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
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士买驴
李国文
“邮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这段话,源自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古代的博士,系对文化人的敬称。
博士,学问广博之士;另有茶馆、堂馆的别称,如茶博士者。
古之所谓博士,与现代学位级别的博士,根本不是一回事。
文化人,读书多,有学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学问的人,未必“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有因其学问太多而疏于应对世事的书呆子“邺下谚云”所说的,正是这样一位博士。
这位博士先生,赶到牲口市上买一头毛驴,银货两讫,也就拉倒,牵走就是了,他偏不,要立一字契,无非免得悔约而已。
这位博士,为显示其学问深厚,洋洋洒洒,写上三大篇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以后,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契约的主人公,也就是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南渡后,迁湖北江陵,他本人曾为南梁湘东王萧绎部属,官至散骑侍郎。
后因战乱,遂居北国,先任周,后仕隋,史称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
《颜氏家训》这部典籍,因其内容丰富,超出一般家庭的伦理范围,涉及社会、风俗、礼仪、道德、文化、教育、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对于了解南北朝的人文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且篇幅短小,平白如话,遂成为古今学子的必读书。
南北朝对峙的一个半世纪,既有杀得天昏地暗的拉锯战争,也有相安无事的短暂和平。
在此期间,南北两地都同样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吟诗唱和,欢宴不断,既忘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灾难,也忘记铁蹄所至、血肉横飞的痛苦,而好了疮疤忘了疼的江南诸朝,斯风犹盛。
君主带头,豪族助兴,文人凑趣,马屁轰鸣。
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还大力提倡写淫艳的“宫体诗”,缠绵悱恻,无病呻吟;颜之推对这种颓废浮艳的文风,深恶痛绝,《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
他的老上司萧绎,最后失败时,竟奇怪地总结经验,归咎自己读书太多,才丢了江山。
一气之下,把历年收集的数十万卷书籍简册,付之一炬。
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玩文学的好手。
上述“博士买驴”式的浮浪空洞文字,是南北朝轻浮艳丽、好逸恶劳的社会习气产物。
社会风气反映其上层建筑,世风正常,邪不压正,社会风气不良,小人得志,好人就要倒霉。
颜之推引用了南梁的一个例子:“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
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贏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
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统治阶层,到豪门贵族,竞相侈靡,淫奢豪华,从文人士子,到小康人家,贪图安逸,物欲嚣张。
在这种风气下,指望文学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的东西,是不大可能的。
那位当过大使的庾信,后来由于战乱阻隔,逗留北方,不得回归,在怀念故国和感伤身世的悲情中,才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诗风。
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指的是他晚年离散时期的作品。
当他尚未奉命出使北朝,与另一位“青春偶像派”诗人徐陵,擅写绮丽诗文,领南朝诗坛之风骚,风起云涌,群起仿效,号曰“徐庾体”,在文学史上也是有记载的。
革命奋斗年代,文学如同战鼓,震撼人心;物质消费年代,文学提倡消费,钞票第一。
一纸买驴契约,值得写上三大张纸,来炫示自己吗?这使人不由得琢磨,太美满丰足,太安逸享受,太快活自在,太优哉游哉,对作家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曹雪芹为什么在喝“莲叶羹”时不写《红楼梦》,偏要饿到只有稀粥咸菜可吃时才写?饿,不一定就产生文学,但饿与饱,前者更可能靠近文学一点。
因为,吃得太饱,血液都跑到胃肠中去帮着消化,脑子便会缺血,便会犯困,便会下笔无神,不知所云。
饱,尤其太饱,大概是会产生出一种文学上的催眠素,有可能使得作家浑浑噩叠,行尸走肉。
这大概就是“诗穷而后工”的道理。
南北朝文学,比之他朝,相对来讲,较少巨匠力作的主要原因,与那个时代养尊处优的日子,太甜美、太甘醇、太轻松、太舒服了以后,作家文人的惰性也随之产生有关。
文人太快活了,写东西就玩形式,就耍技巧,就讲性灵,就要搞一些翻新的花样。
自然,精致的把戏,散淡的笔墨,隽永的余韵,这也是需要的,甚至是不可少的。
若全是清一色的黄钟大吕,也是会令读者头疼的。
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
文学,还是要给读者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即使玩文学,也应该玩出一点真名堂来。
有趣的是,写了三大张纸,硬是不见驴,读者难免就要骂街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颜之推与《颜氏家训》,既交代“博士买驴”故事的出处,也树立了一个不同于颓废浮艳文风的正面叙写的对象。
B. 文章写萧绎失败后将书籍简册付之一炬,用辛辣的笔触讽刺了这些迂腐文人倡导的颓废浮艳的文风,表明文学误国的观点。
C. “《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与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表意相近,能发人深思。
D. 文章批判了南北朝文学的文风,指出与其他朝代相比,南北朝文学缺少巨匠力作的原因是时代风气奢靡,
文人养尊处优。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故事开头,在一本正经的叙说中,风趣地揭示了浮浪空洞文风的荒谬,渲染气氛,设置了悬念。
B. 文章列举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事例,用“饿”“饱”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诗穷而后工”的观点。
C. “文学,既不能全都沉甸甸的,也不能全是轻飘飘的”等话语客观准确,使文章具有辩证色彩。
D.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大量使用“风花雪月”“歌舞升平”等四字短语,且文白夹杂,富有感染力。
3. 本文叙写庾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 文章为什么以“博士买驴”为题?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背后的四大“黑科技”
材料二:
5G“快”——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K的电影理论上不超过18秒。
