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阜阳的传统风俗
![阜阳的传统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2975bd3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6.png)
阜阳的传统风俗
阜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阜阳的传统风俗。
1.传统节日
阜阳拥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阜阳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展示都会在庙会上展出。
此外,阜阳还有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
2.婚俗
阜阳的婚俗十分独特,在传统婚礼上,新娘要在出嫁前“散冠”,即在头发上插上丝绸花饰,用白头巾裹头,象征着新娘成为了成年女性。
在迎亲时,新娘会跨过一条由红布条串成的门槛,象征着新娘跨过了门槛,进入了新的家庭。
3.传统手工艺
阜阳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其中最有名的是“官窑”。
官窑是指明代官方为皇宫烧制的瓷器,现在已成为阜阳重要的旅游资源。
此外,阜
阳的手绣、木雕、花灯等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4.民间音乐
阜阳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黟调”。
黟调
是阜阳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它以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唱腔著称,在阜阳地区有着广泛的传唱和流传。
5.传统饮食
阜阳的传统饮食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阜阳饼。
阜
阳饼是一种薄薄的面皮,夹着芝麻馅的小吃,外层香脆,内馅酥软,
口感十分美味。
此外,阜阳还有“八卦粉”、“火腿皮”、“茶蜜糖”等传统
美食。
以上就是阜阳的传统风俗,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阜阳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城市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3412a2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f.png)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阜阳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一、传统节日
阜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每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有“过年好”之说。
除夕之夜,每个家庭都要祭祖,贴春联、挂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赠礼品,并到亲朋好友的家中串门,热闹非凡。
二、传统美食
阜阳的美食可谓是琳琅满目。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扬镖。
扬镖是一种将冬虫夏草炒制后捣成粉状与火腿、冬笋、鲫鱼等配料一起制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色、香、味俱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的其他传统美食还有黄粱糯米饭、崇州豆腐、渚河鱼饺等。
三、婚俗
阜阳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阜阳乡村,有一种称为“拆门”的婚俗。
在新娘到达新家之前,新郎的家人会摆下一道大门,并在门上挂上红布,这时,新娘必须破坏大门才能进入新家,象征着新娘进入新家后的吉祥和美满。
四、民间艺术
阜阳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发达的。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皖西秧歌。
戏曲、民歌、竹编等都是阜阳优秀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阜阳地区的独特风情。
阜阳的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也是广大阜阳人民的精
神食粮。
它向人们展示了阜阳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
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安徽阜阳
![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安徽阜阳](https://img.taocdn.com/s3/m/efb8f97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2.png)
家乡的风俗500字六年级作文安徽阜阳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复原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我的家乡阜阳有哪些风俗呢?
除夕和春节除夕,又名"大年三十",指阴历一年最后一天或这一天的晚上,故又称"大年夜"。
除夕的"除"字,原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岁除"。
按旧俗腊月廿三日为灶日,应祭灶君。
腊月廿四日为小年,从这天起直到除夕,家家都要打扫卫生,买一些年货,农村要杀猪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种点心,腌制各种腊味。
另外还要贴年画。
城里人则往往买些水仙花、腊梅、天竺等插在瓶中以增添节日气氛。
当夜幕降临时,合家团聚,吃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席上菜肴可都是非常丰盛的。
夜间通宵不睡,市民通常都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名曰"守岁",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时,霎时鞭炮齐鸣,迎接新春。
为保证市民安全,在市中心已禁放爆竹,但并不因为这个而散了过春节的热情。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这不仅是个节日,还是家人团聚的喜悦,是记忆最深的、最珍贵的味道。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b84b96b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1.png)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家乡风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方人民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阜阳,作为安徽的一个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家乡风俗。
以下将就阜阳的家乡风俗进行介绍。
一、民俗活动阜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阜阳便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在阜阳,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叫做“鼓楼会”。
这是一个古老的庙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饮食文化阜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徽菜为主要代表。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徽州烧鸡”、“徽州板栗糕”等。
此外,阜阳还有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叫做“铜钱饼”,它是由绿豆面、红豆馅和白豆馅制成,形状像铜钱一样,非常有趣。
