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第三者看中国崛起 中国一直有一种受困心态——一位韩国学者的观点

“ 辽 宁”号上 “ 歼一 1 5 ”成功起飞 。其实美 国国防 艮 局之前
的评估是 , 2 0 1 8 年之 前中国不会试 验隐形战机的起飞 。从常
规战力来说 ,现在 中国还不是美国 的对 手。不过要是看东亚
域 外 观 祭
Ove r s ea s Obs e r va t i o n
◆对东亚 周边国家 ,中国千万不要把 这样的受困心态表态 出来 。对 过去 的反 思和反观未来不 一定使所 有的问题都能够解决 ,但是构筑 对未来的蓝 图进而设想亚洲远比袖手旁观稳定得多 ◆为 了稳 定友好 的持续性发展 ,需要中国和亚洲更加努 力和积极 对 话 ,加 以提 高战略性的沟通 ,应该 要以信赖和换位思考为基础 ,真 心构建开诚布公的诤友关系
强国化一般需要三 个条件 。第一是军事 力。如果仅按照拥有
的 资 源 和 环 境 来 进 行 排 序 的 话 ,第 一 肯 定 是 加 拿 大 ,第 二 是
澳大利亚 。但是很 多人并不认为加拿大或澳大 利亚是强国 , 因为它们没有很强 的军事力 。第二个条件 无疑 是经济实力 。 为 了保持 一定 的军 事力和 维 持 民生 ,经济实 力是 无法 没有 的 。第三个条件是对未来的 战略设想 ( s t r a t e g i c v i s i o n)。
( F T A) 联系 网。在军事上 ,美 国已经提 出 “ 空海 一体战” ( a i r s e a b a t t l e)之概念 ,中 国拿了 “ 反 介入和 区域阻 绝武 器” ( a n t i — a c c e s s a n d a r e a — d e n i a l : A2 AD) 概念来对应 。当
对大国外交的感悟

对大国外交的感悟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大国外交的感悟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想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大国外交是国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关乎国家的利益、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国际舞台上,大国外交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和启示。
大国外交需要坚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原则。
作为大国,应该摒弃零和思维,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国际事务。
只有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和互利合作,才能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大国外交不应该是一场力量的较量,而是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历史上的一些战争和冲突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国家间的互相理解和合作是实现和平稳定的关键。
大国外交需要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大国外交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利益的争夺,更应该是文明之间的对话。
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偏见,从而为国际和平与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国外交需要注重公平和正义。
作为大国,应该对国际事务有更多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处理国际争端时,应该坚持公正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根据国际法和公认的道义准则来进行判断和处理。
大国外交的目的不应该是追求个人或者国家的私利,而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
大国外交需要注重多边合作和国际机制的建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已经无法解决国际问题。
大国外交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机制中,通过多边合作来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
大国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推动国际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大国外交需要注重人民的福祉和民生问题。
作为大国,应该关注自身国家的发展,并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大国心态_中国崛起必须克服的思想障碍_薛冠儒

