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教师心理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 D)。
A、霍尔(Hall,G.S.1844—1924)B、鲍德温(Baldwin J.M.1861—1934)C、詹姆士(James 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 E.L.1874—1949)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D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 B )。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 B )。
A.控制条件 B.自然条件 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 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 B )。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 C )。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 B )。
A.学生B.教师C.教D.学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C )。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 )。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B )。
《教育心理学》岗前培训1:教师心理

(5)度假和旅游 从单调和压力大的生活中解脱,有利于 身心健康; (6)义务工作 义工和慈善活动能带给人更多的愉快情 绪; (7)宗教 宗教很强的凝聚力和支持力,个人坚定 的信仰和虔诚能够增强幸福感.
教师心理健康与修炼途径
生理方面:舞蹈,节食,户外活动,瑜伽 情绪方面:音乐,艺术,游戏,交友 心理方面:语言,哲学,数学 个人统整:精神分析,活在当下,行为矫正 灵感方面:指导式幻想,自我催眠 精神方面:祷告,入静,禁欲;佛学,禅宗
休闲
指休闲时间所做的活动,以满足个人喜好, 娱乐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休闲对积极情感 和身心健康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种具体的休闲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 (1)运动和锻炼 10分钟散步导致随后2小时的精力充沛, 锻炼1小时导致1天有精神.每天30分钟锻 炼就能使运动能够导致一定的 愉快情绪,社会交往能够明显地降低抑郁 情绪; (3)看电视 看电视能缓解压力,但对身心健康有不 利的影响,因为它们占用了交往等其他休 闲时间; (4)听音乐 听音乐能产生积极情感,但不一定产生 持久的幸福感.
沉浸体验 积极改变 希望
积极品质
幸福
happiness
情绪能力 创造力
乐观
天赋
影响幸福的个体因素
人格 休闲 幸福
收入,教 育,阶层
文化
社会关系, 家庭
人格
(1)外倾性和神经质 外倾性具有较好的社会技能,对积极情绪,奖赏敏感, 神经质对消极情绪,惩罚敏感; (2)自尊 拥有好的自我印象和自我满意度; (3)乐观 期待生活中出现有利的结果,能提高免疫力; (4)自我控制感 要变得快乐,并不是因为你能得到什么,而是你能控 制什么. (5)生活的目标 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奥] 阿德勒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师心理学

•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下的定义:
–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正常的、平稳 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以及自我 内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功能”。
是否会有以下行为感受?
1. 每天忙忙碌碌,但没有成就感; 2. 同行之间谈到工作、待遇及管理制度时牢 骚多、无奈多; 3. 面对学生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 准备不足,被动救火,因此感到身心疲惫; 4. 感到现在的学生难管,工作责任压力大, 深感力不从心; 5. 工作没有激情,愉快的体验很少
社会因素
社会变化,教育改革 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 低待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校因素
学校的管理和条件,工作量大 学生品行、学习情况
学校的人际关系
按有关规定,每周课时分为较轻(每周 7节以下)、适度(每周8~17)、较重 (每周18~24节)和很重(每周24节以上)
个人因素
第三节教师的角色冲突及解决 一、角色冲突的概念 二、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三、教师角色冲突的解决 第四节教师角色心理的培育 一、加强角色学习,正确认识教师在群 体中所处的地位 二、加强角色训练,熟练运用扮演教师 角色的技巧 • 第三章 教师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教师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一、教师心理特征形成的客观源泉 二、影响教师心理特点形成的因素 …… 第四章 教师的心理特征 第五章 教师的心理卫生 第六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
•Leabharlann • • •Q.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比是___与___的关系?
猫与老鼠
布置作业的工具 与做作业的工具
警察与小偷
统治者与 被统治者
老虎与兔子
暴君与复仇者
棍子与懒驴
监狱长与囚犯
Q.2 为什么要研究教师心理?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A)。
A、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B、1883年霍尔《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文的发表C、1905年,比纳—西蒙两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创建D、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C)。
A、系统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分析和综合的原则3、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的人物是(D)。
B、鲍德温(BaldwinC、詹姆士(JamesW.1842—1910)D、桑代克(Thorndike4、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D)。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D、实验室实验5、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小学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B、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C、小学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6、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B)。
A、简便易行?B、严格控制?C、定量研究D、探讨相关关系7、观察法的实施背景应该是(B)。
A.控制条件?B.自然条件?C.以探讨因果关系为目的?D.均衡被试8、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B)。
A.自然实验法?B.观察法?C.实验室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9、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B.自然实验?C.实验法?D.问卷调查法10、学校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是(B)。
A.学生?B.教师C.教D.学1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
A.卡普杰烈夫?B.苏霍姆林斯基?C.乌申斯基?D.布隆斯基12、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1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B)。
教师心理知识点总结

