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能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理解并积累与文章相关的成语及介词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板书:君子之风)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范读课文,用幻灯片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字音。

孙(xùn)以出之恶(è)衣恶食一箪(dān)食曲肱(gōng)叶(shè)公
女(rǔ)奚(xī)不曰知(zhì)者乐(yào)水夫(fū)子之说(shuō)
三、自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理解课文。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于”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是介词,放在动词的后面,引出动作的对象,在这里可以不翻译出来。

2、“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中“也与哉”是什么意思?
【明确】:都是语气词,放在句末,三个连用起强调作用。

“与”相当于“欤”。

3、“未足与议也”的“足”是什么意思?
【明确】:值得。

参考译文中有。

跟“不足为怪”的足是一样的意思。

4、“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中“而”是转折关系还是并列关系?
【明确】:放在同类的形容词之间,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义、礼、孙、信是状语吗?(这一问,老师也可以欲设:这一句子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


【活动】:这个问题刚好涉及本文的一个特殊句式——介词宾语前置句,所以拿来公开讨论。

(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
刚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问“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这句话中“义、礼、孙、信”是状语吗?这里有一种很特殊的语言现象,这是个很独特的句式。

大家看看是什么句式?
师:是排比句。

这是从修辞角度看的。

请大家从文言句式看看是什么句子。

这种句式我们学过的。

生:倒装句。

师:对,是倒装句。

什么倒装?
生3:“义以为质”就是“以义为质”。

生4:是宾语前置。

师:对。

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了。

我们已经学过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句,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伐为?”刚才这个也是介词宾语前置句,请大家找找看,文章还有没有相同的句式?
生1:“乐以忘忧。

”(许多学生反对)
生2:这句是“快乐起来忘记了忧愁”的意思。

不是介词宾语前置。

师:说得对。

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不是介词。

生3:“仁以为己任。

”——就是“以仁为己任”。

(很多学生同意)
师:完全正确。

所以“义、礼、孙、信”是状语的一部分。

准确地说是介词“以”字的宾语,跟“以”合在一起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五、老师提醒学生关注文中“游、喻、鄙、奚、乐、文”的含义,以及“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六、归纳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

【问题】: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从文中节选的章节看,你们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呢?
【活动】:学生概括,教师择要板书。

【明确】:内容:道(义)德仁艺。

要求:义以为质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
能杀身成仁
要见利思义
不耻恶衣恶食
不患得患失
安贫乐道
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忧不惑不惧
乐山乐水动静适宜乐生长寿
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质兼美
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照应开头的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君子之风的内容和要求。


七、质疑探究。

1、检查背诵,提醒不熟练的同学重背或重默。

2、质疑解疑。

上一节课我们对“君子之风”的内容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有许多同学自读、背诵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疑问,甚至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看法。

现在我们就畅所欲言,共同来探讨课文,请大家把问题都勇敢地亮出来吧。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热情,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八、课堂总结。

九、作业:背诵相关章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