收稿日期:2014-05-10作者简介:薛冠儒(1987-),男,山东日照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从事政治发展、国际政治研究;徐佳(1970-),男,四川渠县人,在职研究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从事行政法学、经济法研究。
大国心态:中国崛起必须克服的思想障碍薛冠儒,徐佳(中共渠县县委党校,四川达州635200)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人类社会才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地区之间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葡、西、荷、英、法、德、日、苏、美等九个国家先后登上世界舞台,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世界大国史。
然而,纵观五百年来大国崛起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何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是物质实力和精神实力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发达的经济实力,也需要大国心态。
因此,中国要想真正崛起为世界大国,就必须克服思想上存在的障碍,具备一个世界大国该有的大国心态。
一、大国心态:大国崛起的思想基础(一)大国心态从世界大国的崛起历史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任何大国崛起都必须具备大国心态,这是大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所谓大国心态,就是指大国应该具备的那种不卑不亢,不自卑也不自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动辄抒情。
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的心态[1]。
简而言之,大国心态应该具有三个核心的要素: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负责的态度。
全球视野是大国心态的首要因素,是任何国家想要成为世界大国都必须具备的心态属性。
开放的心态是大国心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而负责的态度是大国心态的关键属性,也是一个国家获得其他国家认可,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途径。
(二)大国崛起必须具备大国心态当西班牙、葡萄牙的航船穿行在南美、非洲和东亚,当荷兰的商船遍布全球,当英国人自豪地称呼自己为“日不落帝国”,当法国的铁骑横扫欧洲,当美苏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每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都昭示:大国崛起必须具备大国心态。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后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没有人怀疑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感情,但我们还必须知道,我们用怎样的眼光来关注中国与世界,才能让它更健康、更积极地成长。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个重要国际现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中国在国际社会希望有所作为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倡建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派遣中东事务特使斡旋中东、积极对待伊拉克与朝鲜半岛问题、主动同北约接触……中国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外交姿态。
及至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事实上更是自觉地宣示了中国要建设自己大国地位的方向。
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世界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上升的中国?中国人自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后一问题更为重要,它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前者的答案。
以学习心态去除自大准确地说,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做好“中国强大了将如何对世界”的心理准备。
许多人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心态。
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来自中国独特的历史遭遇。
《剑桥中国史。
晚清卷》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长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中国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中国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嘉庆帝甚至认为,西欧各国是由于有了中国物品才强盛,若中国与之断绝往来,则西欧各国无法生存,而西欧商品对中国均为可有可无之物。
结果,清政府在危机中彻底崩溃。
西方列强对中国怀有野心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则是自大心态使中国丧失了与当时西欧强国发展贸易关系进而迅速促变自己的可能性。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中国面对列强的“自大”,并非仅为统治者所有,大量的国民也同样视西方国家为蛮夷之邦而嗤之以鼻,不放在眼里。
能承认“华夷之势大变”而将眼光放诸四海如魏源者,毕竟是少数。
自大心态并没有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而终结,它在中国此后步向现代社会的漫长过程中时时浮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1967年10月,中国某位驻外使节在国庆招待会上点名对驻在国的内政进行批评,引起驻在国官员的不满并退席。
祖国日益强大的感想

祖国日益强大的感想:
1.自豪感:作为中国人,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感到自豪。
这种自豪感可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
工作和学习,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自信心: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生
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3.责任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参
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4.学习机会:祖国的强大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5.安全感:祖国的强大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
我们不再需要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
量,可以更加安心地生活和工作。
强国之路使命担当

强国之路使命担当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人口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的大国,肩负起强国之路的使命担当。
强国之路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增长和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当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中国应当在国内加强经济建设,以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中国需要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应对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和挑战。
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应当加大投入,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
其次,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改革,使之更加符合全球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时,中国应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中国应当发挥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还应当推动南南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南方国家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发展机会。
最后,中国应当积极担当全球领导者的责任和角色。
强国之路不仅仅是发展自身,更重要的是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应当以文明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强国之路使命担当需要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秩序的稳定器、公平促进者和创新推动者。
中国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强自身实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作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世界的繁荣与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中国人的弱国心态