三、传统习俗在阜阳,有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结伴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另外,婚礼也是阜阳人生活中重要的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松石青褂”,新娘要戴着“镶绿旗帽”,这些都是阜阳地区独有的传统习俗。
四、民间艺术阜阳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阜阳皮影戏。
阜阳皮影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美的皮影和生动的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阜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宗教信仰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阜阳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阜阳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参拜。
此外,阜阳还有一些寺庙和道观,是信众们日常祈福的场所。
阜阳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是阜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阜阳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阜阳感受这里的家乡风俗,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阜阳六百字作文
![家乡的风俗阜阳六百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cf56c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b.png)
家乡的风俗阜阳六百字作文讲起过年的风俗习惯,倒是挺有意思的。
有些现今仍沿袭着,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给扔掉了。
对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中国人来说,不同地方的规矩恐怕不完全一样。
我所要讲的只是早先我们阜阳以北与太和这一片地方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毫无疑问,这腊月初八历来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
何况还有: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呢。
(在那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要吃上一顿象样的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腊八晌午的那顿咸米饭是那么的香甜。
(通常这顿做米饭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粮票开后门从粮站提前买好的。
娘总是将米锅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细粉加上葱姜佐料,饭没做好,老远的便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
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便围着厨房转圈子,专等着娘说一声:吃饭了。
于是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盛上满满的一腕,美美的吃将起来。
)百年不遇的吃上这么一顿难得的美餐,不用说,能撑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还觉不过瘾的。
腊八过后,接下来便是祭灶。
祭过灶,年也就跟着很快来到了。
讲起这祭灶,还挺有讲究。
记得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贼祭六,老和尚祭到庙后头。
至于这顺口溜的.来历,曾听老人大致的讲过,因为听时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
只知道我们张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
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
(依稀记得,好象听老人讲,说是俺们张姓人家占着老天爷、阎王爷、龙王爷的光,因为他们都姓张。
所以历朝历代张姓的人家没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连皇帝再做了,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别姓人家混的了吗?)祭灶那天,也是厨房大扫除的一天,平常烟灰满布的屋子,通通用扫帚彻底清扫一遍。
然后将提前请来的老灶爷与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到锅台一侧的墙上。
到了晚上,临近送他们上天的时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给他们抹抹嘴,意思是先给他们甜甜嘴,请他们在老天爷跟前多替老百姓说些好话。
安徽春节的风俗传统
![安徽春节的风俗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cfaf8cf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8.png)
安徽春节的风俗传统
安徽春节是欢乐的节日,人们期待放假,过节。
安徽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值得一看。
一、年初见面
安徽人在春节期间会主动上门拜访或拜年,称之为“年初见面”、“拜年”。
人们互相问候新春快乐,发放压岁钱,增添春节的欢乐气氛。
二、十二生肖画
十二生肖画是安徽民间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以此来辟邪招福,涂个活龙活凤,画龙点睛,招财进宝,表达对新年的祝福。
三、灯谜
春节期间人们会挂灯笼、写谜语,发出和谐、喜庆的祝福,收彩票旁有“灯谜”让孩子们抢答,家家户户都有此奇妙的民间乐趣。
四、到亲戚朋友家聚会
安徽春节家家户户开酒会,亲朋好友也多到家里聚聚。
人们还会传唱春节歌曲、把灯笼送去拜年,共度皆春佳节,大家一起绘制快乐时光。
五、贴门神
贴门神是安徽习俗中民间流传最有韵味的传统,许多家庭在春节会风景和贴上门神,人们被贴的门神充满了热情的祝福,盼望节日更加和谐。
六、粽子
粽子是安徽春节的传统食品,一般人们会用糯米,火腿火鸡等夹着的食材做圆形的粽子,口感香甜,十分受欢迎,家家户户在春节期间都喜爱食用。
安徽春节的习俗多姿多彩,年年见证着安徽人开心过节的火锅盛宴。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准备着酒菜,街头议论着贴门神;节日来临时,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歌声洪亮,整个安徽被春节的喜庆声包围着,迎来和谐的新年。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3084905f90f76c660371ad1.png)
安徽文化习俗礼仪大全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安徽文化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民俗文化阜阳剪纸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范围很广。
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周围环境。
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祝寿送礼,人们习惯用剪纸装饰物品。
妇女们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花样,也欢喜用剪纸作底稿。
朴素的审美观,形成了艺人剪纸风格和作品内容。
阜阳剪纸兼有南北方剪纸的艺术特色,即粗犷之中蕴纤巧,质朴之中见秀丽,刚柔兼备,情趣醇和。
其作品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的线条组合形式的。
徽州祠祭徽商资本和官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
为中外诸方面尤为建筑界的专家、学者所重视和赞誉。
