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四十七中16-17学年高二上12月月考--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懦学
A. 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B. 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 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D. 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3、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 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6、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7、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郑州市第47中学2016--2017学年上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30×2=60分)
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5、.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提倡“知行合一 D.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黄宗羲等仍代表地主阶级
C.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D.新生产关系发展极其微弱
15、“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这次思潮的局限性,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B.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C.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D.批判了先秦儒学的消极因素,但实质上又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6.、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以下是收录在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 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D.提倡实践和博学的重要性
1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A.《论语》B.《道德经》C.《孟子Fra bibliotekD.《韩非子》
A.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B.直接民 主的弊端造成社会混乱
10、.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11、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该材料中的习俗()
A.起源于明朝中期B.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C.受外来文化影响D.受宗法制的影响
12、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