教师心理知识点总结一、教师心理的基本概念教师心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
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
教师心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积极向上、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特点。
2. 教师的心理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3. 教师的心理特点还包括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矛盾与冲突、自我修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二、教师心理的功能和作用1. 教师心理的功能(1) 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激发教育教学的热情和激情,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4) 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
(5) 塑造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榜样。
2. 教师心理的作用(1) 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塑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培养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4) 塑造优良的师生关系,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教师心理的形成和发展1. 教师心理的形成教师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个体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个体内在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和个体心理特点等。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气等。
2. 教师心理的发展教师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具有开放性、持续性和循环性。
教师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心理特征、心理行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变化等方面。
教师心理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教师心理的调控和疏导1. 教师心理的调控教师心理的调控主要包括情绪调控、压力调控和自我调适等方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心理的自我调适

教师心理的自我调适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1日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2012年4月17日,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专题研讨会在青岛黄岛开发区举行,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王景华在会上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省教育厅一直高度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分步骤普及心理咨询室配备;其次是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学校均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年增加心理咨询师人数;还要加强教育模式创新,构建“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合作教育模式,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心理教育专刊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中国十大新兴热门人气行业:1、心理咨询师2、职业规划师3、婚姻家庭咨询师4、打假卫士5、网络推手 6、会展策划师 7、手机游戏软件工程师 8、理财规划师9、亲子咨询师 10、中医保健师心理问题(障碍)程度的划分以及对专业帮助的需求心理问题(轻度)——可以自我调整;心理障碍(中度)——需要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疾病(重度)——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欧洲著名医学中心海德堡人口13万,精神卫生工作人员600余人;美国多数综合大学设有心理学系,每1千人中有1个心理医生。
除了与医学临床较直接的领域,心理学家散布全社会各种行业,成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截至2005年底,我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注册精神科医师16383人,有精神科床位132881张,平均每1万人有1.04张,平均每10万人中有1位精神科医师,全国平均40人等一张精神科病床。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转型期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导致生存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受到重视。
《教师心理》PPT课件_OK

第三节 教师(一)客观环境因素 (二)主观心理因素 (三)职业特殊因素 (四)学校组织因素
18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改善组织管理方式 3.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4.满足正当、合理需求 5.完善学校教学管理 6.优化心理工作环境
15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 (一)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 (二)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16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从总体上说,我国中小学大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少数教师心理 健康状况不良,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国内有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状态已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3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教育教学机智 (一)教育教学机智的含义 (二)教育教学机智的表现方式 (三)影响教育教学机智的因素 (四)教育教学机智的培养
14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保持内部心理谐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 身心潜能发展的心理效能状态。也即个体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能动 高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状态。
第十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第二节 教师的能力素养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2021/7/26
1
本章概要
• 教师的角色心理 • 教师的能力素养 • 教师的心理健康
2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心理
一、教师角色概述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是指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也即教师角色代表 教师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包含着许多社会期望教师个体应表现的行 为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教育心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 学生B.教师C. 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2、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 学生B. 教师C.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3、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A. 教学媒体B. 教师C.教学内容D. 教学方法4、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学生B.教师C. 教学过程D. 学习过程5、教学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 20世纪20年代以前B. 20世纪—50年代C. 20世纪60—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6、教育心理学形成于()年。
A. 1903年B. 1913年C. 1924年D. 1879年7、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
A. 1879年B. 1903年C. 1913年D. 1924年8、心理学的缔造者是()。
A. 桑代克B. 冯特C. 斯金纳D. 布鲁纳9、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冯特B. 桑代克C. 苛勒D. 华生10、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他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 《大教学论》B. 《人是教育的对象》C. 《教育心里学》D. 《教育心里学大纲》11、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里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A. 乌申斯基B. 卡普切列夫C. 列昂节夫D.鲁宾斯坦12、为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并确立了学科体系的是()在1903年发表的《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B.冯特C. 华生D. 苛勒13、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既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容忽视的内容。
A. 教学内容B. 教学环境C. 教学媒体D. 教学过程14、初创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内容多是以()的原理阐释实际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教师心理学讲课稿范文