从祠堂建筑的规模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祠堂建筑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
昔日的徽州农村,不是生产型的农村,而是消费型的农村。
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
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
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
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
可以说在当时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
徽州的强宗大族,历来是聚族而居,尤在南宋之后,特别是受了程朱理学思想的重要影响。
阜阳的春节作文450字
![阜阳的春节作文4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02d3ac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c.png)
阜阳的春节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
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
”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
”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时,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
”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
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
”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
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春节安徽省地区的传统送礼习俗
![春节安徽省地区的传统送礼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b6c89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6.png)
春节安徽省地区的传统送礼习俗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的日子。
在安徽省地区,春节期间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送礼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有助于加深人际关系,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安徽省地区春节传统送礼习俗。
1. 拜年红包在安徽省地区,给小孩子发放红包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送礼方式之一。
红包通常是一个小红信封,里面装有金额不等的现金。
这是一种表示祝福和吉祥的方式,也是对孩子们的关爱和疼爱的表达。
长辈会将红包装在红色的信封中,给孩子们在拜年时送出,这被认为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2. 年糕礼盒在安徽省地区,年糕是非常重要的春节食品之一。
人们认为年糕代表着团圆和连续的幸福,因此在春节期间,送年糕礼盒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传统。
年糕礼盒通常包含不同口味和形状的年糕,如甜味、咸味、花形、鸡蛋形等。
这些年糕礼盒既可以作为亲朋好友的拜年礼物,也可以作为商务场合的礼品,以表达人们对好运和美好未来的祝愿。
3. 年画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春节装饰品,广泛用于春节期间的家居装饰。
在安徽省地区,年画作为一种送礼品的方式也很流行。
人们会选择一些精美的年画,如花鸟画、民间故事画等,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既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也能够增添节日气氛,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春节氛围。
4. 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装饰品,通常由对联和横批组成。
在安徽省地区,春联也可以作为一种送礼品的方式。
人们会选择一些寓意吉祥的对联,如“瑞雪兆丰年,春风送万象”、“和合家美满,福禄康宁安”等,用红纸书写,然后送给亲朋好友。
这样的送礼方式不仅能够传递祝福和希望,同时还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
总结:春节是安徽省地区人们团圆、拜年的喜庆日子,传统送礼习俗既从文化上延续了历史传统,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拜年红包、年糕礼盒、年画和春联等,都是安徽省地区春节期间常见的送礼方式。
写安徽阜阳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作文
![写安徽阜阳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38872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7.png)
写安徽阜阳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写安徽阜阳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作文篇1春节,有人说她是除旧迎新的一天;有人说她是社会前进的又一步;有人说她是财源进门的象征。
但我们这群淘气的男孩们知道,这又是欢乐悄悄降临的脚步声。
春节的几天里,不论孩子们做多少顽皮捣蛋的事,大人们也是不会怪罪的,在这几个和谐快乐的日子中,他们也没有理由破环气氛吧!这也是我们喜爱春节的缘由之一。
于是,我们这群淘气的男孩总会聚在一起,到街上溜溜,买点“双响炮”、“红蜘蛛”等鞭炮和一些小玩意儿,四处开开玩笑。
有时,我们会事先将鸡窝留个缝隙,将点燃的鞭炮扔进鸡窝,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听见鸡的惊叫声了;或者,我们会偷偷地跟在胆小的女生身后,假装漫不经意地朝那些胆小女生丢过几支鞭炮,而那些胆小女生边哭边跑的一幕着实可笑。
春节的膳食并不是美味的。
每当春节来到,新漆过的桌子上摆的总是一些鸡鸭鱼肉,但那是整锅的。
简单点说,无非是清扫剩菜罢了,重复的品尝让人厌恶。
有时桌子上少掉几个小孩,那肯定是到街上买杂碎吃了。
春节中最吸引孩子眼球的便是那一张张红彤彤,放在手中轻飘飘的压岁钱了,就算父母收刮,也会留下几成垫底呢!还别说,兴许一些顽皮的孩子,成天东躲西藏,可能就是怕压岁钱进了父母的腰包,全归他们保管喽!在家乡,每逢春节,镇子上的老人院总会举办“猜谜语”活动。
那可是算得上盛大的活动了。
到那时,镇子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参加,因为解出谜语的奖励是香甜的糖果哦!虽然奖励对孩子来所十分丰厚,但是谜语也是不好猜的,进入老人院,你就会看见一个个孩子的五颜六色的问卷前抓耳挠腮了。
当然,身为孩子的我也禁不住诱惑参加了,一条条谜语就好似一颗颗糖果在我眼中转圈。
在老人院里坐了一个小时左右,回报也不小,二十几颗糖果就落到我的肚子里了!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春节,一个淘气的男孩们都能听见快乐悄悄降临的脚步声的春节!写安徽阜阳家乡过春节的风俗作文篇2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家乡风俗作文阜阳
![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家乡风俗作文阜阳](https://img.taocdn.com/s3/m/2f9aea3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3.png)
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家乡风俗作文阜阳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六年级下次第一单元家乡风俗作文阜阳】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年上六年级了。
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我决定写一写我家乡阜阳的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统。
