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5苏轼词两首--课件(共40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上片借自然界的风雨来象征政治斗争的风雨,
表达了词人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中集中了三组形
象表现词人的旷达风貌,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
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词人最得意的旷达行为,也是
他内心世界的外化。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路
乱石穿空
咏赤壁 惊涛拍岸
写景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周瑜
感人生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笑我
抒怀
早生华发
-12-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壁市。苏轼这里所说“赤壁”,实为今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22-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乱 石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穿空 ,惊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
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的
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
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14-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莫听风雨之声
冒雨徐行 何妨吟啸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谁怕
风
春风吹酒醒
波
雨过天晴 斜照却相迎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
-13-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二、说说文章主旨
-7-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
沙湖道中遇雨(名词,道路)
(1)道
王道之始也(名词,方法,途径)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故国神游(形容词,旧的)
已而遂晴,故作此(连词,因此)
(2)故
(5)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
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
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
5
初读•整体感知
以故荆轲逐秦王(名词,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8-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蓑烟雨任平生(动词,任凭)
恐不任我意(动词,听任)
(3)任
简能而任之(动词,使用)
王甚任之(动词,相信)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转折)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副词,回头)
人物。故
垒 西边,人道是,
三
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
国 周郎
赤壁。 大江:长江。淘:冲洗。千古:
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久远的年代。故垒:古时军
队营垒的遗迹。三国:东汉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 24 岁,军中称他为
“周郎”。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在现在湖北赤
种倔强抗争的态度?
参考答案:“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
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作者在潇洒镇定中的
倔强、抗争之心。
-19-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地方?
晴”进一步深化主题,写出词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
晴雨宠辱偕忘、超乎物外。
-21-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
东
去,
浪淘尽,
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
千古风流
-18-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轻”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透露了作者
被贬后豁达豪迈、无拘无束的性格。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情怀,还是一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形象的?在众多的人物中,为什么单
单追慕周瑜?
写周瑜的角度
①
②
③
追慕周瑜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小乔”句写婚姻,年少英俊,奋发有为。②“羽扇”句
写服饰,风度闲雅,从容不迫。③“谈笑”句写神态,胸有成竹,指挥若
内容,找找正文中的对应处。
序
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词的正文
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 ④山头斜照却相迎
2.这首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莫听”表明不以外物萦怀之意;“何妨”表明意态安闲。
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4)却
却坐促弦弦转急(动词,退回)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退回)
-9-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何妨吟啸且徐行(连词,表并列)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连词,表递进)
(5)且
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豪放”评词写诗。
-6-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故垒
.
酹
.
lěi
樯
.橹
吟啸
.
qiáng
一蓑
.烟雨
浪淘尽
.
尽
尽
.管
suō
料峭
.
纶
.巾
纶
涤纶
.
qiào
lèi
jìn
jǐn
xiào
guān
lún
二、分清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2)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下
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业,完美地表现了周瑜从容娴雅、沉着
应战、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满怀崇敬。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0-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
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
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
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胸怀豁达,在祖国雄伟
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
5
苏轼词两首
-1-
5
苏轼词两首
【国学撷粹】 水至清则无
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
礼记》)
[译文]水太清,鱼没有躲藏
的地方,也就没有了鱼;人
太精明,不能容纳别人,那
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
首页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义明理】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
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
《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泰然处之”的
心境。
-5-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革新派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
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
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
儿一样。
-2-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
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3-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
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
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
点?
参考答案:①“乱石”两句一仰视一俯视,写山的奇峭高峻,写江的
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②“乱、穿、卷”写形,“惊、
拍”写声,“雪”写色,有静有动,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③将眼前景
与心中情交融在一起。
-15-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提示:可从所写的景物、人物和抒发的情感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这首词一开篇就显示
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
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囊括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英雄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伟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不变的只有江月。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
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
-17-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三读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二】 体会《定风波》的语言与手法
1.《定风波》一词的序和正文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根据序的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一】 赏析《念奴娇》的情感与意蕴
1.《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引出对
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
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
达自己的伤感。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和作者寄寓其中的
情感?