教师心理学讲课稿范文教师心理学讲课稿一、引言教师心理学是研究教师的心理过程、心理功能和心理特点的学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支持教学工作的心理功能,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讲座将介绍教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应用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老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提升教学能力。
二、教师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教师心理过程教师心理过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转化过程。
教师的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对教学决策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2. 教师心理功能教师心理功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心理过程实施的心理能力。
主要包括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动机功能和调控功能。
认知功能指教师的思维和记忆能力,在教学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情绪功能指教师的情感体验和管理能力,对教学情境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动机功能指教师的教学愿望和目标驱动能力,保持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热情。
调控功能指教师对自己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进行调节和管理的能力。
三、教师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会直接影响其行为。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对教学任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效果。
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其对教学的投入和教学效果。
2.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可以通过满足其需要和激发其兴趣来促进其行为。
教师的教学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兴趣和自我激励,外在动机来源于外部的奖励和约束。
教师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
3. 反思理论反思理论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行为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教师应该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和深入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心理健康读本

《教师心理健康读本》绪论主题一:心理健康概说P21、(论述)怎样理解心理健康及标准P3⑴心理健康定义: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的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
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促进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进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的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⑵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常态分布的标准②社会规范的标准③生活适应的标准④心理成熟的标准第一,以什么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二,由于地域不同,社会评价标准不同,所以心理健康并无一个普遍模式。
第三,对于不同人,心理健康可能是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
第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中,其反应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可能是不同的。
第五,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动态向上的过程。
第六,心理健康有水平高低层次之分。
2、(简答)我国学者(王登峰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8条)P7-P10⑴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⑵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⑶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⑷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⑸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⑹人格完整和谐。
⑺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简述)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P10-P15⑴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
⑵身体健康⑶神经类型:a.强、平衡、灵活型 b.强、平衡、迟缓型 c.强、不平衡型d. 弱型⑷心理承受性:个体能够承受环境事件压力的大小、强弱强度。
⑸心理适应性: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⑹焦虑特质⑺情绪:是个体关于某种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方面的主观体验。
⑻行为方式:A型性格的人,事业心强、期望高,奋斗目标不断增加,和心血管疾病有直接关系;B型性格的人,从容安逸、不争强好胜、知足等;C型行为,即易导致癌症疾病的行为,表现为心情压抑、忧伤、抑郁等。
⑼心理中介的客观性⑽事件应对方式⑾心理卷入程度⑿我向性程度⒀自我心理调节力主题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述P174、(简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P25-28⑴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⑵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原则⑶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⑷学生主体性原则⑸个别化对待原则⑹整体性发展原则5、(简答)实施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P29-P30⑴开设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⑶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⑸个别辅导⑹小组辅导教师心理健康自助篇主题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P32话题2:备受关注的教师心理健康 p366、(简答)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P37-P38⑴了解、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⑵积极稳定的工作情感;⑶富有实效和创造性的教育行为;⑷健全且符合职业需要的人格特质;⑸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⑹能适应和优化教育环境等。
教育心理学 第20章 教师心理 PPT课件

