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于当时 泽被后世——谈孔子的治国理念及政治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于当时泽被后世——谈孔子的治国理念及政治实践
发表时间:2010-09-02T15:32:12.577Z 来源:作者:张启明
[导读] 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学界论述汗牛充栋。

但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论述了了。

张启明东陆学校(上海市高桥)
【内容概要】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学界论述汗牛充栋。

但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论述了了。

本文尝试以历史沿革为经,仁德政治为纬,来诠释孔子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不被见用而后世大放异彩的缘由。

【关键词】历史、孔子、政治家、仁德政治。

【春秋风云】三皇五帝、大禹治水,是坊间传说,并非信史,不足为征。

禹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成立于公元前21世纪左右);公元前16世纪,商汤兴兵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姜子牙起兵渭水讨伐商纣,牧野一战,大破商军,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领土广袤,数倍于商,是当时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最大的国家。

但那时交通、通讯等都十分落后,如何有效地管理这样的一个大国,是考量周初统治者智慧的试金石。

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下两段文字及右图,均出自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第三章,有增补。

为了对辽阔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王把土地、人民赐给贵族、功臣,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历史上称为“封邦建国”或“封建亲戚”。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可以将封国内的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士。

与此同时,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承担保卫周王、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周王(即周天子)的这种分封格局体现了周代统治者利用亲属关系保卫周王室、加强全国统治的意图,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王朝还实行以血缘为基础,以嫡长子(正妻生的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在家族内是“大宗”(指嫡长子,其余的儿子称之为余子或庶子,叫小宗),集君权和族权为一身,成为天下共主。

孔子终生心向往之并为之上下求索的“大同”世界模式,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礼”、“乐”等管理体制。

西周后期王室逐渐衰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春秋时代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以前,农具以木器为主,落后的地方还有使用石器的。

试想以削尖的木棍、磨平的石块为耕作器械,其生产效率是何等的低下,其收成也一定是惨淡无比!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铁农具的使用。

铁农具锋利坚韧,既增强了垦荒的能力,又有利于深耕,能有效地减轻草害和虫害,使得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其次是施肥、拌种和灌溉等新技术的相继应用,使得农作物的稳产高产有了保证。

第三是牛耕的推广。

在当时世界农业文明中,牛耕可以说是最最现代化的科技发明。

它省时省力,耕作效果也极好。

春秋时期农耕文明的科技大爆炸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一是社会财富急剧膨胀。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持续翻番,社会财富长阳走高。

二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井喷式提升,使得过去无主的荒山荒地不断得到开垦而变成良田,谓之“私田”,“公田”(指分封所得的田,需要交纳规定的贡赋)在诸侯、卿、大夫封地里所占耕地的比例越来越小,甚至到后来公田的份额可以略不计。

由是观之,诸侯、卿、大夫的私人财富急速膨胀,他们个个趾高气扬,大有天下舍我其谁之豪情。

随着经济地位的急遽提升,诸侯、卿、大夫对政治地位就有了新的诉求。

曾经是他们护身符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乐体系,现在却变成他们的桎梏。

因此他们试图蔑视、践踏甚至打碎那身上的枷锁,“春秋五霸”就是他们上演的经典剧目。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

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

各国为了在众多的诸侯国中得到一块生存之地,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大国不断崛起。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 “天下征战自诸侯出”、“八佾舞于庭” (《论语?季氏》)。

【仁德政治】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其核心是“仁”,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仁德政治”。

仁德政治包涵以下四方面内容,分述如下:君子修身:孔子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两个阶层,即“君子”和“小人”。

君子是统治者,又是品德高尚的人。

小人既是被统治者,又是品德低下的人。

他认为,君子首先要自身品行端正,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为政者地位及道德楷模作用使然。

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为政者具有了这一道德禀赋,便拥有了政治人格和权力权威,也就拥有了为政治国、安人安百姓的资质。

其次,君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个人道德人格力量决定了国家政治之前途及君民关系之命运,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修身乃一切之根本,乃治国安邦之基础,执政者只有严于律己、勤于正己,“欲而不贪”,具有高尚之道德品质,才有治人之条件。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政治道德修养又成为规范和约束为政者思想行为的内在要求。

治国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这句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领导者如果实行德治,民众就会像众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

孔子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举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针——以政令和刑罚为核心的“法治”与以道德和礼仪为核心的“德治”。

孔子在比较这两种治国方针后认为法治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德治”比“法治”更有优越性,因为德治能使民众有知耻之心,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荣辱观,这样民众在做某件事之前就会先用自己的荣辱观去衡量这个行为,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符合礼法的决定。

通过德治,民众不仅明白了是非,而且也会了解为政者的用心良苦,从而达到“有耻且格”的目的,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贯之以“仁”:“仁”是以德治国的精髓之一。

孔子遵循“仁者爱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原则,把“爱人”放在为政之首位。

孔子认为,要使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在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把自身的高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

其次,执政者为了维护自身政权之稳定,必须稳定好根基,满足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这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基本底线。

在这一底线范围内,君民之间可保持基本的和谐与平衡,超越或破坏了这一底线,社会将面临“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

孔子正是意识到了春秋末期社会失序的严重现实,所以,在提出维持君民之间最基本原则后,向执政者提出了一系列对待、管理民众的比如“立信”、“节财”、“薄赋敛” “足食足兵”、“使民以时”等具体措施和方法,这些可归结为孔子的富民教民思想。

齐之以礼:孔子对夏礼、殷礼都有着精深的研究,但最令他神往的是周公制作的周礼,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篇》)“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论语·泰伯篇》)可见,他认为周礼是最为完善的。