参考答案: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
词人代表。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集有《东
-10-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四、积累名句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
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
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请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词人的“旷达”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苏词的“旷达”可以结合“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分析。
口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其代表作。
-4-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
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
定。原因:周瑜年少有为,人生得意,而作者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
表达了词人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中集中了三组形
象表现词人的旷达风貌,一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轻
胜马”,三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词人最得意的旷达行为,也是
他内心世界的外化。下片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一、理理文章思路
乱石穿空
咏赤壁 惊涛拍岸
写景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周瑜
感人生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多情笑我
抒怀
早生华发
-12-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壁市。苏轼这里所说“赤壁”,实为今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22-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乱 石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穿空 ,惊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
来抒发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
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的
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
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14-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莫听风雨之声
冒雨徐行 何妨吟啸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谁怕
风
春风吹酒醒
波
雨过天晴 斜照却相迎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
-13-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二、说说文章主旨
-7-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三、理解多义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
沙湖道中遇雨(名词,道路)
(1)道
王道之始也(名词,方法,途径)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故国神游(形容词,旧的)
已而遂晴,故作此(连词,因此)
(2)故
(5)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 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
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6)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
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1-
5
初读•整体感知
以故荆轲逐秦王(名词,原因)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老交情)
-8-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蓑烟雨任平生(动词,任凭)
恐不任我意(动词,听任)
(3)任
简能而任之(动词,使用)
王甚任之(动词,相信)
山头斜照却相迎(连词,表转折)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副词,回头)
人物。故
垒 西边,人道是,
三
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旧时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
国 周郎
赤壁。 大江:长江。淘:冲洗。千古:
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 久远的年代。故垒:古时军
队营垒的遗迹。三国:东汉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 24 岁,军中称他为
“周郎”。赤壁: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在现在湖北赤
种倔强抗争的态度?
参考答案:“雨”既指自然界的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句
写作者任由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表现了作者在潇洒镇定中的
倔强、抗争之心。
-19-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豪壮情调体现在哪些地方?
晴”进一步深化主题,写出词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面对人生的
晴雨宠辱偕忘、超乎物外。
-21-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
东
去,
浪淘尽,
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
千古风流
-18-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轻”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透露了作者
被贬后豁达豪迈、无拘无束的性格。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表达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情怀,还是一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周瑜形象的?在众多的人物中,为什么单
单追慕周瑜?
写周瑜的角度
①
②
③
追慕周瑜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小乔”句写婚姻,年少英俊,奋发有为。②“羽扇”句
写服饰,风度闲雅,从容不迫。③“谈笑”句写神态,胸有成竹,指挥若
内容,找找正文中的对应处。
序
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词的正文
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 ③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 ④山头斜照却相迎
2.这首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莫听”表明不以外物萦怀之意;“何妨”表明意态安闲。
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4)却
却坐促弦弦转急(动词,退回)
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使……退回)
-9-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何妨吟啸且徐行(连词,表并列)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连词,表递进)
(5)且
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豪放”评词写诗。
-6-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读准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故垒
.
酹
.
lěi
樯
.橹
吟啸
.
qiáng
一蓑
.烟雨
浪淘尽
.
尽
尽
.管
suō
料峭
.
纶
.巾
纶
涤纶
.
qiào
lèi
jìn
jǐn
xiào
guān
lún
二、分清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2)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下
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业,完美地表现了周瑜从容娴雅、沉着
应战、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满怀崇敬。词人感慨古今,雄浑苍凉,
大气磅礴,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0-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
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出
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
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胸怀豁达,在祖国雄伟
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
5
苏轼词两首
-1-
5
苏轼词两首
【国学撷粹】 水至清则无
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
礼记》)
[译文]水太清,鱼没有躲藏
的地方,也就没有了鱼;人
太精明,不能容纳别人,那
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
首页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义明理】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
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
《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泰然处之”的
心境。
-5-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三、相关常识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革新派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
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
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
儿一样。
-2-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
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3-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二、作品背景
苏轼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他不同
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
待了三年,任满后,被先后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
点?
参考答案:①“乱石”两句一仰视一俯视,写山的奇峭高峻,写江的
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②“乱、穿、卷”写形,“惊、
拍”写声,“雪”写色,有静有动,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③将眼前景
与心中情交融在一起。
-15-
5
首页
苏轼词两首
提示:可从所写的景物、人物和抒发的情感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1)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这首词一开篇就显示
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
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囊括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英雄人物。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伟业都会被时间淘洗消失,不变的只有江月。表现了苏轼从惆怅失
意中解脱出来,情怀开始变得旷达洒脱。
-17-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课前篇
自主预习
首页
三读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二】 体会《定风波》的语言与手法
1.《定风波》一词的序和正文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请根据序的
5
苏轼词两首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首页
三读•重难探究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任务一】 赏析《念奴娇》的情感与意蕴
1.《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引出对
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
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
达自己的伤感。
5.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含义和作者寄寓其中的
情感?
参考答案:人生就像一场梦这样短暂,得失算得了什么,任何英雄
词人代表。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
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集有《东
-10-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四、积累名句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两句,描
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四译•文白对译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评价最多的就是“旷”:“东坡之
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请以《定风波》为例,说说词人的“旷达”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苏词的“旷达”可以结合“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分析。
口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其代表作。
-4-
5
苏轼词两首
资源助读
首页
课前篇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课堂篇
探究学习
课外篇
素养提升
知识整合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
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
定。原因:周瑜年少有为,人生得意,而作者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