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为了备战中考,让学生掌握好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能较快较准地答好题。

教学重点:1、能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能辨析说明方法阐述其作用;
3、能判定说明顺序;
4、能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能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复习《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

二、做热身题:
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前边我们复习了相关课文和知识点,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做阅读题一。

(训练一)
1、学生答题。

2、教师点评。

三、授之以渔:
可能有的同学在想,中考题都像这么简单,那该多好呀!全是选择题。

事实上可能吗?其实,中考的内容主要还是这些,只不过题型变了,有些题还得我们多动脑筋才能答出来。

那么,怎样才能答好说明文阅读题呢?下边结合着主要考点和可能出现的题型给大家讲讲方法和技巧。

四、总结出示: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
•(一)、明确说明文的分类
•(二)、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四)、判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六)、句段的作用
五、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分析梳理六大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类型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
•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
(二)、把握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
•题型:
•1、概括说明对象
•方法:看题目、观首段、找结尾段、抓关键句、归纳总结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A、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B、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C、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

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D、对于短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E、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定义”入手。

(三)、判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②、不常用的有:
•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通过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通过用具体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或科学道理加以揭示,科学、准确、概括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引资料: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说服力(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品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科学。

•②、在此的基础上有:
•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
•2、常见题型:
•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
•(1)不可以。

•(2)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题型分析:这一类题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答题格式:
•(1)首先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去)。

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2)保留该词,原句是什么意思。

•(3)若删去,原句中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五)、句段的作用
•1、开头段:A、引出(或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B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说明内容。

•2、文中段(句):一般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

其中问句的作用:A、一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B、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C、设置悬念。

•3、结尾段:一般有总结的作用(即总结全文),或与开头的说明呼应,使结构严谨。


•注意:要从内容、结构、效果上考虑。

(效果上考虑:若有说明方法要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上作答,另外分析句子作用时,需要观察句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再综合起来回答作用。



•(六):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也可反过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六、训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揭开青蒿素的神秘面纱
①对于每一位热爱科学的中国人来说,2015年绝对值得载入史册,因为在这一年的10月,第一位完全由我国培养并一直在国内进行科研活动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而令她获得此项殊荣的成果便是青蒿素。

我们不禁要问:青蒿素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

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人们将这种疾病称为“疟疾”。

古人还发现,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

几千年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转机出现在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

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传说康熙皇帝曾于西征时身患疟疾,当时便是服用了传教士进献的金鸡纳霜才康复。

④1820年,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

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

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

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

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
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

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

那时候,屠呦呦还不到40岁,在当时的科研工作者中,她虽不是最年轻的,但也不是老前辈。

项目研究期间,她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

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

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高温下是稳定的。

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委员会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

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揭开了青蒿素的“神秘面纱”?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3.选文在说明人类与疾病之间的斗争时运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4.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⑧段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目前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
(二)天空为何有双彩虹
霍寿喜
①2016年5月23日傍晚,雨后的京城天空出现了双彩虹。

霓虹相伴的美丽场景持续了约数分钟,引爆了市民的围观和晒图热情。

②为何天空会出现双彩虹?据气象专家解释,5月23日京城遭遇了高空槽系统的影响,高空槽前也就是东部地区出现了降雨,槽后即西部地区则是晴朗天。

此时,西边的阳光照射到东边后,被雨滴折射、反射之后就形成了彩虹。

彩虹外围出现的第二道色彩比较暗淡的叫作霓,它的颜色排列顺序与虹正好相反,外紫内红,也被称为副虹。

霓和虹的不同点在于光线在雨点内产生了二次内反射,所以人们看到霓的光弧色带与虹正好相反,亮度和艳丽程度也较虹减少和逊色一些。

③为了弄清彩虹的面目,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把喷水器调成喷雾状态,在中午的阳光下找一片树阴地点,拿着喷水器朝东南方向的空中喷水,水雾从空中落下就可以把阳光的颜色折射出来了,也就能看到彩虹。

④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

彩虹的出现与当地天气变化也密切相关,—般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所以有民谚:“东虹日头西虹雨。


⑤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

⑥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生存小水滴,下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
..不会有彩虹出现。

夏季是彩虹最常出现的季节。

夏雨过后,大气中的小水滴数量较多,最易形成彩虹,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有“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的诗句。

由于夏日“太阳雨”的出现,表明夏雨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不下雨的地方,空气水分少,不易形成彩虹,所以,夏雨过后,常常会有“残虹”“断虹”出现。

南朝张正见在《后湖泛舟》诗中写道:“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又因为夏季空气温度高,有时一阵雨过后,大气中的水分立刻挥发布匀,所以“虹消雨霁,彩彻云衢”的现象也是有的。

⑦由于雨滴的大小和时空分布的变化,彩虹的绚丽程度也常常处于变幻状态。

或隐或现的彩虹,时有时无的“残虹”“断虹”,仿佛一个巨人在执手挥舞,也像是天空中的彩虹舞蹈。

⑧正因为夏雨过后出现彩虹的可能性较大,所以,1981年7月29日,在英国查尔斯王子与黛安娜结婚的大喜日子里,气象学家别出心裁,用人工增雨的方式使伦敦下了场大雨。

大雨过后,气候宜人,并且天随人愿,伦敦上空出现了巨大的彩虹,为王子的婚礼增添了喜庆色彩,同时也创下了人工影响天气的奇迹。

1选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⑧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5选文中“霓”和“虹”有什么不同之处?
(七)总结:说明文阅读题的顺口溜:
先读原文通大意,
再读要求明题义,
三读文本作标记,
找出范围对应句,
认真研读别忘记,
准确表述莫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