论中国⼈的弱国⼼态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弱国⼼态?最准确的记录应该从鸦⽚战争开始,鸦⽚战争的时候,中国有世界最辽阔的国⼟,最勤劳的⼈民,最富庶的⼟地,可是早已腐朽了的统治阶级⾯对外敌侵略,丧失了抵抗意志,割地赔款,忍辱退让,⼤⽚国⼟在退让中丢失,⽼百姓在统治阶级的退让中被屠杀,弱国⼼态⾸先表现满清统治者⼼⾥。
满清退位后,国民政府依然没有摆脱弱国⼼态,九⼀⼋事变、七七事变、⼋⼀三事变,南京⼤屠杀,⼗三年抗战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三千七百万⼈⼝,⼭河破碎,百姓倒悬,国⼟沦丧,百业凋敝,这⼀切都是由于国民政府的弱国⼼态造成的。
俗话说:兵熊熊⼀个,将熊熊⼀窝。
⼀九四九年⼗⽉⼀⽇,以中国⼈民从此站⽴起来为标志的新中国诞⽣,使中国⼈民的弱国⼼态得到彻底修正,从政府到基层群众,中国⼈民在⽑主席的领导下,彻底摆脱了在外国⼈⾯前低三下四的⼼理,代之⽽起的是充满着⾃豪感的中国⼈,我们经历过抗美援朝、珍宝岛战争、对印⾃卫战争、抗美援越四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的强国⼼态由此⽽得到巩固。
如果说强国⼼态的打造是靠⽼⼀辈⾎与⽕磨砺造就的话,那么弱国⼼态的造就却是在⼀⼣之间就可以完成,吴⽼在总结弱国⼼态时说:“弱国⼼态的表现很多,信⼿拈来,⼤约就有以下⼏条:对别⼈的评论⼗分在意;喜欢过分炫耀⾃⼰的成绩;对于存在的⽑病和缺点则不⼤愿意提及;瞧不起⼩国、弱国;在⼤国、强国⼈⼠⾯前,总有些底⽓不⾜、⾃惭形秽,总觉得矮⼈⼀头”,吴⽼只看到了弱国⼼态的表⾯现象,⽽没有对于弱国⼼态成因进⾏深⼊分析,我们会发现弱国⼼态之所以能够暴露出来,很多都源之于国内政策。
运⼗下马其实就是国⼈由强国⼼态向弱国⼼态的⼀个重要转折点: 运⼗是1970年⽴项的重⼤科技项⽬,由熊焰、马风⼭为设计组负责⼈,1973年,当有⼈提出买英国的VC-重O⼤型客机专利进⾏试制时,周总理在1974年2⽉批⽰:“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飞机品种已够多了”,从⽽保证了⾃⾏研制运⼗不受⼲扰。
中国变强大的感悟

中国变强大的感悟以中国变强大的感悟为题,我想谈谈对于中国崛起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中国的崛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和奋斗。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通过引进外资、培育本土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等手段,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的崛起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的。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
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各国加强经贸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国际合作,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的崛起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而是要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
中国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升级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动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的崛起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是中国人民长期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中国的崛起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机遇,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对中华民族复兴前景的认识

我对中华民族复兴前景的认识
中华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肩负的责任。
作
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华民族复兴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汇聚了无数优秀的青年一代。
他
们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勤劳、聪明且富有创造力。
这一代年轻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规模,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
大的支撑。
中国正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努力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倡
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积极推进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将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然而,中华民族复兴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
量发展,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
同时,国内外的不稳定因素和压力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应对。
总体而言,我相信在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复兴的前景是光明的。
我们将不断学习、创新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但我坚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态度