阜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地处皖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富庶的好地方。
阜阳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风俗和传统。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阜阳地方习俗。
第一个就是阜阳的"灶王爷"文化。
在阜阳,几乎每一户人家的厨房里,都会供奉一位"灶王爷"。
灶王爷是主管火神的神灵,相传他平时住在厨灶上,专门看守家里的火灶。
阜阳人们都非常尊重和崇拜灶王爷,每逢年底,就会精心准备各种美味佳肴,摆上香烛供品,虔诚地举行"迎灶"和"送灶"的仪式。
爷爷说,灶王爷是家家户户最亲近的神灵,吃好了才能留在家里,否则就会离开。
所以每年都要给灶王爷大吃一顿,好好孝敬他。
第二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阜阳的"二月二"习俗了。
在阜阳,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就是传统的"二月二"节日。
这一天,阜阳各家各户都会打扫卫生,贴上春联对联,然后举行"worship the Memorialtablet"的仪式,祭拜祖先和神灵。
阜阳人们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因为相传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但能沟通血脉,也能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丰登。
爷爷每年的二月二那天,都会叫上我和弟弟一起烧香拜祖先,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安康。
第三个让我难忘的阜阳传统,就是农村的"夏禛"。
每年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阜阳农村的村民们都会组织起来,在村口的大树下或者村前的土地公庙旁,摆上长长的八仙桌,摆满了各种吃食,再燃起熊熊的火炉,开始举行夏禛的仪式。
大人们会焚香烧纸钱,祭祀"禛神"和其他神佛,祈求今年的庄稼能够丰收。
安徽阜阳界首的风俗作文500字的
![安徽阜阳界首的风俗作文500字的](https://img.taocdn.com/s3/m/49516e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a.png)
富阳吉寿位于安徽省北部,以其独特的风俗传统著称。
这一地区丰富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遗产塑造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传统挂毯,将富阳吉绍与安徽其他地区隔开。
富阳吉寿最突出的习俗之一是传统婚礼仪式。
与现代婚礼不同的是,传统的富阳吉寿婚礼是盛大而精心的婚事,涉及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系列仪式和习俗。
婚礼游行被称为"大游行",涉及新娘和新郎通过村里的街道游行,伴有生动的音乐和舞蹈。
这场游行象征着婚礼庆祝活动的喜悦和兴奋,是吸引远方和广域游客的场景。
富阳吉绍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这一传统节日是在月历第五个月的第五天举行,在富阳吉寿举行盛大热情的庆典。
节日以龙船赛为标志,各队竞相将精心装饰的船划为鼓拍,沿河岸营造出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气氛。
当地人也习惯于吃传统的粘糊糊的米饭饺子,称为宗子,并绞死阿耳忒弥西亚和卡拉穆斯等草药来避邪。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外,富阳吉绍还拥有一些独特的当地传统,这些传统是某些村庄或家庭特有的。
在湘阴村,春节期间有制作复杂剪纸装饰窗户的传统,而在盈潘村,则有种植特殊品种小马来庆祝春节的习俗。
这些地方习俗增加了丰富的传统,使富阳吉绍成为如此迷人和文化多样的地区。
富阳吉寿风俗中最有趣的方面是保存和传承历代的方式。
尽管现代化建设迅猛,社会动态不断变化,但富阳吉绍人民仍然与其传统有着深厚的通联,并继续以极大的自豪感维护这些传统。
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保存感帮助了富阳吉绍成为传统风俗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富阳吉寿的风俗传统,是该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民持久精神的证明。
从传统婚礼仪式到龙舟节,以及众多的本地习俗,富阳吉寿的传统是其特色的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的持续变化,富阳吉绍人民仍然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和颂扬他们独特的习俗和传统,确保他们今后世代继续繁荣。
阜阳的风俗民俗
![阜阳的风俗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31c5731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7.png)
阜阳的风俗民俗
阜阳,简称阜,古称颍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这里曾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颍考叔的故里;也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礼仪之乡”、“书画之乡”。
阜阳地
区民风淳朴,素有“中原名邑”之称。
在阜阳的农村里,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敲锣打鼓舞狮子……忙得不亦乐乎。
这其中,最吸引人
的是那一种“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
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开始盛行于京津地区,并传到了国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舞狮子”又称“舞
狮灯”。
每逢新春佳节或喜庆活动时,家家户户都要请“狮子”
来助兴。
这种习俗据说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阜阳的“舞狮灯”又称“舞龙”或“龙灯会”,以其制作精巧、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民间舞蹈艺术之瑰宝”。
舞
狮灯是阜阳地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
—— 1 —1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以安徽阜阳农村春节习俗为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以安徽阜阳农村春节习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545252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4.png)
总之,以春节和中秋节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当代社会仍 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庆祝方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 这些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众基础仍然牢固。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 节日习俗,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阜阳地区的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这些菜肴 往往包括鱼、肉、豆腐、蔬菜等,鱼代表着年年有余,肉代表着富足,豆腐则寓 意着富(腐)贵。年夜饭的餐桌上也会摆放一些红色的小灯笼和鞭炮,增添节日 的气氛。
除夕夜,阜阳农村还有守岁的习俗。家人会在家里守候新的一年的到来,以 示对过去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一习俗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庭能够平安、 和谐、幸福。