周礼的基本精神是“在各种典礼、仪式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贤愚等社会范畴,界定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孔子要用“礼”来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

季孙氏曾经用八佾的规模在庭院舞蹈,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季氏是大夫,只能用四佾,他用八佾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怒吼。

可见,当时礼制的破坏程度有多么厉害,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其次,孔子还提出要以“礼”为行为规范的思想,即“齐之以礼”的思想。

孔子号召百姓要以礼立身,“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还要君子以“礼”治国,“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

以“礼”为行为规范,民众就会效法,国家就会稳定,从而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

【政治实践】孔子对从政和结识政要有着非常迫切的愿望。

孔子17岁时,其母颜徵在卒,孔子还在守丧的时候,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

”孔子只得非常尴尬地退了回来。

孔子20岁时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就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鲤是家族继承人,为之取名应该是非常庄重而隆重的大事,而孔子为了一鲤之馈取悦昭公竟然将儿子取名大鲤鱼(“孔”即大),真是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相谈甚欢。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

孔子也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齐相晏婴阻止。

齐是当时大国,孔子如果能在齐国施展政治抱负,不失为一个理想的平台。

晏婴阻止景公,我想一是他与孔子政见不同,二是彼此身高悬殊太甚。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约合今天两米。

而晏婴身高五尺,合今天一米二左右。

两人同朝为官站在一起,晏婴一定感到压抑憋屈。

因此晏婴反对景公重用孔子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都是叛贼相邀,以正统自居的孔子为急于从政竟然应允),因弟子反对等原因,均未成行。

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今天市长),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相当于今天建设厅长),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当时鲁国公检法总长),摄相事,在鲁政坛四年,鲁国大治,展现了孔子极高的治国水准。

鲁国大治,引起了齐国的担忧。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却没有送,孔子一怒之下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去鲁,多少有些感情用事的成分。

姑且不说少吃一次肉会不会死人,就是诸侯、卿大夫不按惯例,损纲坏常的事也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何至于为一次祭肉大动肝火,白白放弃经营多年且卓有成效的鲁国政坛?想来令人扼腕!
满脸沧桑两鬓斑白的孔子带着学生驾车上路了。

孔子为了寻找明君仁主,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毅然决然一路前行!但是前方的境况并不美妙。

刚从卫国出来,到达匡邑,孔子被匡人当成阳虎围了起来。

阳虎曾侵略匡人,孔子长得有些像他,李代桃僵,真是哭笑不得。

刚从匡邑解围出来,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围住,幸弟子力战,杀条血路脱离险境。

孔子又去曹,曹国不容;遂往宋,宋不欢迎,于是匆匆跑到郑国。

这时弟子逃散,行李落拓,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累累若丧家之犬矣!”。

至陈蔡之间,孔子又被一伙人围了起来,一连七日,粮草罄尽,从者大病,莫能兴起。

最后得楚昭王帮助,才脱离困境。

孔子周游列国,凡14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几死者数矣。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回鲁后的孔子,年近古稀,经过屡次碰壁,也就淡了从政的心思。

,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至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恪守仁德政治,希冀实现大同,孜孜以求奋斗终身却为何处处碰壁呢,我想原因有三:首先,春秋时候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然对旧有的生产关系提出改变的要求。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其次,仁德政治在当时也有其局限性。

在春秋这样一个兵戈四起的混乱时代,过分强调“德治”优于“法制”并非为政者上上之策。

第三,过于繁杂的周礼使得百姓无所适从。

晏婴对齐景公说“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是然也。

【泽被后世】:孔子一生凄遑奔波未果,但在其身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孔子被推崇为天下人顶礼膜拜的“圣人”,每个朝代的皇帝都要亲自带领文武百官隆重地祭祀孔圣人。

当历代皇帝封禅泰山或出巡山东时,经过曲阜也要亲临孔庙拜谒,并经常派官员到曲阜致祭,以示尊崇。

孔子开创的儒学自汉朝以来一直是官方的正统学说,受到提倡和保护。

只有秦始皇进行过一次“坑儒”,此后儒术便专享“独尊”了两千多年。

“四书”、“五经”成了读书人求仕的必读教材,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如教义般地使儒家思想成了一种深植于大众的“宗教”。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孔子的治国和教育理念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光彩,反而更加璀璨夺目。

今天的孔学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成立了近百所孔子书院,孔子的思想正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海外朋友所认可和欢迎。

1988年,瑞典科学家、诺
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巴黎集会时就向世人发出呼吁““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009年10月2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并承认他在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方面无价的贡献》的第784号决议。

在投票前众议院全体会议辩论时,议员艾尔·格林称:“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师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发展出了一套社会和政治思想哲学,这套哲学已深深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和越南。

”日本裔众议员迈克·本田说“孔子开始了将社会导向开明的努力,这种努力具有全球意义。

他关于自我改造、人文主义、心灵的力量和有秩序的社会的教诲,为我们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投票结果是361票赞成,41票反对,13票弃权,法案以压倒优势通过。

这个投票结果也说明,“尊孔”已成为美国朝野两党的主流。

太史公称孔子为“至圣”,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其实,神往孔子的岂止是中国人,孔子的思想日后必将光照全球!
【参考文献】:
【汉】司马迁:《史记》
魏·王肃注:《孔子家语》
朱熹集著:《四书集注――论语》上海中华书局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王杰:《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匡亚明著:《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李中华主编:《中国人学思想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程鹏宇:《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