中国应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态度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化无常,世界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积极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于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不谋求霸权地位,也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合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还主动倡导并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为维护全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坚定维护国际秩序和公平正义。
中国始终主张国际关系应该基于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公正。
中国倡导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合作。
中国还积极参与解决一些地区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秉持公正、平等、包容的态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的态度和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相信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国际形势将会更加和平稳定,世界各国将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心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心态?话题:校车血案主谈嘉宾:唐太宗,慈禧,华盛顿,房玄龄,李白,隋炀帝导语校车血案频发,外交部却在此风口浪尖上捐赠马其顿共和国23辆校车,对此,前外交官员吴建民接受采访时说,这反映了国民的“弱国心态”,我们应有大国心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心态?其实,无论是弱国心态,还是大国心态,都不如拥有健康心态。
而健康的心态就是,平等待人待己,表现自信和自尊。
显然,我国在这点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我们为什么只有“弱国心态”?问:你们觉得,反对“先外后内”就是弱国心态吗?唐太宗:一个国家,在本国的学子都还没坐上安全校车的时候,却慷慨赠送欧洲国家马其顿23辆校车,取国内百姓之不足,补友邦邻好之有余,你让国民如何有所谓的“大国心态”?外交向来是内政的延伸,“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民心向背是国力强盛的关键,而如今连政府都先外后内,百姓又怎能挺起腰杆做大国公民?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对此解释为,老子《道德经》里讲得好,“将欲取之,固必与之”,你一毛不拔就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是短视的、自私的观念。
那样做人都不会有很多朋友,何况一个国家?若站得正、行得端,果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道义、正义而勇于承担世界事务,自然可以获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尊重与爱戴。
可如今的情形是,自己还在饿肚子,却要大把大把撒钱聚拢人气;本国的学生都没有安全校车可用,却要捐助校车给优于自己的国家。
老子说过金钱、利益决定一切吗?孔子说过把自己的家底抖落给旁人,一文不剩就是心态好、有眼界吗?慈禧:李世民所言差矣。
中国援助马其顿校车,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和网上一片哗然。
古语说得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愚民们不问国事,国事简单明了,一问国事,这国事就一团糟。
我们天朝上国数千年什么时候有过“弱国心态”?从大唐雄风到康乾盛世,从孔孟先哲到四大发明,哪一样不是泽被众生、惟我独尊。
当年,马戛尔尼出使清廷,乾隆皇帝要他三跪九拜以示臣服,据说马戛尔尼只行了单膝跪礼,于是朝野一片愤然,甚至有人嘲笑马戛尔尼说英语象野驴叫。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乱,如经济衰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单个国家,而且对全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的笃行担当,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心得。
首先,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与合作的原则。
面对国际间的冲突和争端,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解决问题,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寻求共同利益。
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为动力,主动承担起促进全球和平与安全的责任。
中国经常发起和参与国际会议和论坛,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和倡议。
中国强调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平衡的国际秩序。
其次,中国注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
中国不仅在国内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也将开放和国际合作作为推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并主动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机会,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智慧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此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各国合作制定和落实减排目标。
中国还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在世界变乱交织的时代表现出了笃行担当的精神。
中国始终秉持和平与合作的原则,努力为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注重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保护环境和人类未来做出努力。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近年来,世界面临诸多变乱并呈现复杂交织的局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担当和积极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担当精神与承责能力。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在世界变乱交织中的笃行担当心得。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外交理念。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和平对话来解决国际矛盾,并充分利用多边机制来促进国际替代表决策。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和谐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倡议和方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立。
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体现了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担当,不仅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也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带来了新的动力。
第三,中国坚持推动互利合作与开放发展。
面对世界变乱交织的局势,中国始终坚持与各国平等相待,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欢迎各国来华投资和合作。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援助行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帮助,推动共同发展。
这种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了担当和责任,赢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最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担当还体现在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上。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派遣维和部队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此外,中国出资设立了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鼓励各国为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在世界变乱交织中的笃行担当有多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互利合作与开放发展,并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与自身处境的

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与自身处境的当我们谈到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时,我们常常需要深思熟虑,因为这个话题涉及到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个人的价值观。
然而,我认为这种自豪感与自身处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则在中国这个国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源于我们可以见证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有竞争力的事实。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的国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些都是中国走向强盛的有力证明。
通过这些进步,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的崛起,也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其次,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还来源于个人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和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自豪的原因之一就是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我们是中国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无论是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还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发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这种感觉不仅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份和国家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处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挑战。
尽管国家不断强大,但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仍有许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一些人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国家的强盛背道而驰,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会给人带来挫折感和不公平感。
我们必须正视这种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增强每个人的自豪感。
因此,当我们谈到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与自身处境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察角度。
我们需要正视个人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问题。
只有通过努力改善自身处境,并为国家繁荣做出贡献,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保持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不忘记每个人的梦想和价值,以实现个人和国家共同的繁荣与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国家日益强盛的自豪感与自身处境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得指导意义。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

