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1
孙子说:“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赵国常与匈奴交战,每每失利,赵王改派李牧把守边疆。

李牧每日犒劳将士,不允许出战,连续几年赵国都没有什么损失,赵王和匈奴都以为李牧怯懦。

由此匈奴军队军纪开始松散,越来越缺乏组织,以致士气大减。

赵国将士们每日接受赏赐却没有机会为国家效力,都愿意一战,后来大破匈奴军队。

这就好比在收到别人攻击或排挤时,不要立即报复,要学会忍耐。

表现出自己宽容大度的一面,对身边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若他以为你胆小懦弱,更加骄横,这就可以找准机会给予致命一击,此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自古以来,能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胆识绝对不是常人能及的。

敢作别人之不敢作,敢为别人之不敢为。

此外一点,就是不贪图小利。

智襄子是晋国四卿之一,因为贪图小利,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

韩子、魏子都惧怕他,赠予了土地,唯独赵子不与。

智襄子率魏韩攻赵,反被赵魏韩灭族。

由此可见,不管自己势力再强大,占别人的小便宜多了,时间一久必然会引起公愤。

无信、无惠,则无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无济于事。

作为一名领导要清楚三点。

其一,无信不立,应当首先立木取信。

人性是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让他们占一些便宜以达到取信的效果。

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东西,来分与他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其三,再从自己的反对者的薄弱环节开始游说,阐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动摇其原本的反对决心。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确立并维护内部秩序。

当内部不稳定时,只可守,不可攻。

守,可结秦晋之好;攻,只会众不敌寡。

这也是为什么火烧赤壁可胜,投鞭断流却败。

君不尸小事,臣不专大名。

作为上级,要顾及的应该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给部下去办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劳。

作为下级,在别人手下办事,要谦卑恭敬,不能抢了上级的风头。

读过此书使我获益匪浅,这些政治、军事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

人生就好似一场战争,拥有明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运筹帷幄之中,方能决胜千里之外。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2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

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

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

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

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
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

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

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3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巨著,讲述了我们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一向不喜欢看历史,但当我翻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却深深的吸引了我。

我耐着性子看了下去,我读它的目的是:首先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主要学习《资治通鉴》中人物的谋略,我们处在现代社会,虽然没有战争,但也十分有必要的去学习。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妨用古人的谋略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局势,这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的帮助。

古今中外,好多人的谋略,为人处世之道不得不让人佩服,它可以扭转乾坤、化腐朽为神奇,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一个“妙”字,这就是我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有人善于摸透人们的心理特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人善于用兵……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古代历史留给我们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处事的经验和方法……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4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
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个人领悟5
编年体开山祖师,读历史必读资治通鉴。

虽然只是把资治通鉴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

却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

翻开每一章节,就像是在展开一幅幅千年的历史画卷,色彩艳丽,人物鲜活,让人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震撼感及醍醐灌顶般的兴奋。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完成的一部300多万字的编年体史书。

从春秋后期战国的三家分晋开篇到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

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年间的历史。

叙述了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1362年的历史。

记录了期间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思想、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

对朝代兴衰与更替做了较客观的叙述;对人性的善恶,策略的得失予以了分析和总结,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巨著。

《资治通鉴》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练。

如郭嘉十胜十败论,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刘秀昆阳大捷,谢安东山再起,李靖大破突厥等,叙事真实生动。

萧规曹随、房谋杜断、张巡守城等故事讲得精妙绝伦。

许多名言警句都出自《资治通鉴》,如,“得财失行,吾所不取”,“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物极则反,器满则倾”;“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帮助理清了这段历史脉络,能放大读者的人生格局。

毛泽东主席这样点评《资治通鉴》:“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俱,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钱穆称之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生存之书”。

《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

《资治通鉴》讲述了一段千年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缩影。

七雄争霸,云谲波诡;秦统六国,纵横捭阖;大汉立国,金戈铁马;三国风云,天下归晋;八王之乱,祸害四起;隋亡唐兴,中华盛世;五代十国,狼奔豕突;陈桥兵变,宋代后周。

纵观中华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外患皆由内乱生,让中华儿女历尽劫难与艰辛。

我们应接受惨痛的历史教训。

中华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之厚重,世界绝无仅有。

多读历史,就能感知历史之浩浩荡荡,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有危机意识,有家国情怀,有全局
观念。

一切以民族发展为已任。

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是我们全体国人的责任所在。

珍爱和平,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坚守各自的岗位,恪尽职守,只争朝夕。

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和富有。

为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