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囊》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合集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皮囊》读后感1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
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
“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
“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
”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读后感2
是一本让人很有同感的书,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每一个故事说的好像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从小到大身边出现过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们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当完成之后就把对方交给下一个人,就这样我们在人生轨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后离开。
对生活每一刻的认知、每一刻的态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决于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这件小事…就像两个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达,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灵魂,不同的灵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生活会是什么样,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抉择。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
”很认同这句话啊…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陪他们,他们已经被抹除的干干净净了,而我却无能为力。
长大之后最讨厌的是要接受一个个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可以想象黑狗达父亲生病、离开时的无措和悲伤,我曾经也经历过从早到晚呆在有浓浓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面,经历过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他离开了我就泣不成声哭成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做梦梦到他然后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随着时间我会习惯没有他的陪伴,会习惯这辈子我叫他再也不会有人应了,会习惯我的悲伤越来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会真正消失,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对他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减少,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大多数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可能下一秒转身就不见。
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没办法说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个温柔的背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慰藉吧。
记得以后再遇见不喜欢的人,也要善良的对待。
《皮囊》读后感3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两篇通过几位少年的视角,描绘了城市与小镇之间的差异以及从小镇跨越到城市后的心理变化。
小地方长大的人总是对大城市的生活自带一层滤镜,仿佛只要到
了大城市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所有的烦恼会自动远离。
两个阿小一个留在小镇,一个去了香港。
儿时总是以为去香港的阿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工作后有次去香港出差,约见了许久不见的香港阿小。
他已经成为扎根于城市角落的工蚁,负责供养这座摩天都市。
光鲜亮丽的城市外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血液投身其中,有多少怀着梦想不甘平凡来到城市,又有多少抛头颅、洒热血后一身疲惫离开城市。
媒体往往写下大篇的心灵鸡汤鼓励年轻人努力奋斗,大量类似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励志句子通过高音喇叭循环播放。
我不清楚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称得上“努力”这个词,文展心理成熟较早,从小就开始给自己制定一系列任务计划,以便自己能够留在城市之中。
可他还是没能抵挡住城市中心涌出的洪流,被潮水冲到了城市的边缘地带。
文展最终还是回到了小镇,即使心有不甘也被迫离开向往那么久,也为之努力那么久的地方。
从作者的视角看去,文展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并付诸实践的人,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也称不上“努力”吗?。
回过头看小镇阿小,每天过着平凡的小镇生活,妻子、儿女陪伴在身边,并不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我只是觉得城市不是完全凌驾于小镇之上的,小镇生活也有它的美好。
希望我们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考虑清楚后去做每件事,而不是在周围高音喇叭的影响下稀里糊涂的生活。
《皮囊》读后感4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
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
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
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
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5
突然发现书客这个平台,正好活动里有准备看的书,所以就参加了。
一开始《皮囊》无意间翻过没看,后来补起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深得我心,因为我是通过自虐性登山来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
我们的生命本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后边关于母亲与父亲的故事,家庭里一个人的疾病随着时间慢慢消耗着这个家庭的希望,这样的故事在农村不少见。
有时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
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难来临的时候乡亲们的冷漠与旁观。
张美丽的故事,人言可畏,闲言细语如刀般割着张美丽坚强的心。
两个阿小、文展、厚扑,以自己的认知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疯狂的冲向自己向往的地方。
阿小们只会模仿,没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去追求。
文展足够努力,但太较劲,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时找不到未来的大目标这很正常,没有几个人能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