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世界变乱交织,中国笃行担当心得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全球变乱交织的时代,中国秉持着一种笃行担当的精神,为世界稳定和人类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探讨中国采取的一些举措,以及推动其所取得的成就背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笃行“和而不同”的理念。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差异和摩擦不可避免。
中国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利益的多样性时,始终坚持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
通过寻求和平、稳定和繁荣的解决方案,中国担当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为全球秩序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面对全球问题的挑战,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多边合作机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并承诺减少碳排放,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此外,中国还通过主动参与国际贸易,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中国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相结合。
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并致力于实现可持续能源和可持续城市发展。
这些努力使中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最后,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行动。
中国始终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积极参与国际救援和援助行动。
无论是在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中,还是在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减贫工作中,中国都坚持担当责任,在提供紧急援助和长期支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担当精神不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也为维护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世界变乱交织的时代中,以其笃行担当的精神展示了其作为大国的责任。
强国复兴有我政治观点

强国复兴有我政治观点作为一名AI,我没有政治观点,但我能够为您提供一篇有关强国复兴的全面理解和指导意义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思考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强国复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近代却遭受了各种屈辱和挫败。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这是中国复兴的第一步。
其次,要实现强国复兴,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中国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根据本国国情,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的道路,也是强国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三,要实现强国复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始终坚持开放的策略,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同时不断地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提高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合作,这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强国复兴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四,要实现强国复兴,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强国复兴的核心竞争力和智力支撑。
中国在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5G技术、量子通信、高铁等,但同时仍需加速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我们还必须明白,强国复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承担责任。
政府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公平,提高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制度的质量和效率,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尊严和幸福感。
同时,每个个人也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总之,强国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也是中国政府明确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承担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和态度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和态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潜力,其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采取的态度也逐渐从积极参与到主动引领,展现出了自身的影响力和贡献。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制造中心。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
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参与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外贸规模居全球前列。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中国的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为全球贸易带来了便利和机遇,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还在不断演变,逐渐转变为一个技术和创新中心。
中国在科技创新、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
中国的科技公司逐渐崛起,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推动了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采取的态度也从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主动引领。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和有效的国际经济秩序。
中国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引领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思路。
然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角色和态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经济实力增强引发了一些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
另一方面,中国的一些经济政策和措施也引发了一些国际社会的担忧和质疑。
中国需要更加开放透明,并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沟通和合作,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对祖国强大的态度