其次,中秋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也不断提升。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国内外学者和机构也在不断研究 和创新中秋文化,例如,举办中秋文化论坛、创办中秋文化杂志、推广中秋文化 旅游等,都为中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中秋节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中秋节不仅是家庭团圆的象征, 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团圆的象征。在当代社会,中秋节还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例如,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
新年初一,阜阳农村的人们会互相拜年。他们会给长辈拜年,也会给同辈和 朋友拜年。拜年的礼物通常是桔子或糖果,寓意着吉祥和甜蜜。这种拜年习俗体 现了中国人对于亲情和友情的重视,也代表着对于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除了以上这些习俗,阜阳农村在春节期间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比 如舞龙舞狮,这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象征着祥瑞和好运的到来。 此外,还有踩高跷和打鼓唱戏等传统活动,这些都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 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愉悦。
安徽春节的传统习俗看花灯和舞蹈表演
![安徽春节的传统习俗看花灯和舞蹈表演](https://img.taocdn.com/s3/m/d51a595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d.png)
安徽春节的传统习俗看花灯和舞蹈表演安徽春节,又称阜阳春节,是安徽省传统的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以看花灯和观赏舞蹈表演为主要活动。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节日氛围,也展示了安徽人民的文化底蕴。
看花灯是安徽春节的一大特色活动。
花灯制作精美,形态各异。
在灯市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灯笼和灯彩,其中来自阜阳的葫芦灯、保显灯最为著名。
葫芦灯由葫芦制作而成,其外形独特,色彩鲜艳,经典的装饰图案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
而保显灯则是由竹条和纸制成的灯笼,灯笼上绘制着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和幸福。
除了看花灯,观赏舞蹈表演也是安徽春节的重要环节。
舞蹈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祈福的艺术形式,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安徽省有许多经典传统舞蹈,如《花鼓戏》、《鼓浪屿》等。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在春节期间,各地的舞蹈团体都会组织演出,让人们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除了看花灯和舞蹈表演外,安徽春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
比如贴春联、包饺子、祭祖等。
贴春联是一种民间传统,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写有吉祥话的红色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包饺子则代表着团圆和幸福,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并在除夕夜一起享用。
此外,祭祖也是安徽春节的重要环节之一,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向先祖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思念。
安徽春节的传统习俗看花灯和舞蹈表演,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气氛,也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幸福和吉祥的追求。
无论是欣赏精美的花灯还是观赏精彩的舞蹈表演,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祝福。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习俗,让安徽春节的传统习俗永远沿袭下去,让我们的节日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文化内涵。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作文1000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作文1000](https://img.taocdn.com/s3/m/e766961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9.png)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作文1000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作文1000 篇1在靖江,正月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落灯。
供奉菩萨和祖宗神位的香几台上,香烟缭绕,红烛闪烁,视同祭祀。
因为正月十八要吃面,所以奶奶一大早就去面店买面。
落灯那天必须吃细面,吃粗面就寓意着这一年粗头大耳,粗心。
我跟着奶奶来到面店,那面做的又细又长,非常细致,让人忍不住要吃一口。
奶奶说:“落灯这一天还要买酒,不用买太好。
”我和奶奶来到酿酒店,这些酒酿得醇香醇香的,菩萨肯定喜欢喝。
买完这些,再买大鱼大肉就可以了。
回去准备一下食材,我把肉上的筋头巴脑全切了。
再在盆子里放点水,把鲫鱼放水里,肉上和鱼上都要放红纸。
等到晚上,一切准备就绪,我把肉和鱼放在桌上,再放些水果和面,鞭炮和酒杯,还有酒。
首先奶奶点上十二根香,和三根蜡烛,然后拜了拜说:“菩萨,保佑我们家孙子考上好大学。
还有我们家生意兴隆。
”说了一些好话后,把香插上。
爷爷第一个拜,边拜还边说:“一本万利。
”然后把好多钱放在桌上。
然后到奶奶爸爸妈妈。
最后到我,我跪下来,心里想着,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我默念了三遍。
接着就是送菩萨和燃放花炮了。
首先把菩萨的纸像放在干草上,然后点燃,再说一些好话:“菩萨啊,明年要到我家过年哦。
”目送菩萨上天后,我大胆地把鞭炮摆成“八”字,点燃后,我迅速跑到远处,只听见噼里啪啦的'声音。
最后,就是吃面了,吃面条,隐含两个含义,一是祈盼长寿,二是希望经常回家。
我还知道正月十八也被为“开大门”说的就是,正月十八后,工作、生意等就要放开手脚大干。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作文1000 篇2我的家乡阜阳的年俗简单而有趣我是个小学生,今年读四年级。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阜阳市,那里有很多有趣的年俗和民俗。
我最喜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熙熙攘攘地在准备过年,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过年前一两个月,家里就开始忙着打扫卫生了。
妈妈会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扫去一年的尘埃,迎接崭新的一年。
安徽的传统风俗
![安徽的传统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7b09d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6.png)
安徽的传统风俗安徽的传统风俗:阜阳火把节、九华山庙会、徽州婚嫁、大班会、花鼓灯、过年入夜前洗澡、放炮祭祀、安苗节、东至赏灯会、绞脸。
阜阳火把节阜阳火把节是阜阳地区过的中秋节。