问题 ➢ 成功教学观念和做法,仍然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发展阶段
专家水平
➢ 至少有十年以上教龄的教师
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发展阶段
特征
➢ 在处理课堂教学事件时,并非以分析、思考、有意识选 择与控制等方式,而是以直觉方式来立即反应,从而能 轻松、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对陌生的教学事件,就 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采取审慎的解决方法。
问题 ➢ 思维定势
二、认识专家教师
认识专家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应有一个好的 目标;目标定位影响着教师专业 发展的历程和路径。
认识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特征
专家教师有什么?
➢ 情景一:在课上,大家 都在认真听讲;但是有 一个学生在睡觉,请问 你怎么办?
认识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特征
专家教师有什么?
➢ 情景二:2009年4月17日,上海152所中学共计5115 名学生参加了两个小时的PISA考试,结果阅读、数学 和科学三项内容测试在经合组织约70个经济体中均名 列第一。
情绪稳定性高
中
有恒性高
学
阶 段
实验性高
自律性高
成为专家教师-教学人格
事业成就
自我效能感
大
社会主动性
学
适应环境
阶
段
创造能力
助人合作
心理健康
THANK YOU
认识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特征
认识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特征
专业表现
1) 洞察力:课堂观察
2) 动作快:即席应对
3) 记忆强:学科知识
4) 反思力:原因探讨
认识专家教师-专家教师特征
专业的文化制约性
1) 学科性质:语文、数学、外语
2) 学校类型:小学、中学、职校、大学
教师心理疏导计划

教师心理疏导计划一、问题的提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种种挑战,而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
因此,开展一项教师心理疏导计划势在必行。
二、背景分析教师作为塑造下一代未来的重要角色,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必要组织开展一项系统的教师心理疏导计划。
三、目标确定教师心理疏导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应对能力,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策划与组织1.制定教师心理疏导计划的时间、地点和形式。
可以在每个学期末或假期期间,选择一个宽敞舒适的场所,通过讲座、互动交流等形式,组织一系列疏导活动。
2.邀请专业心理学家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
他们可以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应对压力的经验,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3.组织小组活动,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例如,可以成立心理疏导小组,定期举行小组会议,提供心理支持和倾听。
五、合理利用资源1.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当地心理健康中心、大学心理学系等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心理咨询。
3.利用现有的培训机制,结合教师培训计划,将心理疏导知识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
六、教师心理疏导计划的内容1.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教师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如情绪管理、自我调节、压力缓解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
2.问题解答与交流。
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以在活动中提出,咨询专家和其他教师给予解答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3.教师的心理自助工具。
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自助技巧,如呼吸法、放松法等,帮助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对压力。
七、评估与调整1.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教师对教师心理疏导计划的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改进。
教心4:教师心理

