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价值论”
XXX XXXXXXX
XXX学院
摘要:效用主义特别是边际效用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去探索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规律,因此必然无法从纷繁复杂价值规律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客观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客观唯物主义的角度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概念来作为价值尺度,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更加具有一般性。

而均衡价格理论则完全放弃了对价值本质的解释,转而直接解释价格规律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主义,效用价值,主观唯心主义,均衡价格
劳动价值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

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是产品成为商品以交换为前提。

交换就有个比率的问题,价值以这个比率,也就是以交换价值为其具体的表达形式,因此价值的实质往往被模糊了。

人们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认识价值和劳动的关系的。

2
在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对什么是“财富”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主要是自产自消,产品的具体的、直接的使用价值是财富的直接表现,人们既不追究“一般财富”的概念。

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随着人们对原始资本积累需求的日趋增长,有了“抽象的”以货币为目的的商人,产生了把金银货币当做财富的象征的货币主义。

在这之后,又产生了分别把商业劳动、农业劳动、工业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重工主义,他们虽然意识到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所起的作用,但都不能从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因而想不到探究如何增长一国财富这样的问题。

只有到了斯密,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这个概念,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经济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研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生产中消耗的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说商品的价值由所购得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即他的劳动价值论具有二重性,他也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但由于他阶级立场的限制,最终未能从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中找到突破口。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以边沁的功利
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

他认为全部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

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

但他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

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

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

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

否定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效用价值:
19世纪30年代后,在对抗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

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

他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感受,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

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

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

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

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边际效用论把商品价值这个客观的社会历史范畴歪曲成主观的个人心理范畴,完
全割断了商品价值同劳动之间的联系,抹煞了价值本身所固有的物质内容。

边际效用论者把生产资料价值归结为消费品的边际效用,违背了商品价值的形成和转移的真实过程,在实践上也行不通。

边际效用论者的市场价格论是主观价值论和庸俗的供求价值论的综合,它用对商品交换关系的表面现象和数量关系的描述,代替了对价格范畴及其客观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企图制造一种假象,似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能使每个人追求并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均衡制度。

1
马歇尔综合了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局部均衡,认为商品价格是供求均衡的结果。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也即价格的决定问题,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直试图在理论上搞清楚却没能搞清楚的东西。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双重标准和混乱的;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虽然是彻底的,却因为没能说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关系而彻底破产;在马克思之后,效用价值理论不再从生产的供给方面探讨价值的决定,而是改为从商品的需求,也即商品对消费者效用满足程度的角度探讨价值的决定;但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号称是一场“革命”之后,在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也被完全不研究价值的均衡价格理论所取代。

2
总结:
效用主义特别是边际效用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去探索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规律,因此必然无法从纷繁复杂价值规律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客观价值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从客观唯物主义的角度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概念来作为价值尺度,从而使劳动价值论对生产关系的解释更加具有一般性。

而均衡价格理论则完全放弃了对价值本质的解释,转而直接解释价格规律来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然而价值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无法完美的作出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已经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中被证明存在致命的缺陷,即它不是能够实现经济平等的理论,而是维护经济不平等的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重要缺陷,在于没有一贯地坚持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标准,劳动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没有彻底澄清,实际上使用了价值和劳动的双重标准,以价值的差异来逆推劳动存在“价值密度”,即不平等性,与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一般性质违背,在实践中陷入重重矛盾,以至于实践中失败,陷入破产。

同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也不适合解释没有货币的计划经济。

2
客观的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改变而永恒的存在,只是人们只能一点点的去认识。

所以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背景下对于经济规律及社会生产关系的探索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效用价值论,百度百科,2013-06-10(引用日期2013-06-23)/view/1078299.htm
2劳动价值论,百度百科,2012-09-15(引用日期2013-06-23)/view/118293.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