夜晚打火把游乡,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
相传韩山童、刘福通组织农民起义,纷纷举火把响应,首克颍州。
时有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
”九华山庙会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唐开元末年,新罗僧人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修炼,圆寂后被僧徒尊为地藏菩萨化身。
此后,每逢农历的七月三十,佛教僧徒和当地民众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逐渐形成九华山庙会: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地藏诞日(农历七月三十)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农历十月十五民间和寺院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四面八方香客虔诚礼拜,买卖交易聚成集市。
徽州婚嫁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大班会大班会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创造的一种舞剧。
大班会也叫鬼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类似折子戏,说它像舞剧也无不妥。
每逢正月十五大班会演出,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纷纷登场,闹闹攘攘。
花鼓灯花鼓灯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
2006年,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夜前洗澡安徽过年有入夜前洗澡的习俗。
在除夕夜来临前,要洗澡洗衣服,将一身灰尘清除干净,并将衣服晾挂起来,表示不能湿着过年的意思。
放炮祭祀安徽过年有放炮祭祀的习俗。
大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就要将家门打开,并在门口点燃爆竹,有着红红火火的寓意,而且放炮后要由家里的长辈举行祭祀仪式,祭奠先祖,吃过早饭后则会前往其他长辈家中拜年。
安徽省春节习俗穿新衣符合新气象
![安徽省春节习俗穿新衣符合新气象](https://img.taocdn.com/s3/m/f147ce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d.png)
安徽省春节习俗穿新衣符合新气象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
安徽省作为华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春节习俗更是独具特色。
其中,穿新衣作为一种重要的习俗,不仅代表了新年新气象,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安徽省春节期间,穿新衣的习俗几乎家喻户晓。
早在十几天前,家家户户便开始购置新衣,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一传统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迷信观念,认为新衣可以辟邪、祛病、驱灾,同时也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展示时尚品味的方式。
安徽省的春节新衣多以红色为主,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吉祥、喜庆和热情,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颜色。
与此同时,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新衣的设计和选择也愈发注重时尚和个性。
年轻人倾向于选择款式独特、颜色鲜艳的新衣,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时尚品味。
穿新衣的习俗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风俗,更是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期间,人们总是希望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个新的开始,以换上新衣为象征,憧憬着未来一年的幸福和顺利。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新衣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新气象,注入了蓬勃的活力。
同时,穿新衣也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问候和表示祝福的一种方式。
亲朋好友们在大年初一相聚,互相审视和赞美对方的新衣,以表达对彼此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祝福。
这种方式既拉近了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又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安徽省的春节穿新衣的习俗也面临一些问题。
在过去,人们多以购买新衣为主,而忽视了旧衣物的再利用和环境保护。
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旧衣物的再利用和回收。
因此,在穿新衣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倡导环保理念,提倡购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衣,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安徽省春节习俗中的穿新衣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体现了人们对新年新气象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072189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5a.png)
安徽⾩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中国有很多特⾊习俗,其中各地的习俗都不⼀样,下⾯,店铺⼩编为⼤家介绍⼀下关于安徽⾩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欢迎⼤家阅读。
安徽⾩阳春节习俗⼀、三⼗贴春联 在⾩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家⼈只有全在家才能贴,少⼀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让家⼈贴在门外。
所以,⼀些赶集上店的,⾛亲访友的,还有外出做活的,必须在天⿊之前赶回家。
这就是年的魅⼒,家的魅⼒,不然现在打⼯的为啥千⾥迢迢要在年三⼗晚赶到家呢? ⼀些⽋债户,三⼗早上就贴春联了。
春联⼀贴,前来要账的⼈转⾝就⾛了,不论⽋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再要。
不然那叫“抠”⼈家的门神眼,对双⽅都不吉利。
⼀些⽋债户,甚⾄早在⼆⼗七⼋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些家什上。
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体健康”或“⾝卧福地”等;堂屋后 台上⽅要贴“赠福财神”或“⾦⽟满堂”等;后台⾹炉窝上要贴“满⽃⾹⽕”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吉⼤利”;箱⼦柜⼦上要贴“满箱⾐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家之主”。
⽔缸上要贴“⽔泉四海”;⽯磨上要贴“下⾯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圈⽜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车上要贴“⽇⾏千⾥”等。
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
要是头年家⾥有⽼⼈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
第⼆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
