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的事例和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人物,三个故事,尽显古人的君子之风
1、宋国珠义助宋廷训
宋国珠义助宋廷训。
据清光绪《文登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靖海卫有乡绅叫宋国珠,“性忠厚。
家富于财,乐善好施。
”万历十三年(1585)盛夏的一天,宋国珠登楼闲眺,看到路上有个年轻人踽踽独行,虽然有些落魄,但难掩书生之气。
当时正值天气酷热,宋国珠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便吩咐仆人将那个年轻人请到自家厅堂喝茶避暑。
闲谈中,宋国珠得知年轻人姓宋,名廷训,靖海卫人,虽然自幼家境贫寒,但依旧刻苦攻读,学业优良。
宋国珠便问宋廷训:“今年是乡试之年,宋秀才为何不到省城应考以博取功名呢?”宋廷训回答说:“我也正为这事心急如焚呢。
家中贫困,难以凑足一应盘缠。
再说这里至省城有千余里,如今试期已近,恐怕来不及了。
”一向乐善好施的宋国珠毫不犹豫地说:“我帮你!”他很快便为宋廷训筹足了乡试所需物品及费用,并备好了快马健仆,使宋廷训得以急行千里顺利抵达省城,如期参加了乡试。
宋廷训不负厚望,金榜题名,成为进士。
宋廷训从仕后,始终“严于律己,存诚慎独,尽革常例,力剔素弊”,累官至明代户部主事、山西布政司参议,被誉为明代四君子之一。
2、赵书林捐修便民路
赵书林捐修便民路。
明代,朱家圈(今荣成人和镇朱口村)人赵书林,为人朴实敦厚,以捕鱼为业,数年积累不少财富。
原先,这个村打上的鱼到石岛去卖,需穿山过岭,人挑肩背,驴载马驮,极不方便。
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赵书林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1000余金,义务为老百姓修路。
经过数年,一条十几公里连结朱口与石岛的山路终于修好。
自此,周边贩鱼之客再也不用走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羊肠小路了,来去往返,十分便利,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赵书林,家有万金,能舍得出钱为百姓修路,生活却极为简朴。
但每遇百姓有难,他都慷慨相助。
凡是借他钱的能还则还,不能还的他也不计较。
到了晚年,行将终老之时,他将乡邻借钱的欠条,一把火焚掉。
百姓感其恩德,为他立碑颂之。
3、刘世宏赠金乐助人
刘世宏赠金乐助人。
在荣成宁津东墎村至今传颂着刘世宏不为名利,慷慨助人的故事。
据传,刘世宏于清康熙年间曾中金榜,但他不愿做官,乐居乡野。
朝廷赏了他一些银子,存在烟台意新银号。
他为人豁达,乐善好施,百姓称他为“大
善人”。
一次,他到烟台意新银号取了100两银子。
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见结婚的,就送上几两银子。
遇见出殡的,送上几两银子。
遇上讨饭的,也送上几两银子。
走一路,施舍一路。
等到了家,才发现,只剩下九两四钱银子。
乡邻听说后,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九四爷”。
荣成人这种传统美德影响至今。
热情大方,慷慨解囊,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已成为一种人格魅力而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