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蔚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蔚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2.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3.下列各项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就是“晕”。

B.我国对“晕”的观察和记载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

C.牛顿的实验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D.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

《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

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

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

“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

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

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

“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

“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

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

“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自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中“他者”“自我”共生,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5.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从“天下”理念出发,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言论,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相对狭隘的自信,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现代文阅读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天歌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

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

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
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起来,借来的钱却全让人卷走了。

九度这些事都是在校
友录上,同学们辗转相传的。

九度也来校友录,留言却总是说些好事:姑娘考了第一名(尽管那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期中考试);妻子终于不用再去化疗了。

还有,他给报社提供的新闻线索被采纳了,人家给了50块钱。

有同学提议大家凑些钱帮帮九度,好歹阶级兄弟一场。

却不想班长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他说:那家伙说他还想捐点钱出来给谁呢!人家的日子过得好着呢!
同学说:你看九度,日子都过成那样了,还是绷着,还装,死要面子活受罪。

是的,九度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不倒架的那种人。

按照规定,九度是可以申请贫困贷款的,他却硬撑着不肯,同学中一度流传着他的一句名言: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

并把这句话演变成各种版本:把不及格的机会留给渴望人生完美的同学吧!把失恋的痛苦留给没有痛苦过的漂亮女生吧!
那年冬天,东北那叫嘎嘎冷,连件旧棉衣都没有的九度走路全靠跑。

他说:本来在零度边缘,这一跑,温度“噌”地蹿了九度。

其实,九度说的是39度,不过冻得嘴一哆嗦,“30”就吞了下去。

这话风行了起来,九度就叫了九度,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淹没了他的本名。

聚会那天,九度还真来了。

不光来了,还穿得特别利索。

一身浅灰色的西装配了一条红格子领带,比好些混得不错的同学收拾得还像成功人士。

有同学上去就是一拳,说:你个九度,不装能死啊?咱们哥们儿,谁还笑话你不成?
九度打着哈哈,跑前跑后张罗着。

席间,大家喝酒聊天,牢骚怨气差点就把酒店的天花板顶起来:什么股票太没谱了,说套牢就套牢,十几万转眼就打了水漂儿;什么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钢琴说白买就白买,那玩意儿放家里死占地方,又不能当写字台使;什么现在的官场简直就没法混,大领导之间都别扭着,听谁的话站谁的队,有学问着呢!九度笑着给大家布菜、倒酒,一哥们儿喝得有点大,硬着舌头说:九度,你说你点背的,啥啥没赶上,要不咋也弄个副局干干。

我们都拦着那哥们儿不让他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同学聚会整成富人对穷人的颐指气使就没劲了。

没想到九度却端起酒杯,对大家说:“我九度这些年是遇到些事,但是,还好,都扛过来了。

我正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呢,今年我闺女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学费全免。

”我的天!我暗叫一声,给儿子找了4个补习老师,结果连市重点的门都没摸着。

九度说:“我也重新上岗了,电视台聘我当特约记者,咱也混进新闻界了。

还有,我爱人从得癌症到今天已经8年了,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天都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九度一口干掉了杯里的酒,不知为什么,刚才那些牢骚满腹或者臭显摆的哥们儿都有点蔫,咋好像自己的日子过得没九度带劲呢?
聚会结束时,班长拿出了账单。

账单上,九度的名字下面没有写交钱的金额,而是写着一行字:物品搬放、保管,接送……班长说:九度不肯白白占大家的便宜,他没交钱,一定要以别的方式补偿回来。

还有,他的那身西装是他从前在机关时做的,他的妻子最近很不好……
看着依旧忙忙碌碌送同学的九度,我说:换了我们,谁可以做到像九度那样贫穷却不潦倒,活得生气勃勃的呢?
是的,我们眼里要面子的九度,其实要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生活里的温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在这一点上,九度表现得相当有风度。

7.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第二段班长的担心,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毕业后的九度生活境遇不佳,却在校友录上只报喜不报忧,并且拒绝大家的帮助,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

C. 一句“把钱留给更困难的同学吧”被同学们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这虽然是在开九度的玩笑,但玩笑中却包含着大家对九度“瘦死不倒架”的敬佩。

D. 小说运用插叙的叙述方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主人公九度的形象。

E. 小说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活境遇,而是面对生活的态度这一主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8. 小说的主人公九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陈述。

9. “同学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结尾两段,有人说是画蛇添足,有人说其必不可少,你的观点呢?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丙子,湖州徐翼伸之叔岳刘民牧作长洲主簿,居前宗伯孙公岳颁赐第。

