一个发掘美的课程。
初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一门发现美、欣赏美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也赠予了学生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必须重视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妮.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12(8):205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酆雨清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唐山063611)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措施,充分认识新课改下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课改鉴赏教学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221-01
跟踪等各个方面逐步摸索形成一套体系,从而保证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比如在“关于彝族、傣族民族舞蹈所体现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环节结束后,学生得出了哪些结论?绕肩、抖肩、掖腿立足跳、翻盖手等,哪些舞蹈动作最能体现民族特性、民族风俗?学生是否了解傣族舞蹈产生的文化渊源?对于这些成果,老师可以通过抽选学生进行发言的方式来检验。
对于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留存的疑问,需要后期查资料解决的问题,老师也可以记录下来,待到下次课程的时候去进行跟踪,或者帮助学生查询资料,进行论证。
这样的互动交流模式将会最大化的转化教学成果,也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结语
在高专院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改善课堂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平和素养等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师生互动模式的运用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推进,而不是单方面的去强调互动,或者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去互动。
因此,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多加探索,有效推动。
参考文献:
[1]雷雅迪.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6):73.
[2]夏莉娜.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9-51.
[3]丹缨.关于高职院校舞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72.
体育·美育
221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