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科技史结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科技史---结课论文
西安工程大学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纺织科技史结课论文
题目: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姓名:张磊
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
专业:纺织工程
班级: 10级纺工(8)班
学号:41001020406
完成时间: 2013年4 月 27 日
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摘要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美化的功能。
中国古代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不同的历史阶段服饰的材料、纹样以及功能等也会随之而改变。
纺织品服装作为古时候纹样的寄托物之一,历史各时期的织物纹样都可以在织物上得到体现,而一个时期的织物纹样、纹饰和款式,都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讲,仔细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织物纹样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为:不仅通过可以分析织物纹样的组成特点,经过复原和改善纹样的组织结构,以此来丰富我们当代的服饰文化,提升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通过纹样判断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中国,织物纹样,文化特点,历史内涵
目录
摘要 (I)
第1章引言 (1)
第2章概述 (2)
2.1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 (2)
2.2 中国织物纹样的基本知识 (2)
第3章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4)
3.1 原始社会 (4)
3.2 殷商时期 (4)
3.3 周代 (5)
3.4 春秋战国时期 (8)
3.5 秦汉时期 (8)
3.6 魏晋南北朝时期 (9)
3.7 隋唐时期 (12)
3.8 五代十国时期 (15)
3.9 宋代 (16)
3.10 辽金元时期 (19)
3.11 明代 (21)
3.12 清代 (23)
3.13 当代织物纹样 (25)
3.14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25)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第1章引言
中国文化,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按照年代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由此判定,1840年之前,称为中国古代。
依次为基点上溯至史记所记载的夏商周时期,期间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为中国古代文化。
其内容包括文学、哲学思想、经济、科技等等。
也可按照朝代细致划分,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在特定的区域世代相传,蕴涵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五千年不间断的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古典文学和艺术浩如烟海,中国设计作品也以它特有的视觉传达方式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表现民众对物质、精神的需求取向。
从丝绸、陶瓷、汉字、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到戏曲、礼乐、诗词歌赋、书法、水墨画、雕塑艺术、太极、五行八卦,再到"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些艺术样式和哲学思想承载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而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由此,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纹样种类,这些织物纹样或丰满富丽、雍容大度,或清新自然、柔美洗练,无一不直接反映了中国的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2章概述
2.1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它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定社会文化总是在继承前期文化的基础上而存在和发展,他同历史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
文化还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不同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文化差别也很大。
文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统治阶级会利用文化来维护其统治;而被统治阶级也会利用文化来表达他们的愿望,进行反抗斗争,因而使文化呈现出阶级性。
2.2中国织物纹样的基本知识
纹样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花纹和图形。
纹样用于装饰,在人类发展史中可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纹样的组织形式由纹样的内容和用途来决定,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以构成法则为依据。
纹样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和综合纹样。
中国民族服饰纹样具有直率反映生活特征的突出物质。
虽然其题材、纹样组织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绝大多数纹样均取自于客观原型,往往是从一种基础纹样经过演变、推移、扩展而成为多种纹样的。
中国民族服饰纹样极善变形,在不胜枚举的服饰纹样中几乎难以觅到不经过变形处理的。
无论是人物、动物、植物、建筑,也无论是刺绣拼贴,还是扎缬编缠,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源于实物而非写实自然的变形纹样。
中国民族服饰纹样中的变形,变得异想天开,有的几近荒诞离奇。
其中,不依常规地将各类美好之物结集一堂,是贯用之法。
如此组织变形,看似无理,却是有情。
有的是将互不相关的各种物体部分组合,衍生出一种并不存在的新物体,例如苗族刺绣常用的鸡
龙纹样和鱼龙纹样;有的则是是各自以独立的形组合于非现实的空间;例如彝族腰带纹样中的花、果、蝶、鱼、鸟、兽等均随意组合,极异时空。
而就组成纹样的个体变形而言,则是以物体各部件的想象重组为主要手段,例如西双版纳傣锦佛幡中的马纹,头部为全侧造形的外轮廓与正面造型的双耳和双眼组成;白族的猫纹也是全侧的猫脸组合。
另外,纹样的变形还行助于适合造形,这是由服饰纹样的实用性决定的。
实用的前提,令装饰纹样必须依附于某一具形物之上,形与形之间相互镶嵌,达成或丰满或落的美的形式。
再者,大量纹样的几何形构成往往成为强化变形风格和积极因素。
少数民族服饰纹样中几何形纹样与自然形纹样的不同表现形式多取决于对面料经纬纱线所形成的表面肌理的依附程度,当缝绣贴补以细数纱线来决定纹样的形与位时,多表现为几何形纹样特征。
色线织锦则是在这一准则之下的另一种表现几何形纹样的工艺手段。
几何形纹样较之自然形纹样的自由无拘而言,主要表现为严密、规律、比例、节奏的理性美。
中国民族服饰纹样用足变形之妙,使纹样的表达意境与人的心灵情感紧密相连,将多盈与富足,美满与团圆,情爱与善合表现行淋漓尽至。
