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3-8507(2010)13-2542-02中图分类号:R155.5文献标识码:B【卫生监督】珠海地区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陆广智,李罗少,莫韵韶,林雨松,陈丹丹,陈琦,张秋平
摘要:[目的]了解珠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生态分布和污染状况。

[方法]按照GB/T 4789.20-2003及GB/T4789.7-2008进行采样和检验。

[结果]318份样品检出VP103株,平均检出率32.4%;不同样品检出率是:海鱼类17.7%,甲壳类41.2%,贝壳类56.7%,软体类8.5%,贝壳类和甲壳类检出率显著高于海鱼类和软体类(P﹤0.01);不同场所检出率是:市场33.7%,餐厅30.7%,两类场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珠海地区海产品VP污染较为严重,存在饮食安全隐患,应进一步加强对海产品加工制售环节VP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工作。

关键词:弧菌;副溶血性;海产品;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1]。

有资料显示,沿海省份零售市场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为严重,近40%的试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提示有必要对海产品中的VP进行危险性评估[2]。

珠海作为一座沿海城市,海产品丰富,消费量大,且近年有关VP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也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解我市海产品中VP的生态分布和污染水平,以便提供预防该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依据,我们于2008年4月~2009年3月期间,对珠海市区及周边各区镇的水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以及各类餐厅采集的生海产品进行VP污染的主动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分别在不同季节选择珠海市区及周边各区镇具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超市、餐厅以及海鲜加工点作为监测点,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海产品进行采样。

1.2样品种类
采集的海产品包括海鱼类、甲壳类、贝壳类、软体类共4类样品,共采样318份,每份约300g。

1.3培养基及试剂
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和API20E生化鉴定试剂盒分别由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所有培养基和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检验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GB/T4789.20-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水产食品检验》及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采样和检验。

2结果
2.1各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
在318份样品中,共检出VP103株,平均检出率为
作者简介:陆广智(1962-),男,本科,研究方向:食品卫生与环境卫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珠海,51900232.4%。

在4类样品中,VP检出率较高的是贝壳类(56.7%)和甲壳类(41.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贝壳/甲壳= 3.72,P﹥0.05);海鱼类(17.7%)和软体类(8.5%)的VP检出率相对较低,两者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海鱼/软体= 2.20,P﹥0.05)。

但贝壳类和甲壳类的检出率与海鱼类和软体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贝壳甲壳/海鱼软体=44.47,P﹤0.01),贝壳类和甲壳类海产品的VP污染程度要高于海鱼类和软体类海产品。

见表1。

2.2不同场所样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
从农贸市场和各类餐厅采集样品数分别是181份和137份。

经检测,从市场采集的样品VP检出率为33.7%,来自餐厅的样品VP检出率为30.7%。

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

见表2。

3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4类海产品VP检出率有较大差别,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贝壳类和甲壳类,其次是海鱼类和软体类,前
(下转第2548页

(上接第2542页)
两类和后两类V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贝壳甲壳/海鱼软体= 44.47,P﹤0.01)。

这种差异与贝壳类和甲壳类海产品大多生活在近海的潮间带有关,因为潮间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易受到肠道致病菌、大肠菌群等污染。

加之贝类是滤过性摄食,并且多生活在海底泥沙中,使得他们体内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浓缩”而带菌率相对较高[3]。

所以,教育消费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不生吃或半生吃、不吃未熟透的贝壳类和甲壳类海产品等,是防止病从口入的一项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餐饮业的卫生监督力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卫生素质,并督促相关饮食单位完善卫生设施,着重从“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个环节开展预防工作,才能减少食物中毒发生的机会,大大降低VP食物中毒的发病率。

来源于市场和餐厅的海产品V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

尽管本次调查尚不能推断出海产品在运输、保鲜、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中会增加VP污染的机会,但两类场所海产品VP检出率表明了污染的严重性。

又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微生物食源性疾病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变形杆菌为代表。

动物性食品中以肉及肉制品引起的疾病件数最多,其次为水产品[4]。

近年来,沿海地区吃“鱼生”的习惯日渐盛行,而生吃海产品的种类也愈来愈多。

因此,为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我们下一步任务是开展对海产品加工环节VP主动监测,了解海产品制售过程中的污染情况,以便为操作环节的消毒和污染控制提供指导。

在我们提倡消费者不生吃海产品的同时,还要督促餐饮业加强对自身经销的监管,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苏桂栋,苏建新.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和溶血相关毒素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3,24(12):1378-1380.
[2]刘秀梅,程苏云,陈艳,等.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17(2):97-99.
[3]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9-311.
[4]刘秀梅,陈艳,王晓英,等.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分析—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J].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收稿日期:2009-12-20)
3讨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在鼓室,可累及中耳其他相关部位。

其临床表现为耳痛、流脓、听力减退及耳鸣。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感染主要通过3种途径:咽鼓管途径最常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此时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黏膜发生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此时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1]。

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肺炎等,致病微生物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并发本病;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亦可为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

此型病变常深达骨质,酿成严重的坏死胜病变。

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以及鼻咽部填塞等,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

婴幼儿的咽鼓管解剖生理特点较成人的短、平、宽,若其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从咽鼓管流入中耳。

外耳道鼓膜途径,不洁挖耳或因鼓膜外伤,不正规的鼓膜穿刺或鼓室置管时的污染,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咽鼓管是中耳与鼻咽的通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防止鼻咽部分泌物进入中耳,又能引流中耳分泌物至鼻咽,同时还维持中耳与体外大气压保持平衡。

咽鼓管管腔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且鼻咽部开口处周围有咽鼓管、淋巴滤泡。

多数患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因为那时,整个上呼吸道包括鼻、鼻咽、咽鼓管和中耳的黏膜都可充血。

这样咽鼓管可因管道黏膜充血和管口淋巴滤泡炎变而发生功能障碍和阻塞,鼓室内氧气吸收中耳变成负压。

鼓室内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渗出;鼓室豁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多。

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并逐渐变为脓性。

鼓室内压力随鼓室积脓增多而增加,鼓膜受压而贫血,且因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坏死溃破,鼓膜穿孔,耳流脓。

若治疗得当,局部引流通畅,炎症可逐渐消退,黏膜恢复正常,部分穿孔可自行修复。

病变深达骨质之急性坏死型中耳炎可迁延为慢性[2]。

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广谱抗菌素,对葡萄球菌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有高效,且对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沙雷氏菌属、变型杆菌属等以及厌氧菌也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且副作用少,无耳鸣及听力损害[3],仅有部分患者因酒精局部刺激引起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本文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金贞奎,金哲燮.三黄硼冰液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70例疗效观察[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7):238.
[2]庞健.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5):630-631.
[3]汪辉,郭立平,王惠敏.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小儿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医学文选,2004,23(3):322.
(收稿日期:2010-03-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