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基因的分离定律(含2014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

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3号、4号、5号、6号、7号均为杂合子
C. 6号与7号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l/6
D. 9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2
[解析] 1.由于3号和4号没病,他们的女儿8号有病,所以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号和4号都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所以7号个体可以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由于1号是患者,5号和6号没病,所以5号和6号是杂合子;6号个体为杂合子,7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2/3,所以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2/3=1/6;9号个体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1/3+1/6) ÷5/6=3/5。

2. (湖北武汉2014届高三4月调研)玉米属雌雄同株异花植株,雄穗着生于植株顶端,雌穗位于茎杆中部叶腋间。

隐性突变b基因纯合使植株不出现雌穗而变成雄株,隐性突变t基因纯合会使原来产生花粉的雄穗变成雌穗而转变成雌株。

若要后代只获得雄株和雌株,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 BbTt(♂) XBBtt(♀)
B. BbTt(♂)
Xbbtt(♀)
C. bbTt(♂)
Xbbtt(♀)
D. bbTt(♂)
XBBtt(♀)
[解析] 2.由题意分析,雄株的基因型是bbT-,雌株的基因型是__tt,雌雄同株的基因型是
B-T-。

要使后代只获得雄株和雌株,则双亲中只能出现一种显性基因,且另一对基因为杂合子测交,选项A. B. D组合的后代都会出现A-B-雌性同株,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是:bbTt(♂) Xbbtt(♀) ,其后代只有雌性和雄性。

3.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某植物的高秆(D)对矮秆(d)显性,抗锈病(T)对易感病(t)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下列对DdTt和Ddtt 杂交后代的预测中错误的是()
A. 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后代可出现矮秆类型
B. 由于基因重组,后代可出现矮秆抗锈病类型
C. 由于基因突变,后代可出现DDdTt类型
D. 由于自然选择,后代的T基因频率可能上升
[解析] 3.一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由于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离后分离,导致后代出现矮杆类型;亲本的表现型是高杆抗病和高杆易感病,,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由于基因重组,后代可出现矮秆抗锈病新类型;后代可出现DDdTt类型,可能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后子染色体为移向两极,属于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可以使易感病的个体死亡,所以后代的T基因频率可能上升。

4.(广州201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某二倍体植物的叶表面无蜡粉和有蜡粉是一对相对性状 (由等位基因E、e表示) 控制,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三组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有蜡粉是显性性状
B.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
C.三组亲本中有蜡粉植株的基因型都是Ee
D.丙组的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
[解析] 4.由丙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有蜡粉植株自交→无蜡粉︰有蜡粉=1︰ 3,表明有蜡粉是显性性状;由甲组和乙组,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由3组杂交结果,可以得出三组亲本中有蜡粉植株的基因型都是Ee;丙组杂交结果:有蜡粉植株自交→无蜡粉︰有蜡粉=1︰ 3,基因型为:EE、2Ee和ee,所以丙组的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2。

5. (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 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B. 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 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C.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突变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D. 基因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解析] 5.所谓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的重新组合;Aa属于等位基因,那么Aa个体自交时,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形成了A、a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了AA、Aa、aa的后代,即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植物的繁殖除了有性繁殖之外还可以通过扦插等无性繁殖,三倍体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来培育无籽西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染色体变异,但是看不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6.(重庆一中2014级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与所用的科学方法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7. (2014届青岛高三一模)下图表示某家系中有甲(相关基因为A、a)和乙(相关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
B. 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 b Y
C. 若Ⅲ 3与Ⅲ 7结婚,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是1/4
D. 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 1
[解析] 7.由Ⅱ3和Ⅱ4患甲病,Ⅲ 7不甲病,所以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所以乙病是伴性遗传病,患病个体中有女性,所以是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于Ⅱ3和Ⅱ4不患乙病,他们的儿子中有患乙病的,所以是隐性遗传病;Ⅰ1不患甲病,所以Ⅱ3的基因型一定是AaX b Y;由于遗传系谱图可以推出Ⅲ 3的基因型是aaX B Y,Ⅲ 7的基因型是aaX B X B 或aaX B X b,且aaX B X B:aaX B X b =1: 1,所以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是1/4×1/2=1/8;Ⅲ6患乙病,该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4,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 1。