中国民族服饰纹样的形成,极其敏锐地以其美学意蕴映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
因此,当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之间便会相互融合贯通,形成新的文化形式。
就服装与文化而言,则形成了具有一个时代特色的服饰文化。
仔细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为:不仅通过可以分析织物纹样的组成特点,经过复原和改善纹样的组织结构,以此来丰富我们当代的服饰文化,提升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通过纹样判断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有力依据。
第3章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3.1 原始社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简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
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材料的方法。
在那时,已经出现了原始腰机。
但那时候的制造工艺简单,只可以织造出简单的平纹组织
3.2 殷商时期
殷商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发展。
商代对植桑养蚕的重视可从甲骨文中“蚕示三牢”(意为用三头牛祭祀蚕神)的字句看出;从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和桑蚕业在当时的快速发展。
在商代遗址已发现织有几何花纹和采用强捻丝线的丝织品,如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发现的世上最古老的丝织菱形花纹遗迹------雷纹绢印痕和丝织物残片,工艺水平的高超精湛,这些说明了商代已经能够生产出提花织物,丝织技术比较成熟。
总体而言,商代纹样简洁凝练、凝重浑厚、庄严肃穆,具有强烈的神话色彩。
作为我国文明史的重要阶段,商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服饰除具有前代实用美化的物质精神内含外,更具有阶级内涵,服饰差别的出现为后代---西周服饰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3.3 周代
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思想和物质生产都比商代有更大的发展,从而使得夏商时期建立形成的冠服制度在此时得以逐步完善。
由于此时服装本身已经成为区分身份等级的标志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朝廷开始对纺织工业实行全面管理,包括从原料、染料和成品的征收,纺、织、染的生产也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尤其是对于较高记得染织品、刺绣品和装饰品。
所以西周时期的物质生产尤其是纺织服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在品种、产量、质量等方面都提高的很快。
周代的丝织技术水平通过对夏商时期平纹提花织物和绞经织物的发展,已经可以生产较多的主要丝织品是绮,还能生产比较稀薄的丝织物,并出现了经锦和刺绣一类的高级材料,同时还可以生产出利用朱砂进行染色的锁绣产品。
经锦是由多种色彩的经线起花的一种丝织物,色彩烂漫,价值昂贵,是我国古代丝绸织花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
其中在辽宁朝阳、陕西宝鸡等地的西周奴隶主贵族墓葬中曾发现的一些用来包裹铜器的经锦残片和保留在泥土上的刺绣残痕以及带有菱形花纹的丝织物(图1),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种纹样是用提花织机织成的。
周代纹样承袭了夏商的传统,但却比之前的纹样更加简练,表现的纹样也多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
代表纹样:对角方格纹、双连弧纹、三角形纹、重环纹、折线纹、动物纹、狻猊纹、阴刻长直线、兽面纹、饕餮纹、雷纹、方格纹、云纹、乳钉纹。
旋涡纹及象形文字纹。
在商代时,简单的几何图案织物纹样相当流行。
图1:1955年,陕西省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丝织品残痕---菱纹织品实物
在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
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
《虞书·益稷》篇中记有:"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里所说的用五彩色施于衣裳上,即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说明当时的服饰图案已很有特点了。
据《虞书·益稷》中记载所说的十二章花纹,纹饰的次序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十二章的每一个纹样都有它的含义和象征意义(表1)。
表1: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
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但是,这种审美意识有着社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等级差别上。
也就是说,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
例如,天子服饰可尽享十二章花纹;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
就此我们看到,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图2:十二章花纹纹样
周代冕服制度是中国古代章服制度的核心,作为奴隶制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其庄重威严的服装形制,充分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后代统治者礼服定制的范本,对中国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4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
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
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
鹤与鹿都象征长寿。
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
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
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纹样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攻战纹、渔猎纹、小几何纹饰中的锦勾连纹、锦塔形纹等等。
3.5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织造技术精湛,踏板斜织机流行,提花织物经锦达到高峰,汉代的织绣工艺表明,这一时期是我国染织史上第一个兴盛期,织物品种与纹样布局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根据考古的发现,西汉时期的高级服装衣料,主要为刺绣及手工印染,织锦、绒圈锦作为镶缘等用,至东汉织锦生产发展才作为普遍的衣料,西汉时的刺针法以辫子股锁绣为主,纹样紧密,豪华富丽。
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实物,以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最为集中和完整,出土的纺织品除少数麻布外,绝大多数为丝织品,品种有平纹丝织的绢、纱,素色提花的绮和罗,彩色提花的经锦,起绒提花的绒圈锦,以及经过印花彩绘和刺绣加工的丝织品和装饰衣物用的窄带绦等。
