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故事由来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故事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个传统节⽇,在我们国家也有了许久的历史,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四⼤传统节⽇之⼀,端午在我们国家也是⼀个深受⼤众喜爱与重视的节⽇,那么端午节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呢?下⾯是⼩编给⼤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由来是什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故事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的第⼀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的诗⼈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官⾄左徒、三闾⼤夫等。

屈原为⼈正直,忧国忧民,⼀⼼致⼒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的谗⾔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初五投汨罗江⽽死。

⼈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赛龙⾈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胥的。

伍⼦胥名员,楚国⼈,⽗兄均被⽆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攻⼊楚国⾸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胥掘其墓,鞭其⼫三百,以报⽗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攻打越国,⼀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起来,听不进逆⽿忠⾔。

伍⼦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但不听,反⽽轻信陷害伍⼦胥的谗⾔,逼迫伍⼦胥⾃尽。

伍⼦胥临死前对邻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刎。

夫差得知此⾔⼤怒,令⼈将伍⼦胥的⼫体装在⽪⾰⾥,于五⽉五⽇投⼊⼤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胥的⽇⼦。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亲溺⽔亡于江中,打捞数⽇也找不到⼫体,当时孝⼥曹娥年仅⼗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就在五⽉初五这⼀天也投江了,五⽇后抱着⽗亲的⼫体,浮出⽔⾯。

曹娥的孝⾏感天动地,在民间⼴为流传,当时的⽂⼈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的孝⾏。

孝⼥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之江更名为曹娥江,⽽⼈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的五⽉初五这⼀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命⼥诗⼈秋瑾的。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侠,⼩字⽟姑,浙江绍兴⼈,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兰、秦良⽟的美誉。

28岁时参加⾰命,影响极⼤,预谋⾰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三年六⽉初五在绍兴轩亨⼝英勇就义。

秋瑾虽然是六⽉初五殉国的,但是后⼈敬仰其诗、其⼈,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纪念,也在端午节这⼀天纪念这位⼥英雄、⼥诗⼈。

端午节的习俗
赛龙⾈,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许多⼈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五⽇划龙⾈以纪念之。

借划龙⾈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体。

竞渡之习,盛⾏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这是中国⼈民的⼜⼀传统习俗。

粽⼦,⼜叫“⾓⿉”、“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菰叶(茭⽩叶)包⿉⽶成⽜⾓状,称“⾓⿉”;⽤⽵筒装⽶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灰⽔浸泡⿉⽶,因⽔中含碱,⽤菰叶包⿉⽶成四⾓形,煮熟,成为⼴东碱⽔粽。

端午节⼩孩佩⾹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于襟头点缀装饰。

⾹囊内有朱砂、雄黄、⾹药,外包以丝布,清⾹四溢,再以五⾊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玲珑可爱。

端午节的介绍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的传统节⽇之⼀。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节、重五节,五⽉节、浴兰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囊,备牲醴,赛龙⾈,⽐武,击球,荡秋千,给⼩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有些活动,如赛龙⾈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节说;恶⽉恶⽇驱避说,吴⽉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多先⽣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吴越民族举⾏图腾祭的节⽇,⽐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诗辞,已⼴泛深⼊⼈⼼,故⼈们“惜⽽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竞渡和吃粽⼦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起。

时⾄今⽇,端午节仍是中国⼈民中⼀个⼗分盛⾏的隆重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