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导读——《野兽出没的地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本导读——《野兽出没的地方》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荣获1964年美国凯迪克金奖
☆ 1970年国际安徒生奖插图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
☆ 1963年《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画书
☆ 1964年美国《号角书》杂志年度好书
☆ 1964年刘易斯·卡洛尔书架奖
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

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具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

一个幻想故事,让我们认清,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的影子。

推荐记录:
美国图书馆学会1940–1970年好书推荐,1981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奖图画书奖,1995年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对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75种“世纪之书”之一,2001年被美国《出版者周刊》评为“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精装本)第63名,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入选美国“彩虹阅读好书榜”。

书摘与插图
…………
奥巴马与孩子分享自己心爱的绘本故事《野兽出没的地方》内容简介:
《野兽出没的地方》于1963年出版时曾引起不少争议、讨论。

《纽约时报》的布莱恩·欧德赫蒂这样评价《野兽出没的地方》:“看似是一个幻想故事,其实它源自桑达克儿时的自我,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自己童年的影子。


《野兽出没的地方》是莫里斯·桑达克经典系列三部曲之首,其他两部为《厨房之夜狂想曲》(1970年出版)和《在那遥远的地方》(1981年出版)。

《纽约时报》评价说《厨房之夜狂想曲》是一部非常有魅力的幻想故事,当属经典。

而《在那遥远的地方》被《新闻周刊》评价为“推动图画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世界知名的图画书作家,桑达克在图画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于1970年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插图画家奖。

作品解读:
1963年,《野兽出没的地方》刚一出版时曾经遭受过人们的猛烈抨击。

大人们不安,是因为他们怕书里那些青面獠牙的野兽吓倒孩子,会让孩子们做噩梦。

他们怕叛逆的小主人公和野兽成为孩子们潜在的暴力的示范。

2002年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得主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就说:在英国,读者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本书,因为他们认为这本书会吓坏了孩子。

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这本图画书不但没有吓坏孩子,反而畅销不衰,而且大人们慢慢地也喜欢起它来了。

艾登·钱伯斯说:“因为这本书,图画书成年了。

”彼得·亨特(Peter Hunt)在《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2001)里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成功的图画书之一。

朱迪思·希尔曼(Judith Hillman)在《发现儿童文学》(Discovering Children's Literature,2002)里说,它开拓了现代童年的意义。

至于莫里斯·桑达克本人,更是声誉鹊起,塞尔马·莱恩斯(Selma Lanes)在
《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The Art of Maurice Sendak,1998)里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再没有比莫里斯·桑达克更有名的童书插图者了。

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里也说,莫里斯·桑达克是图画书创始一百多年来最伟大的创作者。

今天,可以这样说,《野兽出没的地方》已经成了被人们分析、解读得最多的一本图画书、莫里斯·桑达克已经成了被人们研究最多的创作者。

不然,彼得·亨特就不会说出“这本书是过分赞扬的受害者”的话来了。

现在,这本书被形容为“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具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

莫里斯·桑达克在这本书里,用野兽——Wild Things这个词,如果直译应该是“野东西”——作为意象,赤裸裸地表达了麦克斯内心世界的强烈情绪,是愤怒的升华。

麦克斯因为遭到妈妈的惩罚,便开始用自己狂野的幻想来进行反抗、来发泄。

在野兽出没的地方,他不再是一个弱者了,他成了一个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成了一个征服者、支配者。

他命令野兽对月狂舞,还以牙还牙,不许野兽们吃晚饭就去睡觉。

正是通过这种幻想中的权力,使得麦克斯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安抚。

莫里斯·桑达克把这本书看成是孩子们玩的一个游戏,相信这样的游戏可以平衡孩子们的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这部作品:“用来挑战属于童年的一个可怕的现实:当孩子恐惧、愤怒、痛恨和受挫折时感受到的无助——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们认为那是难以控制的危险的力量。

为了征服它们,孩子们就求助于幻想:在想像的世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得到解决,直到他们满意为止。

