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历史岳麓版课后练习三
第1题【单选题】
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高峰,其涉及的事件分别是
A、巴黎公社、法国大革命
B、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十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中共召开的会议与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A、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遵义会议——中共走向成熟
C、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中共一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全民族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
到1938年,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
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
这表明中国抗战( )
A、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
B、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
C、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D、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从杭州西迁到贵州湄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沦陷区学校也分别内迁。
有人说,“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共游击战术的出现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
③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提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40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1931年9月19日,北平部分国民党员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同年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提出“立泯系派之见,共赴国难”。
这说明
A、日本侵华使民族矛盾激化
B、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C、中共统一战线政策被接受
D、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图是学生在小组研究学习中出现的一幅地图。
其研究主题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成就
B、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2015·山东)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
”文中的“此事”是指( )
A、大革命湖南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D、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
”“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在全面抗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抗战路线,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下面对“两个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在统一战线形成后开辟的
B、都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都属于国民革命的范畴
D、都得到了英美的军事支持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八路军第120师主动迎敌,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步机枪200余支、汽车14辆等大批装备,收复了7座县城和大片国土。
这表明当时( )
A、八路军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
B、游击战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C、抗日战争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
D、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它以磅礴的气势向世界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评论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B、巴黎公社
C、《四月提纲》
D、十月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二十一条》的签订
B、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C、上海“三罢”斗争
D、一战的爆发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由瞿秋白主持在上海召开了扩大会议。
会议原则上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所谓“不断革命”,革命形势仍在继续高涨,反对退却,要求继续进攻。
此决议案的通过( )
A、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局面迅速到来
B、配合了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C、致使“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继续发展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
”这里的“人”是指( )
A、新贵族
B、手工业者
C、工人阶级
D、城市平民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八一宣言”发表②西安事变③瓦窑堡会议④八一三事变⑤红军改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
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外交官员被打反映了( )
A、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矛盾
B、外交官员不注重维护民族利益
C、民众法治观念需要加强
D、民众的盲目排外思想
【答案】:
【解析】:
第21题【单选题】
四川省松藩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顶立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
长征起点和终点都不在四川,而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却建在四川。
你认为下列哪一理由不可能成为其历史依据
A、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
B、四川是抗战的后方和指挥中心
C、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D、四川是红军长征的主体地区
【答案】:
【解析】:
第22题【单选题】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开展武装斗争
C、走社会主义道路
D、建立统一战线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抵抗列强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中国军民谱写了一首首悲壮诗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二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军作战指导计划》(1937年)
材料四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毛泽东《祭黄帝文》(1937年)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诗描述了中日之间哪一年爆发的哪一战役?指挥“致远杀贼”的是哪位爱国将领?
指出邱逢甲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与邱逢甲一起参加反割台斗争的爱国志士。
为实现材料三中“确保山西”“力保淞沪要地”的目的,国民政府分别组织了哪些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
材料四中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坚决抵抗”的战争在近代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
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无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湖南省宪法》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省宪运动中联邦法律的典范,是近代湖南民主化实践,追求宪政的显著成就。
第5条: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
第39条规定:省长有谋叛、贿赂及其他重大犯罪行为时,得以议员总额四分三以上之出席。
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省长被弹劾时,须即退职,退职后,由检察厅提起公诉。
第43条规定:对各选举区撤消其不信任的省议员资格有二种方法。
一,由原选举区公民百分之一以上连署提议,经该区公民总投票过半数可决者;二,由原选举区内之县议会、市议会、乡议会议员总额过半数连署提议,经该区公民总投票过半数可决者。
第47条规定:省长由省议会选出四人,交由全省公民总投票决选,以得票最多数者为当选。
第55条规定:省长统率全省军队,管理全省军政。
并规定省得设一万人以内之常备部队。
第56条规定:省长发布命令和其它政务文书也须经省务院全体副署才能发生效力;
第90条规定:省设高等审判厅为一省之最高审判机关,对于本省之民事、刑事、行政及其他一切诉讼之判决为最终之判决。
根据材料,概括《湖南省宪法》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湖南省宪法》颁布的因素。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