你是否被工作重压困扰?
• 当你踏进校园,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已无法 舒展你紧锁的双眉;当你走进教室,同学们婉转 悠扬的诵读已难以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当你端坐 办公桌前,以一句“这点小事也来烦我”打发满 含委屈来求助的学生;当你从积满灰尘的书本下 找出一份“古色古香”的教案,在上面稍作圈点 甚至只瞄上一眼便心安理得地走上讲台……我想 提醒你一句:老师,你真的是“老”了。即便你 还很年轻,但你的心态已经老了;即便你自认拥 有年轻的心态,但此刻的你一定染上了不少教师 感染过或正感染着的一种“职业倦怠症”。
教师 职业 角色
6. 班集体的领导者 7. 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三、教师的魅力与师生关系
• (一)教师的魅力 • 人格魅力 • 学识魅力
• 情感魅力
(二)师生关系
• 双主体:“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和创造”
• 陶行知《创造宣言》:
•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 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 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第二节 教师的成长
三、教师的成长
•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 • (二)教师发展模型
•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 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 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
• 可具体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 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 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 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 申继亮等,1994:
• ①教师的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 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的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 ②操作能力: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 • ③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 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 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 ④动力系统:教师应在动力系统的推动下,才能 施展各种教育能力进行教育活动
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概述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关于心理健康(一)健康新概念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能够做到客观刺激与主观反映保持一个平衡的、恰当的状态,能够做到内外协调统一,并且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心理健康比例最新的统计表明,全球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
(三)心理问题(障碍)程度划分心理问题也象我们平时感冒一样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的可能通过自我调整一下(喝点姜汤出点汗)就好了;(自我调整、找朋友倾诉等—)中度的可能需要吃点药调理一下才能好;(业咨询人员咨询)重度的就需要心理医师的治疗了。
专业人员少,素质差、参差不齐。
过强的商业取向,鱼龙混杂,提供服务质量无保障。
小品-心理诊室。
欧洲著名医学中心海德堡人口仅13万,精神卫生人员多达600余人。
美国心理学家队伍势力很强,多数综合大学设有心理学系,其中40%左右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
每100人中有1个心理医生。
除了与医学临床较直接的领域,心理学家散布全社会各种行业,成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一词是近年来才提出来的,过去一般都称之为心理疾病、心理病态或病态心理。
都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某种障碍所造成的。
这些心理障碍一旦出现,如不及时排除或疏解,就会酿成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
这种心理障碍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可以从人的思想、行为中反映出来,并且影响着一个人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与人际交往等等。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节(置换-)PPT课件

.
20
同样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为什么?
.
21
影响我们情绪的, 不是事情的本身, 而是我们 对事情的“看法”,“想法”和“信念”。
.
22
广州举行中国首届减压节
.
23
健身教练带领数百人尽情舞动-
.
24
.
25
.
26
案例:一位有几十年教龄的农村初中英语女教师,因为大专文凭, 所以在今年的评职称中遭遇失败.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申请高级教 师了.去年通过了计算机考试,但是因为论文不合格而遭淘汰.今年 论文通过,但又因不够本科标准而失败. “我已经45岁了,我想我已 经没有机会评上高级教师了.”她边哭边说,“我一心扑在工作上,把 我的青春和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丈夫因为我不关心他,不顾家而 离开了我.现在评职称又失败,我觉得我的努力都白费了.辛勤工作 换来了什么? 我觉得命运待我不公,难道学生的优异成绩抵不上一 纸文凭? 评职到底是看工作能力还是其他条件?”
出来或写出来的人,比那些把痛苦体验隐
藏在内心的人更快乐。
.
29
.
3
1. 我是一个稳定的人。 几乎从不 有时 经常
几乎总是
4
3
2. 我对自己很满意。
几乎从不 有时
2 经常
1 几乎总是
4
3
3. 我感到紧张不安。
几乎从不 有时
2 经常
1 几乎总是
1
2
3
4
4. 我希望自己看起来能像其他人那样快乐。
几乎从不 有时
经常
几乎总是
1
2
3
5. 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几乎从不 有时
.
19
案例:青岛市四方区某小学的一名优秀骨干教师,在 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勤于钻研业务,对学生呵护有 加,颇受学生、家长的爱戴和尊重,并多次受到上级 表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骨干教师,有一天,却因 一名学生上课时过于调皮而勃然大怒,不能自已,训 斥之余,对学生连拉带拽,最后竟抓着学生的手在墙 上磨,造成了影响恶劣的体罚事件。
教育心理学之教师心理调节

