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移情移位,深入文本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移位,深入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比较,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真实对话却容易忽视。
而学生与文本对话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效。
其实老师们都明白上述道理,因此在教学中也努力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但有些童话故事、名人故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光靠想象或空洞的对话还是无法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生还是不能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话隔阂始终存在。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直接研读文本,从自身的经验世界、内心需要出发,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内容仔细体味、深入揣摩。
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之中,真切感悟、移位思考,真正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深处。
一、在人称转换中感其情
【案例】
学习苏教版五上《诺贝尔》第8、9自然段:
原文片段: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近了!近了!火星已经开始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师:默读8、9小节,找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诺贝尔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发明炸药的事业中?划出有关句子,写批注。
生:默读两个段落,然后交流。
(略)
师:现在你们能把这两段话中的“他”改为“我”,用第一人称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指名一学生用第一人称读第八节。
师:(读完后随机采访该生1)诺贝尔,你的双眼紧盯着什么?
生1:我紧盯着火星。
师:难道你不知道这样有危险吗?
生1:我知道有危险。
师:那你为什么还这么做?
生1:可我想仔细观察一番,争取能早日研究出炸药。
师:你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呀,请你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再来读一读这段。
师:(随机采访生2)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马上要爆炸了,诺贝尔,你还盯着炸药不放,究竟想干什么呀?
生2:其实我的心也在怦怦直跳呀,但我要看看导火线点燃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爆炸。
师:诺贝尔,你为了科学研究真是舍生忘死呀!请你来读读这段话。
师:指名一学生用第一人称读第九节。
师:(随机采访该生3)诺贝尔,这时你的心情为什么这么激动啊?
生3:我研制的炸药成功了,可以为人类服务啦!
师:你想到的是为人类造福,多么崇高的境界呀!
师:(随机采访生4)诺贝尔,你已是满身鲜血,为什么被炸成这样还欢呼?
生4:我是为成功而欢呼!虽然我受伤了,可看到炸药成功爆炸了,我实在是太高兴啦!
师:同学们,此时让我们捧起书有声有色地朗读8、9两节,再次感受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评析】
此环节的教学,我紧扣文中的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来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过程中献身科学的精神。
学生通过默读后,找到的就是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点燃炸药的一些句子。
在他们对文本有了理解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人称的转换来走进诺贝尔的内心,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读读8、9小节,再采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方式,直接引导学生模拟诺贝尔,用心体验当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从而体会这位科学家毫不气馁、永不放弃、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境界。
转换成第一人称,使学生以当事人诺贝尔的口吻来进行叙述,一下子就走进了诺贝尔的内心,诺贝尔的所做、所见、所感就是孩子们的所做、所见、所感,他们和诺贝尔一起紧张、一起激动、一起欢呼。
这样的教学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的心理距离,就好像进行自我对话,从而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与文本的深度对话,看到了他们在深度对话中的情感流露。
二、在情感体验中动其情
[案例]
学习苏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第5、6自然段:
原文片段:他们飞呀飞,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
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
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
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
师:此时小云雀的心情不再是埋怨,而是——(生齐:害怕)。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挨近了妈妈”,知道小云雀现在很害怕。
师:你们是否有过害怕得不由挨近了妈妈的经历?谁来说说。
生:漆黑的夜晚,在没有路灯的小路上行走,我会情不自禁地挨近妈妈。
生:看电视时,我看到恐怖的场面会不由得挨近妈妈。
师:当我们害怕的时候,会和小云雀一样挨近妈妈。
让我们带着这种害怕的感受来读描写小云雀的句子。
生:(有感情读句子:小云雀不由得挨近了妈妈。
)
师: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写出表示情感的提示语,你们却能根据对小云雀动作的描写来读得这么有感情,真不错!小云雀们,此时你们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生:“我”看到洪水冲垮了河堤,淹没了村庄,许多人都无家可归,心里感到很害怕。
生:看到这么凶猛的洪水,“我”担心我和妈妈也会卷入洪水之中,会被滔滔的洪水吞没,所以心中无比害怕。
生:咆哮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来势凶猛,“我”听到这巨大的声音感到十分害怕。
师:(观看洪水泛滥的录像)是呀,小云雀们,肆虐的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而下,它掀翻了卡车,冲垮了河堤,淹没了村庄,吞噬了人群。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怎能不害怕呢?让我们一起读读5、6两小节,再次感受洪水的无情。
[评析]
《云雀的心愿》是篇童话故事,课文讲了云雀妈妈带着小云雀来到沙漠、大河、森林上空看到漫天风沙、洪水泛滥、森林美好的景象,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植树造林的心愿。
可童话故事中的沙漠、大河、森林远离学生的生活,他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因此很难产生和小云雀一样的心愿。
在试教该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小云雀为什么会害怕,孩子读完后很流畅地回答出了害怕的原因,可这些原因都仅仅只是书本中的句子,学生回答时的语气很平淡,表情很单一,完全没有体会到文中小云雀内心的那种深刻而真切的害怕感,所以就导致了最后也无法体会小云雀植树造林的急迫心愿。
在这次教学重建时,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自然而然地进行角色转换,启发学生移情,营造现场感,让学生成为一只只感同身受的小云雀来理解和感悟文本中所描述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强其形象直观的体验。
从上述案例中可见,当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害怕的经历时,他们是激动而真切的;当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飞在了洪水肆虐的大河上空时,他们的害怕是多元而设身处地的。
在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语言后,再适时播放那段洪水泛滥的录像,孩子们在亲眼目睹肆虐的洪水横行无忌后,心灵上有了强烈的震撼,仿佛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了洪水的无情,深刻地体会到了森林的重要性。
情由心生,情动而辞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水到渠成。
三、在语言实践中悟其情
【案例】
有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三上《军神》一课,品读完课文的关键语句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相遇了,他们亲切地交谈起来……请同桌一人扮演沃克医生,一人扮演刘伯承,同桌进行练习,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生1(沃克医生):刘将军,你好!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
生2(刘伯承):你好啊,沃克医生。
生1(沃克医生):现在你的眼睛感觉怎么样了?
生2(刘伯承):挺好的,我要好好谢谢你呀!
生1(沃克医生):给你做的那次手术我至今忘不了,当时你为什么坚决不肯使用麻醉剂呢?
生2(刘伯承):因为眼睛离大脑近,我怕会影响神经,脑子坏了我就没办法打仗了!
生1(沃克医生):可是摘除坏死的眼球不是一般的手术,是要把烂肉一刀刀割掉的呀!
生2(刘伯承):我不怕,因为对我来说,一个清醒的大脑比什么都重要,我还要用它来指挥战斗、保卫祖国呢!
生1(沃克医生):我看到你当时把新床单都抓破了,这么疼,你为什么不大叫呢?
生2(刘伯承):因为我是军人,军人就应该勇敢坚强!
生1(沃克医生):刘将军,你真让我佩服!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军神”!
【评析】
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要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要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好的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应该使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在积累词汇、丰富句式上有所长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
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
这一对话过程,由于实现了学生角色的转变,既是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不断对话的过程,还是学生不断处理信息,进行理解表达的过程。
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模拟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相遇的情景,结合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
在不同角色人物的对话过程中,孩子们能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真正领会“军神”的深刻含义,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