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
在服饰面料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而是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了,并以幻想和浪漫主义手法,不拘一格地进行变形,纹样风格细腻、色彩丰富,常用数个动物合体穿插、盘叠,或植物体共生,构成了龙飞凤舞的形式美,形成了活泼的云纹、鸟纹和龙纹图案。
代表纹样有龙凤纹、流云纹、各种动物纹及四神纹、铭
文、几何纹、汉锦茱萸纹,其中云气动物纹成为丝绸纹样的主流。
装饰纹样主要也是舒展、流动的变形云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但漆器工艺品上较多的是云纹。
3.6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内,服装的款式和服饰纹样,是服饰文化面貌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
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
随着胡服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纹样种类与前代大体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变化。
圆形或方形对称图形中填充动物或植物的纹样图案十分普遍。
传统纹样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纹样的题材很多,内容大都与佛经有关。
代表纹样有:狮子纹、忍冬纹、八宝纹、莲花纹、玉鸟纹、鹿纹、飞天纹及禽兽、经络、树纹等。
1.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
此类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如1995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
图3:1995年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
2.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
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最主要的装饰形式。
且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多作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
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
3.圣树纹
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的特征,后至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圣树成为真主神圣品格的象征。
4.天王化生纹
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按佛教说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养,死后能化生成佛。
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
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纹样及忍冬纹,此类花纹对日常服用有极良好的适应性,对后世服饰纹样影响很深。
从形式上看,也是秦汉时期所未见过的。
它的流行当和西域“胡服”的影响有关。
3.7 隋唐
隋唐时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容纳诸多异域风采,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并趋于一体化,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
织造技术从经显花发展为纬显花。
其中以宝相花锦鞋和晕锦裙、针衣的晕色效果最为突出。
如变体宝相花鸟锦鞋的晕衬里是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八色丝线织成的彩锦。
在毛织品方面,有精细的花,粗犷的斜,稀疏的毛罗,通经回纬的缂毛,簇茸厚敦的栽绒毯。
图案纹样较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当时的艺术家们也喜欢表现外来题材还有外国的神和圣者,并吸收着他们那些与自己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手法。
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因其水平之高,与同时代的唐诗、书法绘画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
隋代多采用朵花,卷叶纹样,并将之巧妙地穿插,交替排列,组成不通图案。
在服饰装饰上,隋代服饰图案有惊人的成就,服饰纹样描绘在彩塑衣服上,有联珠纹服饰图案、狮凤纹服饰图案、团花织锦图案纹样,其色泽金光闪耀,可与真实的织锦媲美。
这些图案的纹样是隋代服饰图案的代表作。
其技艺高妙,纹样新颖、别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满了白色的联珠与黄色云头波形纹样,以忍冬卷叶和团花陪衬着狮和凤。
蹲狮和体态轻盈和舞凤,对称、连续、交错排列,形象清晰、秀美、生动,是隋代织锦图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服饰图案承前地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概括而言,隋唐时期织物纹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
2.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装饰造型。
3.富丽饱满和灵活多样的装饰风格。
总体而言,隋唐时期流行的图案纹样可以分为:联珠纹、缠枝纹、宝相花纹、团巢纹、几何纹等。
这些纹样主要表现于唐锦、金银器、陶瓷以及建筑装饰等。
1.联珠团窠纹(图4):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
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
图4: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唐代花鸟纹锦
2.宝相花纹(图5):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
图5:回纹勾边宝相花团
3.瑞锦纹: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4.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
流行于盛唐。
5.穿枝花: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
流行于唐、宋、明、清。
也称唐草纹。
6.鸟衔花草纹: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7.联珠纹: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联珠纹常常是与团窠纹相结合使用的。
而团窠纹就是现在所称的团花。
这是唐代丝织中的一种新产品。
这种以圆形为单位元素的装饰图案是从波斯图案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联珠团窠纹这类纹样多采用对称处理的方法,圆圈内的纹样形式,有中国自己的传统图案,也有受外来影响的图形,在圆圈中可以描绘装饰性的花朵,也可以填充珍禽瑞兽或人物纹样。
但以联珠纹做边饰,这是这种纹样的主要特征。
团窠联珠纹样成为唐丝绸纹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