”可惜了这自以为是的社会。
厚扑追求激情、挑战和自由,可惜生活梦想飞的太高,没好好走过什么路。
写作是一种内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当自己动笔去写的时候才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
这是一本关于回忆的书,也是一本内观自己的书。
《皮囊》读后感6
读完后顺便看了下其他人的书评,真的是褒贬不一,这是看书的常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思想各不相同。
我对本书的态度是赞赏的,感觉是本不错的书籍,值得一看!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吧,分为几个小部分,具体几个我就不细说了,如写阿太的,直接点明主题《皮囊》,写母亲的《母亲的房子》表现了母亲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坚强,果敢,吃苦耐劳,自尊自强,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写关于父亲的《残疾的父亲》写的令人心酸,表现了作者心态的变化,以及对父亲深沉的爱和愧疚;写关于几个朋友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这几篇争论很大,大家都觉得作者以朋友的落败来表现自己的成功怎么怎么的,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作者写的很真实,因为这些朋友恰恰是具备一些优点的,但他们不知道规划,肆意的挥霍,心态要么不平,要么妄自菲薄,怎能成功?最后几篇是写作者自己的,其中不乏有一些鸡汤,但真的是有毒的鸡汤,因为作者实实在在的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并且去践行了他们。
看完本书收获还是很多的,或者可以说通过《皮囊》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自己的“皮囊”,虽然内心有自私、虚伪的存在,但只要认清它们,合理安排他们,就不失为一副好“皮囊”。
《皮囊》读后感7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8
打开《皮囊》这本书是因为之前在书城里面看到,这本书是刘德
华推荐,刘德华在推荐语里面说,他读了这本书有很大的启发,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我打开了这本书首先看到的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给我的生命中多一盏明灯,故事讲述了蔡崇达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她为人处世平淡,在女儿死的时候别人都担心她会出什么事情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蔡崇达听说舅公小时候差点被阿太丢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别人指责,然后他问阿太真假时,阿太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俗话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
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为皮囊是用来用的,九十九岁的阿太离开了人世,留下一句话给蔡崇达:死就是一脚蹬的事情,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是啊,我们的灵魂是多么轻盈,在现在的生活中,无数人成为车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却忘记了我们的灵魂本来就是非常轻盈。
读完皮囊这一节,然后思考以前的人生,为了很多事情担心,在痛苦的时候让自己难受,其实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烟消云吧。
最后我读完《皮囊》后,感觉以后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个善良的人。
读完《皮囊》这本书给我的生命多了一盏明灯。
《皮囊》读后感9
我想,皮囊或许是灵魂来到世上的一件附带的工具。
一颗心永远是无处安放的,一具躯壳承载不动,却总能成为有形的桎梏,高于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挣脱出来的也是你。
黑狗达看过很多人离去,仿佛看着一具具皮囊又变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烬。
有扔下皮囊这个包袱的阿太,从此来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烟花的病人,在挣脱皮囊的路上看到烟花;还有最坚强的父亲,不再中风偏瘫。
剥去生与死,就好像的一个灵魂用旧了皮囊,想回到从前的地方更换。
这样看来,生生死死,生命的诞生和流逝,都能淡然。
我
们本来是多么的轻盈,来去不着痕迹。
从此人生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灵魂,使用着附带的皮囊给彼此留下羁绊,向世界留下属于他的过往。
我们终究是无处安放,不然为何要换去皮囊。
我们错过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
我们自以为能“看见”很多人,却不知道“看见”的到底是真心还是假面。
爱我们的人来不及去珍惜,喜欢我们的人又经常会错过,自以为能挽留的人最后只能说出一句告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是不是我们太过矫情,没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们的本质就如此贪婪,被欲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没有过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义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没有那般天才,去面对现实的落差。
他们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碌碌无为,曾经想要的太多,现实给不了,自己也实现不了,终究成为这个社会中无处安放的人。
《皮囊》读后感10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
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
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
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
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
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
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
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著,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皮囊》读后感11
之前看了蔡崇达的《皮囊》,有写了短短的观后感。
刚才看到了,才知道里面一个人物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凭什么是你,不是我。
”这句话是作者小时候的玩伴文展对他说的。
他少有大志却后来平庸无为,而作者当时已经是非常有名声的媒体人。
听得出里面是怎样的怨恨,你有没有这样时刻说过或者是想过这样的话?我有。
也许是另一种表达:“为什么就是我?”所以看到那句话才觉得熟悉。
但是那个阶段过了,不承认不肯定不满足自己,才会有那样的一种怎么是我的怨。
但是越走越发现,也还能有机会把这句话将来改成“就是我”。
其实每个人的时区都不一样,机会不一样,现状不一样,未来也不会一样。
可能原来并肩走的人因为某个选择,就走得比你快很多。
你也可能因为某个错过,就走上和别人截然不同的路。
我没后悔过任何选择,因为我总知道再来一次,我还是那样。
如果那个做决定的我还停留在那样一个局限的时空里,那样的心智模式选的也还会是一样。
他们可以说是对生活有规划有激情的人,但有什么错了,太务虚,太自我中心,太不贴近现实?总觉得是哪里出错了。
但我知道生活不会辜负谁。
也许现实暂时以不近人情吗的样子出现,但是还没到最后呢。
还可以继续问自己,你有努力过,去逗一逗它吗?