《纽约时报》
在展会上宣布建立一个5G新闻实验室,未来的新闻故事会根据时间、读者所在地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
业界人士认为,5G将给近年来“只听雷声大,不见雨点来”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AR/MR)技术带来新生。
5G“稳”——如果只是速度的提升,还谈不上质变。
5G最显著的特点是低时延和高可靠,即在任何环境下都表现稳定。
医疗技术行业的Medivis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莫利在展会上说,56网络让医生在“混合现实”工具的帮助下完成精准的开颅手术,比“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更精准。
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因此5G技术推动的产业还包括无人驾驶汽车。
例如,普通人踩刹车的反应速度大约是0.4秒,而无人车在5G场景下的反应速度有望不到1毫秒,这无疑是无人驾驶可能最终获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础之一。
无人驾驶因5G而更接近现实,这块巨大的蛋糕也吸引了众多企业。
5G“密”—5G网络每平方公里可支持100万台设备,非常有助于物联网发展。
今年展会上,智慧城市成为一个新的产品类别,其底层技术就是物联网。
展会主办方、美国消费技术协会的市场研究业务负责人史蒂夫·柯尼格引用了业界常说的一句话——过去30年将人连接起来,接下来30年会将物连接起来。
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甚至遭到淘汰,有些未曾料想的场景又可能会冒出来形成颠覆式创新。
但可以肯定的是,5G会引发一场大幅改变生活方式的革命,这也是各国推动部署5G的重要动力。
(新华社)材料三:
业界人士认为,未来物联网无法避免使用5G公共网络的全球化应用,比如设备提供商对工厂设备的远程维护,对交通网络的监控,对能源、水和燃气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控制等等。
这些领域都需要数据与公共网络连接并通过其传输,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此外,也正是由于5G时代的工业生产将更依赖公共网络,网络服务的可靠性需要相应提高。
德国西门子公司数字和创新部门副总裁安德烈亚斯·克普克告诉记者,对于工业界来说,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传输速度,而是可靠性和可连接设备的数量,因此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质量必须值得信赖。
克普克说,虽然5G在技术上更先进,但技术更复杂,零部件也更多。
此外,由于56网络频率高、衰减快,为实现5G网络的覆盖,除了在室外建立基站,还要在室内安装相关设备。
因此,5G通信还面临高带宽,低成本的需求挑战,这是时代发展下的客户所需。
除了要满足客户加密的需求外,未来,客户将需要更高的带宽需求。
而5G对网络切片技术的引入,也会使得网络边界变得模糊,原有的安全机制将难以为继。
而且,由于56运营商除了可以收集56手机信号强度外,还可以通过收集WiFi、蓝牙等其他信号的强度来定位,因此用户位置隐私相比过去也将面临更大威胁。
5G安全面临的挑战中,除了新伤还有旧患,例如威胁移动通讯安全的伪基站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不过,对于5G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业界专家总体仍持乐观态度。
德国博世公司通信和网络技术部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米勒认为,这些并不是大问题,因为新技术的问题总是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解决。
(澎湃新闻)
5.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波束赋形能让电磁波指向它所提供服务的手机,而且能根据手机的移动而转变方向,使得服务指向性更精准。
B. “毫米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无线电波。
若我们的手机能够接收和“解读”这种电波,网速就能提上去。
C.5G时代,同一基站下的两个用户,若互相通信,他们的数据传输将与基站无关,而是直接从手机传输到手机。
D. “微基站”体积小,单个的覆盖面积比不上“宏基站”,但是多个共同作用能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上网体验。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时代的工业生产将更依赖公共网络,对于工业界来说,传输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网络服务的可靠性,因此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质量必须值得信赖。
B. 有了5G网络的支持,物联网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而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会让未来城市朝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
C. 目前5G的多数应用场景还只是一种展望,有些可能比预想中进展得慢,但在各国大力支持下,这些预想在未来某一天都将成为现实。
D.5G的技术要求之一是能够支持速度高达每小时500公里的设备,这让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成为可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涉足无人驾驶汽车行业。
7. 结合材料概括5G网络的发展还面临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且将蚕豆伴青梅
钟芳
①宋人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
”描绘的是古人用蚕豆伴青梅,煮酒咏诗的情景。
手捧一碗香蚕豆,一颗一颗纳入口中,绵软甜爽的感觉在味蕾弥散,让人回味隽永绵长。
②蚕豆是一种有灵气的庄稼。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
”孩童时的乡村,成排成行的蚕豆苗漫生在墙角沟边、田间垄上。
疏密的叶片间,悄悄地绽开白底黑边的小花,近看好似无数睁开的眼睛闪着清澈的光芒,远看仿佛千万只漂亮的蝴蝶飞舞在藤蔓间,令人赏心悦目。
花开数天凋谢后结出一串串青青的豆荚,像青蕉,似佛手,煞是可爱。
此时的蚕豆最为鲜嫩,大诗人杨万里曾写道:“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
”翠嫩如碧玉的蚕豆用来炒菜最为适宜,入口酥绵,鲜嫩清甜,别有风味。
③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
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便能轻松掰下蚕豆荚。
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用井水淘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
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长的是项链,短的是手链。
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