★什么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 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制作者:子可如故
●缓解压力的方法 1、自我安慰,知足常乐 2、兴趣坚持,打造自信 3、换位思考,转移注意 4、合理宣泄,学会减压 5、幽默心态,情感升华 6、规律运动,均衡营养
打造健康心理
健康的人不是没有问题的人,而是能够恰当地应对问题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
理论的要点: ◆人的情绪和不良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 而是由于一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所引起的。 ◆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件的看法所困扰。 A——诱发事件 B——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即信念 C——事件后,人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C是由B引起的,而不是由A引起的。
情
打造健康心理
商
智 商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罗曼·罗兰
●打造健康心理 1、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认识情绪与本身的关系,管理情绪
2、积极对自我
(1)无条件接纳自我 (2)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3)学会遗忘 (4)多使用积极的语言,调整心态
3、积极对他人
(1)尊重别人,放弃控制别人 (2)以积极的因果关系代替消极的因果关系
1、职业适应性差。
表现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中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
2、由认知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
表现为对学生不作全面细致的沟通了解,主观武断、偏听偏信;处理问题刚愎自用,我行我素。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激易冲动,不善控制。(发火)
4、心理异常表现
自我中心、主观、偏执、嫉妒、懦弱等等不良心理。
第二章:教师心理

吗?
教学中反思:语言交流、表情呈现、思维碰撞、眼神传递等途径获得 对教学进行调控的信息 ;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教学后反思:教学成功之笔、教学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
教学案例和教学后记等
13
研究者
教师必须具有探讨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善于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 努力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7、终身学习者 使职业生涯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更新充实自我,成为一名终身学
(2)类同: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特征
(3)运算:关系转化与推理 (4)理解:对学生动机水平、年龄特点、个体差异以及教 学策略的理解。
26
2、操作能力:教学能力之集中体现
定义:教学中使用的策略水平,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
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是教学能力之集中体现。
11
一方面: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力量。 另一方面:以平等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
12
6、反思者与研究者
反思者要利用元认知对自己教学活动监控: 教学前反思: 学生学什么? 学生如何学?
我怎么做?
我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参与认知建构,有效参与教学互动
认知系统;情意系统;操作系统 认知结构;专业精神;教育能力
17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一、教 师 的 • 效能感(Efficacy)是个人对自己进 基 本 行某一项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信 念 系 统
•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 含 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 义 判断
心理学3.4节(教师心理、课堂心理氛围)