在写厚朴这个人物时,作者还说了这样一句话:“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
我有点明白了。
《皮囊》读后感12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
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
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
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
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
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
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
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
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13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散文,读来却有种小说的味道。
以一个渔业小镇,作者的故乡为背景,写了十多个小故事。
每个故事除了温情,还或多或少流露出时光的残酷和人世间的庸俗。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复杂的内心。
想要紧紧握住,却发现无能无力;想努力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发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发现无从劝说。
一切的一切都不曾受他的掌控,好像周边有一张无形的巨网把他紧紧网住,让他无所适从。
面对生活的种种,他除了释然,别无他法。
他所描写的阿太,对生活看得透彻,也活得轻盈。
阿太认为生命本来是轻盈的,却是被这肉体和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所以每个人都负重前行着。
千百年来有多少的孤魂野鬼,为了一个皮囊而争得头破血流,他们不知道自己已拥有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那便是灵魂。
父亲的瘫痪,使他对生活绝望,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又让他感到了温暖,而周边的一切又让他意识到世界的无情。
这个世界,有重
症病房里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幽默的伯伯;有因触碰到古制被父老乡亲唾弃的女子;有因家庭变故变得现实的孩子;有胸怀远大理想却被现实残酷打击,而最终选择自杀的青年;有以体验生活为借口,向我们诠释生命的精彩,却无情地被生活击倒的少年。
时光易逝,或许只有写作才能留住时光走过的痕迹。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有时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时迫于生活压力做着自己讨厌的事。
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与艰辛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淡然处之,调整好心态,继续前行。
但愿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活出精彩。
《皮囊》读后感14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这本书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取名叫做《皮囊》,书名也是来源于这篇文章。
皮囊讲的是他的阿太(奶奶的妈妈)的故事。
阿太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认为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面对奶奶的去世,面对自己切菜时切下来的手指,面对舅公被她丢到水里几乎溺毙的事情,甚至对于自己的离世,她都表现的非常坦然。
她甚至在死前跟作者说:“不要哭,现在没有这个皮囊的束缚,我来去都更方便。
”
也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气质,作者特别喜欢与阿太待在一起。
后来去外地工作,与阿太见面机会也少了,但是只要是工作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作者都回选择回到阿太的身边,陪她坐一个下午。
虽然阿太不大听的懂,后来甚至不再听得到,但是这样的陪伴却能够安抚作者,让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后来阿太走了,作者也慢慢地明白了阿太在奶奶去世时说的一番话的意思。
当时全家人都挺伤心的,阿太不以为然,仿佛走了不是她的女儿一样。
作者问阿太为什么这样,阿太说因为她舍得。
阿太的舍得来自于她对待生命和身体的态度,身体的消逝在她看来是皮囊对生命束缚的结束,是更加值得高兴的事情。
而阿太带给作者的安全感,是这份看法带来的超然淡定态度的感染。
确实在这份态度面前,一切的困难不过是身体的折腾,生命有更多精彩的事情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