翼伸归湖之便访焉。

天暑,浴于书斋,月色微明,觉窗外有气喷入,如晓行臭雾中,几上鸡毛帚,盘旋不已。

徐拍床喝之,见床上所挂浴布与茶杯飞出窗棂外。

窗外有黄杨树,杯触树碎,声铿然。

徐大骇,唤家奴出现,见黑影一团,绕瓦有声,良久始息。

徐坐床上,片时帚又动。

徐起,以手握帚,非平时故物,湿软如妇人乱发,恶臭不可近,冷气自手贯,臂直达于肩。

徐强忍持之。

墙角有声,如出瓮中者,初似鹦鹉学语,继似小儿啼音,称:“我姓吴,名中,从洪泽湖来,被雷惊故匿于此,求恩人放归。

”徐问:“现在吴门大瘟,汝得非瘟鬼否?”日:“是也。

”徐日:“是瘟鬼,则我愈不放汝,以免汝去害人。

”鬼曰:“避瘟有方,敢献方以乞恩。

”徐令数药名而手录之,录毕,不胜其臭,且臂冷不可耐。

欲放之,又惧为祟。

家奴在旁,各持坛罐,请纳帚而封焉。

徐从之,封投太湖。

得处方后,即予苏州太守赵文山,文山以济人,无不活者。

(节选自袁枚《子不语·卷七·瘟鬼》)
相关链接一-: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乱定之后,孓遗之民,稍稍复集,扫除胔①骼,经营苫盖。

时则又有大疫,疫之将作,其家之鼠,无故自毙,人不及见,久而腐烂,人闻其臭,鲜不疾者。

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其得活者,千百中一二而已。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十数家即迁移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

甚至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俞樾《曲园笔记》)相关链接二: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②四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曹植《说疫气》)(注)①街:zì带有腐肉的尸骨:也指整个尸体。

②汉末这次瘟疫造成至少3000万(一说5000万)人死亡。

建安七子中有五人死于此疫。

11. 对下列各词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录毕,不胜其臭胜:忍受
B.踣于道者无算踣:走路
C. 夫罹此者罹:遭遇
D. 悉被褐茹藿之子茹:吃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白如麻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B.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C.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D. 同治之初/滇中大乱贼/所到之处/杀人如麻/白骨飞野/通都大邑悉成丘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乾隆丙子年间,湖州徐翼伸妻子的叔父刘民牧作长洲主簿,住在以前礼部孙公岳的赏赐宅第,徐回湖州拜访他。

B. 瘟鬼吴中,因为避雷而躲在徐翼伸的居处,并化身为鸡毛帚,被徐翼伸捉住,并被逼令说出了针对瘟疫的救治药方。

C. 同治年间的疫病,先是家中老鼠无缘无故死掉,死鼠腐败后散发的气味会让人染上疾疫,但并没有人传
人的迹象。

D. 曹植认为瘟疫的产生与爆发不过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普通百姓如果借“悬符”来避瘟疫,就太可笑了。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病皆骤然而起,或逾日死,或即日死,诸医束手,不能处方。

(2)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者鲜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名句默写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_______,_______”,对屈原文章文平意深、言近旨远的特点进行了评价。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洁身自好的操守:“________,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


(3)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_________。

_______,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4)古代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愁”的情绪,例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介绍屈原写作《离骚》的情况时就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某校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
一致。

现兹定于五月四日早八点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活动,诚邀各位家长赏光。

校外道路坑坑洼洼,请大家务必尽早出发,以便按时到达。

让我们共同成为各位同学成长的观察者。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5)改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游头再浓,都应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②人们出游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社会公众文明程度高的试金石。

③假日出游,特别要注意增强安全意识牢记心中。

④出游中,我们要弘扬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共设施,⑤还要养成防止不聚集、勤洗手、戴口罩、重消毒等健康习惯。

⑥只有绷紧安全和文明之弦,坚持引导教育与惩戒管理并重,⑦才能外出旅游更安全,更文明,⑧人们才会走得顺心;游得舒心。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二,面对新高考的不确定性,选科后的患得患失,渐渐逼近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难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以及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各种问题开始出现。

比如:学习懈怠,不完成作业,脾气暴躁、打架、早恋、结交不良朋友,甚至逃学等。

对此,一位资深年级主任曾用了一个词:“逢二必乱”。

他说,不只是某个学校有这种现象,几乎每年,很多学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情况。

班级举办班会活动,请你就此现象,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或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书写规范。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题干要求回答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什么。

“这”是代词,承前指代,所以“这一发现”的答题区域在上文。

联系上文“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由此可以得到答案是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正确理解第④段的内容,阅读第④段,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提取或概括关键词语定义什么是“晕”。

有效区间是“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B项,“光线”应为“阳光”;C、D两项错在“反射”一词上,原文是“折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D项,“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错,原文是“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可见并非所有的“晕”都会预兆有风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旨在达到每个家庭利益最大化”说法有误,由原文“‘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可知,此处的“家庭”指“天下”;
C项,“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说法有误,由原文“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可知;
D项,“‘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说法有误,从原文“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可知,是有利于“解决”,而不是“消除”。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证明‘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核心”说法有误,梁漱溟的言论是为了表明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并不直接证明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自信。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C项,“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观不开放和包容。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项,“都是因为他死要面子,这为他后来的转变作了铺垫”表述错误,死要面子是有的人的看法,而非九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