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安徽⾩阳春节习俗⼆、⾩阳旧时有讲究 ⾩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
如姓张的是:“⾦鉴名⾂第,春钱学⼠家。
”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
姓宁的是:“科名⾼北⽃,家世本两清”。
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振家声”。
如果是居丧之家,则是蓝纸对联写:“⼤地皆春⾊,吾门独素风。
”⾩阳城乡习惯,⼀般中午饭后便开始贴对联,门对⼀贴,讨债的就不能上门了。
2017年春节习俗 安徽各地区过年习俗
![2017年春节习俗 安徽各地区过年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888256e74028915f804dc2db.png)
2017年春节习俗安徽各地区过年习俗所谓年味,除了节日的欢闹、家人团聚的喜悦之外,当然也少不了各地特色的民俗活动,舞蹈、杂耍、戏剧、唱腔...赏民俗,品年味年味溢满各地。
安徽过年习俗有哪些?安徽春节过年习俗安徽春节过年习俗:合肥市抛头狮“抛头狮”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习俗中形成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活动为载体。
其中,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头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
正月十五旱船会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乡还可常见玩旱船活动。
旱船的“灯芯”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随旱船扭来扭去,合着锣鼓节奏,不时地哼唱小调。
唱词多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为节日街头最为逗引看灯人的一道风景。
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灯、蒸属的传统习俗。
家家用麦、豆掺合的面粉蒸成面灯,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欢的形状,用火柴杆缠上新棉花插于面灯中间作为灯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点燃。
面灯里的油燃尽后,面灯也烤得黄黄的,食来脆香可口。
春节过年习俗:亳州市大班会大班会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剧情发展,又类似折子戏。
演员们着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纷纷登场,闹闹攘攘。
大班会虽然形式上具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高跷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汉族民俗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动态风趣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
春节过年习俗:宿州市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戏曲,演唱声惰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埇桥马戏埇桥马戏是宿州人的骄傲,虽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时也是很难看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中国春节有很多特色习俗,其中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安徽阜阳春节习俗有什么。
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一、三十贴春联
在阜阳,贴春联是有讲究的,一家人只有全在家才能贴,少一个不在也不能贴,绝不能让家人贴在门外。
所以,一些赶集上店的,走亲访友的,还有外出做活的,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回家。
这就是年的魅力,家的魅力,不然现在打工的为啥千里迢迢要在年三十晚赶到家呢?
一些欠债户,三十早上就贴春联了。
春联一贴,前来要账的人转身就走了,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
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
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家什上。
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
台上方要贴“赠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
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
上要贴“日行千里”等。
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
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
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二、阜阳旧时对联有讲究
阜阳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
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
”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
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
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如果是居丧之家,则是蓝纸对联写:“大地皆春色,吾门独素风。
”阜阳城乡习惯,一般中午饭后便开始贴对联,门对一贴,讨债的就不能上门了。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
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
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
如陈姓的堂名灯写的是“颍州郡”。
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联话(对联、春联)中堂内容,堂名都是根据这一姓,始封地方或本姓最有名望的古人事迹编成的。
堂名灯有两丈多高,顶端是个大红灯,灯罩上写着堂名,红灯里面装有蜡烛,挺直的撑杆是油漆的,下端有底座。
在过春节的时候,或要娶媳妇,或过生日的时候,门口就立有一根堂名灯,可以显示这一家的社会地位或声望,一般平民百姓、贫苦人家是没有“堂名灯”的。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三、初一拜年
初一放鞭炮迎来了新年,拜年的大戏就上演了。
已分家单过的男人,天一明就带着妻子儿女去给爷爷奶奶、爹娘拜年。
因是至亲,拜年不来虚的,磕头是真磕。
拜过后老人要给孙子孙女压岁钱,钱多少根据老人的财力而定。
给自家人拜过后,凡同族的男性都约在一起,由年长点的带队,开始给长辈们逐家逐户拜年。
每到一家,大家该叫啥叫啥,一致说道:“请你们上坐,我们都来给您老拜年了。
”不等拜者弯腰,被拜者就连忙上前扶起众拜者,连声说:“省了,省了。
”于是大伙落坐,被拜者就让这拜年队伍中的自家儿孙敬烟、端瓜子。
一会功夫,大家就起身告辞再去另一家拜。
此时,族与族之间拜年的人马乱碰头。
族内的拜完后,族与族之间就开始互拜了。
就连平时关系不好的也在这互相拜年中矛盾不解自开。
这天最忙的要数庄里年纪最大、辈份最长的人。
他们从早七点左右开始接送前来拜年的,要接送到十点多钟。
若给同辈的长兄拜年,进门不说拜年,只说“旺上”。
男人拜年结束后,有的找牌场,有的闲遛,小孩玩夜里拾的炮。
接下来女的拜年就开始了。
其拜年的形式和男人拜年差不多。
待女的拜年结束后,都到十一点左右了。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四、过年待客佳肴
过年走亲戚拜年自然受到盛情招待。
这里罗列一些阜阳人常见的
待客菜:
香菇炖老母鸡。
鸡是自家养的土鸡。
大火攻,文火煨,香气四溢。
炖到提着鸡腿一抖肉即掉为好。
每次待客撕些做汤,加上原汤汁,味特美!