对祖国强大的态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一种对祖国强大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和责任。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国民爱国情感和爱国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从小就明白祖国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家庭教育,让孩子们从家庭中感受到爱国的氛围和家国情怀。
二、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
我们应该学习祖国的历史,了解祖国的文化,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祖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对祖国的贡献和责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有一种对祖国强大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和责任。
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祖国的保护和维护保护和维护祖国的利益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祖国的建设中,保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护祖国的环境和资源,为祖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仰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仰是我们对祖国强大的态度的核心。
我们应该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定对祖国的信仰,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总之,对祖国强大的态度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和责任。
我们应该从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对祖国的贡献和责任、对祖国的保护和维护、对祖国的热爱和信仰等方面入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作用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作用备受关注,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对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中心的外交方针,坚持以平等、互利、诚信、协调为原则进行国际交往,走和平共处道路。
同时,中国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会容忍任何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犯。
1. 维护区域和国际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
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中国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为和平、稳定和人道救援做出了贡献。
2. 推动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规则制定,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3.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积极倡导改革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稳定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秩序的改善和完善。
4. 推动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环保和气候变化行动,承诺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采取具体措施减少排放。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
总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和作用是多元化的,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对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的贡献。
中国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合作的国际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叶自成没有人怀疑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感情,但我们还必须知道,我们用怎样的眼光来关注中国与世界,才能让它更健康、更积极地成长。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个重要国际现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中国在国际社会希望有所作为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倡建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派遣中东事务特使斡旋中东、积极对待伊拉克与朝鲜半岛问题、主动同北约接触……中国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外交姿态。
及至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事实上更是自觉地宣示了中国要建设自己大国地位的方向。
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世界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上升的中国?中国人自己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后一问题更为重要,它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前者的答案。
以学习心态去除自大准确地说,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做好“中国强大了将如何对世界”的心理准备。
许多人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心态。
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来自中国独特的历史遭遇。
《剑桥中国史。
晚清卷》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长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中国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中国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
”嘉庆帝甚至认为,西欧各国是由于有了中国物品才强盛,若中国与之断绝往来,则西欧各国无法生存,而西欧商品对中国均为可有可无之物。
结果,清政府在危机中彻底崩溃。
西方列强对中国怀有野心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则是自大心态使中国丧失了与当时西欧强国发展贸易关系进而迅速促变自己的可能性。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中国面对列强的“自大”,并非仅为统治者所有,大量的国民也同样视西方国家为蛮夷之邦而嗤之以鼻,不放在眼里。
能承认“华夷之势大变”而将眼光放诸四海如魏源者,毕竟是少数。
自大心态并没有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而终结,它在中国此后步向现代社会的漫长过程中时时浮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1967年10月,中国某位驻外使节在国庆招待会上点名对驻在国的内政进行批评,引起驻在国官员的不满并退席。
毛泽东知道后,严厉批评该大使有大国沙文主义心态。
现在,中国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又有不少人不能清醒地认识中国,盲目乐观,进而夸大中国的成就而忽视中国存在的问题,甚至只去看发达国家的问题而看不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网络上还出现了要建立所谓中国的“势力范围”的“高论”。
虽然自晚清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几度沉浮,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一直都保存着“大国心态”,“地大物博”的自豪感如影相随,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也不忘憧憬民族复兴后的盛况。
这样的心态自然是一种不绝望、不放弃的民族精神,但也常常妨碍了中国正常地看待自己成长力量的来源。
所以,今天中国要构建自己健康的国家心态,首先就必须客观地评价自己。
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大国:在经济上,同美欧日等国有相当差距;在军事上同美俄的差距也不小;在综合国力上跟美国相比,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有研究机构量化后指出,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仅为美国的1/4。
中国为自己未来20年描绘的蓝图,固然令人振奋,但这还只是建立在国际环境不发生大变化、中国的对内对外战略不出现失误前提之下的最佳前景。
退一步来讲,中国过去20多年取得的建设成果,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国策,而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向外面的世界学习。
去除自大,正视差距,依然强调学习,这是中国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需要的第一种心态。