通过幻想,麦克斯消解了对妈妈的愤怒,然后困倦、饥饿和心平气和地返回到真实的世界里……正是通过幻想,孩子们完成了宣泄。

这是他们驯服‘野兽’的最好方法。


其实,莫里斯·桑达克一直都在探索童年时代的心理恐惧和渴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三部曲”(《野兽出没的地方》《厨房之夜狂想曲》和《在那遥远
的地方》)都是“同一主题的变化:孩子如何掌握各种感觉——气愤、无聊、恐惧、挫败、嫉妒——并设法接受人生的事实”。

这种探索在《野兽出没的地方》里达到了一个巅峰。

《野兽出没的地方》被人们讨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它画面大小的变化了。

第1个画面,只有一张明信片大小,四周是一圈宽阔的留白,这暗示麦克斯受到了压抑。

为什么说麦克斯受到了压抑呢?你看,左面的一行文字是“The night Max wore his wolf suit and made mischief of one kind(那天晚上,麦克斯穿上他的狼服,开始了恶作剧)”,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从The night……开始的,加上了The这个定冠词,就不是泛指的“有一天”,而是特指的“那一天”——那一天的白天,在麦克斯身上一定发生了许多让他愤怒的麻烦事,不然他就不会穿上狼服,往墙上钉钉子了。

本来就压抑,再被妈妈一骂,麦克斯的情绪坏到了极点,到了第4个画面,麦克斯开始用幻想发泄自己的愤怒,让卧室里长出了一片森林。

这时,画面要比前面大出了许多。

后面随着他想像力的膨胀,画面急剧地扩张——第6个画面,就是麦克斯背对着我们的那个画面,画面占据了一整页。

第7个画面,麦克斯坐船出海,画面超出了一页。

第9个画面,当他抵达了那个群魔乱舞的幻想之国时,画面已经占据了整整两个页面。

这还不够,这还不是高潮,真正的高潮是第12、13、14那三个跨页画面,没有文字,幻想彻底地凌驾于现实之上,麦克斯成为了众兽之王。

等狂野骚动结束之后,故事又倒了回去,于是画面开始慢慢缩小。

不过,回程要快得多,画面也比来程要减少了好几张。

当麦克斯回到自己的卧室时,森林已经消失了,晚饭正摆在桌子上等着他。

翻过这一页,是一页没有画面的空白页,上面只写着一行字:“and it was still hot(而饭还是热的).”这是故事的最后一页,这一页空白页引起了不少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它与前面画面四周的留白代表的都是现实世界。

书里的妈妈,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对象。

妈妈只是在开头的文字里有一句对白:“his mother called him ‘Wild Thing’(他妈妈骂他“野兽)”,但她始终没有露面,作为读者的孩子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去感受她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一种解释是:莫里斯·桑达克是为了让孩子们从故事里的妈妈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

还有就是月亮。

第3个画面,就是麦克斯遭到妈妈惩罚,被关进卧室的那一个画面,窗外的月亮是一牙残月,而当他和野兽们冲着月亮膜拜吼叫的时候,月亮已经变成了满月。

如果说这个月圆之夜是麦克斯的幻想,那么又如何解释倒数第3页的那一轮满月呢——这时,麦克斯已经从回到了自己的卧室,也就是现实世界。

人们不禁要问了,如果这趟野兽国之旅从头至尾都是麦克斯幻想出来的,那怎么会发生这种时间的变化呢?这不过是在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

《野兽出没的地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故意把这群张牙舞爪的怪兽画得圆滚滚、胖嘟嘟的,不但不吓人,反而还逗人喜爱。

难怪有一个小读者会写信给莫里斯·桑达克,问他:“到底要花多少钱才能到达野兽国?如果票价不是太贵的话,我和妹妹都想去那里度假。


莫里斯·桑达克童年时体弱多病,几乎都是一个人度过的,还曾经面临过死亡的威胁,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是一段悲惨的日子”。

正是这种童年的经验,日后还是成了他创作的灵感之泉。

“童年对我来说有一种无穷无尽的魅力和吸引力。

”他说,“如果我有不寻常的天赋,并不是我画或写得比别人好——我从不如此自欺。

其实是我会记得别人不记得的事物:声音、感觉和意象——童年某些特定时刻的情感特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