猪肉炖萝卜、海带、黄花菜。
萝卜,是恋思萝卜,味特厚;黄花菜是从自家地头屋后不老不嫩摘下晒成的。
米粉肉。
肉是五花肉,米是糯米烘焙焦黄碾碎。
加上八角、葱段、自家酿的甜酱、冰糖,蒸到一定火候出了油,吃时一馏扣放在碟子里,特解馋!
腊肉霉干菜。
腊肉是自家腊制的,皮红得发亮,肥瘦合宜;霉干菜更将油吸走并多了干菜味,咬一口,香在心里。
凉调菠菜细粉、凉调蒜苗大白菜心。
细粉是自家红芋粉下的;菠菜、蒜苗、大白菜是自己地里长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淋上香油,色香味俱全。
油焖梅豆干。
梅豆干是自家晒的,一点丝也没有。
泡好裹着粉面子炸一下,用鸡汤一焖,滑滑的,特好吃。
……喝酒是把酒倒酒壶里,过去人常说:“走,喝一壶去。
”就是这个原因。
天凉喝了伤胃,一般要热酒。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五、破五的传说
阜阳初五又称破五,又称小年,说明初五是春节期间比较重要的一个节点。
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明朝年间,生活贫困捕鱼为业的沈万山冒风雪捕鱼,一连几网网
里都是同一个瓦盆。
他不再往水里扔,拿回了家。
妻子告诉他,邻人送给他家一只鸭子过年,夫妻俩把仅有的一点米倒盆里喂鸭子。
第二天早晨一看,盆里竟盛满了白米。
用家里唯一一枚铜钱放盆里一试,竟是一盆铜钱。
又用铜钱换了银子,换了金子珠宝放盆里,沈万山因此成了首富。
明太祖听说此事,将盆据为己有。
他找了一颗夜明珠放进去,便有了一盆夜明珠!明太祖抱着聚宝盆想告诉皇后,不料过门槛时跌了一跤,摔碎了聚宝盆。
这天是初五,故称为“破五”。
这天,商店开门做生意,大放鞭炮庆开市。
年,到这天真走了。
安徽阜阳春节习俗六、正月十五大似年
正月十五大似年。
这天好多集镇都有传统的古会,早上吃过十四晚包的饺子,放过炮,家家都锁门赶会。
从四面八方上会的人像潮水一般,拉车的,骑车、挑挑的、担担的,一眼看不到尽头。
会上更是人山人海,会上有说书的、算命打卦的、唱大戏的、玩杂技的、演歌舞的;牛行、猪行、羊行、农副产品行、生产用品行、烟花炮竹行、衣布行等,会上最多的就卖小孩吃的喝的玩的。
一家之主在会上买春耕用品,女的买家用的物件,男孩买晚上放的花炮,女孩买衣物。
天还没黑下来,村村庄庄就热闹起来了。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小孩拥在门前放烟花,烟花有泥筒的,也有纸筒的,喷出来的烟花由低到高,可达两丈多,就像一棵银花树一样。
放过烟花,饭后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打发老灶爷上天。
锅碗涮洗好后,先把灶台打扫干净,男主人就焚香点纸,先把过年时贴的老灶爷和两边对联撕下来烧掉,然后磕头说:“老灶爷,年过完了,今个就打发你上天了,上去后好话多说,孬话别提,再下来时保佑我一家人财两旺,一年里平平安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