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
晚上睡觉时我也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被压扁了也舍不得扔,继续吃。
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④蚕豆是一种大众美食,不管是焖炒炸煮,样样皆宜。
如把外面的一层皮剝掉,里面的青青的豆瓣更
加水嫩,可与鸡蛋、韭菜、蒜苗、成菜、火腿、笋片等或烧或炒,也可做汤,吃进嘴里一股清香,是妙不可言的美味。
清代饮食名谱《随园食单》中记载:“新蚕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
随采随食方佳。
”
⑤鲁迅先生在《社戏》里,一群小伙伴搭船去邻村看社戏,夜半船过六一公公的蚕豆地,孩子们纷纷上岸偷摘蚕豆,然后就在船上生火,用河里的清水将蚕豆煮熟,用手夹着撮盐吃。
在先生的心目中,这盐撮清水蚕豆的味道胜过母亲下厨炒的蚕豆。
相比较,我最喜欢的是母亲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倒入蚕豆翻炒,抓一把葱花扔进去,翻两下,直到豆皮起皱才出锅。
炒出的蚕豆,碧嫩鲜香,入口酥软,是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菜。
⑥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大多短暂,鲜蚕豆吃不几天,就会渐渐老去,正如《蚕豆谣》所云:“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
”这时的蚕豆另有一番风味,可以做炒豆子。
把蚕豆放进大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到外皮黄黄的,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即止,嚼起来,嚙喘作响,香脆无比。
更有手巧的,还将蚕豆泡了,拿剪刀,很细致地一一剪花,做成油炸兰花豆,味道更胜一筹,是不少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⑦“田家豆熟逢蚕月,小荚丛生竟类蚕。
熟后香葆千颗脱,餐来茧果十分甘。
”如今每到蚕豆飘香的时节,我总要抽时间回故乡看看。
母亲也总忘不了要我带些新鲜碧绿的蚕豆回城,让我在喧哗的都市也能享受到这原生态的乡野美味。
(有删改)
8.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蚕豆的观赏价值写到其实用价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蚕豆的深情。
B. 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名句及《本草纲目》等文献,增添了文章典雅的韵味。
C. 第⑤段回忆母亲做葱花蚕豆,采用动作描写、视嗅味多感官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
D. 本文标题极富意蕴,借蚕豆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隐喻作者对人生短暂的理性思考。
9.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文章借写蚕豆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
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
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
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
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
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
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郊闲望有感韩偓①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
可怜广武山前语②,楚汉宁教作战场。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
②《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秋景色。
B. 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 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
D. 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16.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宋荣子之所以能做到不被外界的赞誉或非议所动,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谷粒”作为比较对象,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耗费之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通过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表现自己对农村淳朴民风赞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结合漫画创作的艺术特色,阐释这则漫画的深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根据下列短语,选填对联,注意:故事与人物要吻合。
纵刘失增功名古已传鸿门设宴
退秦存郑深夜出城是非今难断
上联:楚霸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烛之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点赞青春》备受大学生喜爱,做客栏目的几位大学生讲述了自己精彩的故事,亮点摘要如下:小李说:“我是橄榄绿青年志愿者,清理京广铁路沿线垃圾,清除违法小广告、回收废旧电池,曾赴黄淮流域重污染区进行调研宣讲并参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环保志愿活动。
”小王说:“我父母身患重病,弟弟患先天性心脏病,我坚持勤工俭学照顾家人,带着弟弟上大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我要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小赵说:“我是经济研究院一名博士,从小喜爱读书,厦大图书馆公布的‘2015年入馆达人榜’,我以313天(节假日休息)荣登榜首。
”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的青春最值得点赞?请发表你的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与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B项,“表明文学误国的观点”分析不当,文章并无此看法。
原文只说“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玩文学的好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渲染气氛,设置了悬念”分析错误,文章开头并无此作用,开头是引子的作用,引出对颓废浮艳文风的思考,并无悬念。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