二、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的形成 1、教师的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例如,社会对教师的态度、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对教师及其工作的认识、教师本身的条 件等。 其中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师的各种心理品质和教师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教师威信形成的 基本条件。 即教师的外表、生活作风和习惯等对教师获得威信也有一定的影响。正是教师本身这些条件 的总和决定着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或学生对教师的肯定的积极的态度的形成。 3、教师的威信形成过程,一般说是由“不自觉威信” 向“自觉威信”发展。
二、教师的威信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何在?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 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概念及分类
概念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 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 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 力。 分类: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2、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 价和反馈。 3、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 的自我控制。
五、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教师期待效应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 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 学生的期待。 不同的期待还会影响到学生的 发展。(由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等人的实验证 实,但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的能力
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 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传统媒体;现代媒体
二、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1、内涵: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
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 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 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 检察、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内容:(1)课前的计划和准备;(2) 课堂的反馈与评价;(3)课堂的调节与控制; (4)课后的反省。
我们班里一位同学,成绩很差,每次都是倒
数第一。其他科成绩都不及格,而且只有20, 30多分。但她的语文成绩却每次都很及格, 开始大家以为她偏科,后来才知道,是这位 好老师。因为和她熟识,再加上老师经常有 事托她的家长办,所以每次即使差再多也会 帮她改及格,有几次作文都超过总分了。
第二节 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师的威信
(一)教师威信的内涵
1、教师威信指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
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与依赖。
2、教师威信的作用:
①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 ②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体验,因而加大了教育的效果。 ③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好榜样。
第二十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
(一)角色与角色期待
角色: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 联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与 责任。 角色期待:社会对处在某一社会位置上的角色 都规定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这些行为规范 和要求就是社会对角色的期望,称之为~。
全国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中青年有特殊贡献专家,首届全国十大 杰出青年,全国教学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 会副理事长,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 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 新加坡、泰国、俄罗斯,作报告1500多场, 现任盘锦市教委主任、党委书记,先后出版 32本著作。
3、心理辅导员
4、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5、教育科研人员
魏书生曾是一名工人,却写了150次报告要求做老
师。 ◎魏书生是语文老师,用20个课时就教完200 个课时的内容,且学生成绩好得出奇。 ◎魏书生同 时出任几个班的班主任,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他 的手上,个个品学兼优。 ◎魏书生是一位称职的丈 夫和父亲,家庭和谐,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 学。 ◎魏书生曾是中国唯一一位同时担任中学班主 任、中学语文教师的市级在任教育局长。 ◎魏书生 巡游讲学海内外, 至今演讲1400多场次、公开课 800多节,所到之处,场场爆满。 ◎魏书生不是作 家,却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本本畅销。
(二)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 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 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 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 知识,教师在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 面的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 也单一。
1、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与此实验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
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 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 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 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 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
所以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条件,但要注意,
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说,并不都起同样 的作用。 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由于评价教师表现的能力 差,他们与教师的交往,突出地反映在情感方面。 他们对教师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教学质量、能 力等方面不会分析和评价,很少讲他们的老师思想 如何高尚,知识如何渊博,而是对教师活泼、开朗 的性格,说话能表情达意,讲课很有趣味,喜欢学 生,对学生表示关心、爱护以及严格的要求等,比 较关心。教师在这些方面比较容易获得学生的爱戴, 建立威信。
中、高年级,特别是到了中学,学生则能对
教师的态度与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 力、广泛的科学文化兴趣等进行评价。因此, 教师这些方面的表现,就成为学生决定教师 威信的重要心理依据。
教师威信形成之后,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降
低威信,甚至完全丧失威信。比如,对工作 缺乏热情、不公正的批评与表扬、教师的发 怒、偶然的疏忽、触犯了学生的个性或自尊 心、生活上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打骂学生、 不尊敬长辈……一句话,教师不能再满足学 生合理的需要,教师的威信就会降低。教师 已经建立起来的威信如已丧失,要想恢复, 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第二种是移情性的学生观: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学生都是可爱 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设身处 地地体验学生的所做作所为。他们承认学生 都有尊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 向,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和自 尊感,不愿任人摆布和驱使,表现出顽强的 独立性。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含两方面:一是
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 的推测。 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一定是一 个有意识的过程。
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
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待。 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因 为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 尽量避免自身的一些行为表现给学生造成消 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
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 能力的主观判断。 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 感的涵义及二者随教龄而变化的 趋势。
第三节 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期望
一、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第一种是评价性的学生观:
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看到学生不是胆怯, 就是厌烦,经常迁就学生,有时干脆不加管 束。或者认为,学生对教师应该言听计从, 任教师摆布和驱使。他们惯于指手画脚、发 布命令,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唯唯诺诺。
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 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要想使一个 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 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 向坏的方向跌落。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仅仅上小
学上三个月就被开除了,理由是 “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 坚信自己的孩子决不会是傻瓜, 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 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 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 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经过 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灯、电影、 录音机等都受惠于爱迪生的发明, 受惠于爱迪生的母亲无意中运用 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所产生的神 奇力量。
一、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数量;专业知识的结构 组织教材的能力 表现:①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并转化
为自身的知识;②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及重点, 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③根据教学 目的的要求,探讨适应学生接受能力,又能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完成教学任务的可行的 教学方法实事求 是的态度。
②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自己 的威信。 ③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④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一名毕业于南京某高校的女子,突然在校园
内张贴大字报,称“某老师道德败坏,不配 当老师”,而且该女子还当着数百学妹、学 弟面,坚称自己与某老师关系暧昧。 中国台湾网1月16日消息 据台媒报道,岛内 教师队伍中传出一起丑闻。高雄市某私立高 中的萧姓男老师涉嫌以成绩威胁女学生,订 立“性交易契约”,且连续性侵害女学生得 逞。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与发展
1、教师威信的形成
主观因素 ①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 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 ②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 ③师生平等交往; ④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客观因素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教育行政机关、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及其家长对教 师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