以自信心态乐观前瞻在西方列强的进攻下,清朝统治者继而丧失了信心,由自大变为自卑,对列强采取投降妥协的立场;许多民众也由此认定中国什么都不行,对中国的未来总报以怀疑甚至悲观的心态。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流行“全盘西化”的观点与理论,有极端者甚至提出要改汉字为拼音、奉基督教为国教,以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种属,好跟世界“接轨”。
在这种心态下,中国的国内问题被看得过于严重,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没有资格做一个世界大国,并且应当永远放弃这种民族的诉求。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急需建树起来的,还有坚固的自信心态。
一个国家能否成长为大国,有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要素。
从硬件上说,一定面积的国土与一定数量的人口,中国都是具备的。
因此,与世界上许多放弃大国追求的小国不同,中国存在成为大国的物理基础。
这个认识应当成为进一步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与起点。
从国际力量对比来看,虽然美国现在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种强大显然不可能永续,至多也只是相对的;俄罗斯、欧洲、印度以及东亚一些中小国家的力量正在增长。
而从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来说,应当现实地看到国际上确实有一股力量试图阻止中国的成长,但如果中国对自己有信心,实行正确的内政与外交战略,小心谨慎地处理国际问题,外力是无法从根本上阻止这一进程的。
中国内部的发展当然也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政治上的民主建设、反贪以及建立法治社会,在经济上则是解决国企和失业问题。
但这些困难本质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要主观上认识到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解决和克服的。
台湾问题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因素。
现在台独势力比较嚣张,但自1996年大陆强硬地表态将对台独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后,台湾民众充分意识到台独就意味着战争。
仅此一点,台独力量就不可能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最后,对中国处理复杂的国际局势的能力也应持有信心。
经过近半个世纪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外交政策等方面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朝鲜核危机等问题上的外交举动,已经显示了中国的大国作用和气质。
与自信心态相关联的,是乐观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人一讲中国的国际环境,总喜欢强调所谓的“两难困境”,如中国加入世界体系会被西方束缚手脚,会钻入西方陷阱,迟早会被西方化掉;中国不加入世界体系,又会陷于孤立,可能会重新回到封闭之路上去。
而用乐观心态来看中国的外交问题,就会承认中国面临许多困难,但决不是没有出路和前景。
比如,中美关系的确存在种种矛盾、冲突,但中美之间没有对抗的必然性。
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既取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也取决于中国如何处理中美关系。
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和变化性,就没有必要因某人、某报、某议员发表了某种反华的观点而认定它已经是美国既定的对华政策;考虑到美国对华政策一贯的摇摆性和矛盾性,也没有必要因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华的政策就认定美国将长期实行这种政策。
退一步讲,即使以同样的力量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对待,可能也会有大不同的结果。
以正常心态走出历史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
这种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一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另一则表现为过分自尊,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要的强烈反应。
长时期以来,中国对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多边合作相当敏感,总有一种谨防再次受西方列强包围与控制的心态。
特别是在与西方大国的交往中,一有问题,就会联想到八国联军,联想到晚清时列强对中国的凌辱。
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产品倾销的指控,不少人想到的,首先是西方国家又在歧视中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其实,许多这样的贸易纠纷是正常现象,多数是能通过现有的贸易机制得到妥善解决的。
这种过分自尊的心态在民间也有相当反映。
许多人在观察中国的外交问题时,一有风吹草动就怀疑外国是否要重新侵略中国。
所以,大国外交的心态必须是正常心,要以现实、发展的心态面对世界。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如何吸取历史教训与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
中国要成长为大国,记住历史教训是必要的,但也要学会自我疗伤,走出阴影,恢复正常心态。
否则,就容易走进中国越发展、西方各国越防范的怪圈。
作为对苦难历史的另一种记忆,中国社会还存在着报复心态———既然中国贫穷落后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所以中国应当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都加以拒绝,这演变成以义和团运动为典型的排外心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互联网上体现出来的复仇心态。
这种心态将那些曾经侵略过中国的国家视为中国永远的敌人,要求寻找一切机会给予惩罚,使之“永世不得翻身”。
每当中国与这些国家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些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抵制外货”、“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或者“打到某某地方去”的话语。
殊不知这样的“爱国”言行,正好为西方许多反华人士提供了“遏制中国”的口实,同时也让周边国家更倾向于接受“中国威胁论”。
以责任心态贡献世界中国将来强大了,不应该带着历史的仇恨往后看,而应带着对世界的责任感向前看。
责任心和主动心是中国目前需要的对待世界的正常、积极心态。
“中国强大了也不称霸。
”这句话不只是外交上的口号。
事实上,中国成为大国,也只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责任心与主动心,也不是像前苏联那样,要带着“弥赛亚”(上帝的选民)的情结去“挽救”全世界,而是要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主动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与集体安全、促进经贸文化交流的相当责任,作为世界文明的守护者和推进者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但“韬光养晦”的策略是在特定国际形势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沉着冷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大变动下的对外事务起了指导作用。
今天,中国在国际国内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但邓小平当年提出“韬光养晦”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时,西方社会准备继对前苏联和平演变之后,把和平演变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来,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而今天,就总体而言,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包括西方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对在同一个国际社会中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交往有了广泛的共识,中国也应当充满自信地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更何况“韬光养晦”后面还有“有所作为”四字。
应该说,中国的外交决策者对“有所作为”有了越来越积极的理解。
在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朝鲜核问题、南亚核危机中,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稳定人民币汇率提供外援,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所作为,还包括中国参与、修正乃至自己提出、主导创立国际规则。
近年来,中国改变了过去在军控问题上过于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立场,有选择有条件地参加主要由西方主导的防扩散和军控外交,以防止其蜕变成强权政治的工具,这是在参与国际规则中求转变的较好做法。
中国在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还首次倡议了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
总之,中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中国的国家心态。
大国主义不可有,自信的、不亢不卑的、开放的、坦荡的、主动的、乐观的、负责任的大国心态不可无。
如何构建这种积极的大国心态,不仅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也将是中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