8.(广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某二倍体植物的叶表面无蜡粉和有蜡粉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E、e表示) 控制,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如下三组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结果表明有蜡粉是显性性状
B.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
C.三组亲本中有蜡粉植株的基因型都是Ee
D.丙组的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
[解析] 8.根据丙组实验可以得出:有蜡粉是显性,无蜡粉是隐性;三组实验结果表明,子一代出现性状分离,所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核内,不是细胞质遗传;丙组有蜡粉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无蜡粉︰有蜡粉=1︰ 3,说明丙组的基因型是Ee;甲组和乙组中无蜡粉植株的基因型是ee,而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是无蜡粉︰有蜡粉=1︰ 1,所以甲组和乙组有蜡粉植株的基因型都是Ee;丙组自交结果是:EE、2Ee和ee,所以丙组的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2。

9.(北京西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体,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a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长
B.此过程中F1出现aa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
C.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
D.可通过单倍体育种方式得到100%的纯合品种
[解析] 9.与杂交育种方式相比,单倍体育种方式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育种过程中虽然没发生突变,但逐渐淘汰aa,a基因频率会减少,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物种已经发生了进化;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通过单倍体育种可得到AA和aa纯种。

10.(北京西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研究人员为探究荞麦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的遗传规律,以两种自交可育的普通荞麦纯种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B.荞麦的主茎颜色和瘦果形状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C.荞麦的尖果与钝果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D.荞麦的绿色茎与红色茎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解析] 10.由题意知,F1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具有一定的分离比,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由细胞核控制;自交后代F2中,红茎:绿茎=361:283≈9:7,可推知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尖果:钝果=482:162≈3:1,可推知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上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11.(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基因的遗传无法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
是()
A.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C.一对性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基因
[解析] 11.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孟德尔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可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这样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就不会发生分离。

12.(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
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的复制、转录都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则以mRNA为模板
C.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解析] 12.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基因的复制是以两条链为模板;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性状。

13.(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色盲的男孩和一个正常的女孩。

问:这个女孩的基因型是纯合子的概率
为()
A. 1/4 B.1/6 C.1/8 D.1/9
[解析] 13.由题意可推得其父母的基因型AaX B Y和AaX B X b。

由于女孩的表现型正常,AA的概率为1/3 ,X B X B的概率为1/2 ,运用乘法原则,纯和的概率为 1/6 。

14.(吉林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给你一粒黄色玉米(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请选择一个既可判断其基因型又能保持纯种的方案()
A. 观察该黄粒玉米,化验其成分
B. 让其与白色玉米杂交,观察果穗
C. 进行同株异花传粉,观察果穗
D. 让其进行自花传粉,观察果穗
[解析] 14.玉米胚乳淀粉层颜色有黄色与白色两种,假设这对性状由一对基因Y、y所控制,黄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籽粒为黄色的基因型可能为Yy或YY,白色的基因型为yy ,基因无法化验;B选项有两种请况:YY×yy或者Yy×yy,F1显然有黄色籽粒产生,但是不能判断
该籽粒的基因型是YY还是Yy;C选项也有两种情况:YY×YY或者Yy×Yy,如果F1有白色籽粒则亲本为Yy,如果没有则为YY;后代能够保持黄色特征;因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作物,不能自花传粉,描述有错误。

15.(厦门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肢对短肢为显性,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果蝇(单体) 能正常生存和繁殖。

基因型为AaXWXw的果蝇与红眼短肢单体雄果蝇杂交。

F1
中()
A白眼短肢果蝇占l/16
B白眼正常肢单体果蝇占2/16
C红眼短肢单体雌果蝇占3/16
D红眼正常肢雌果蝇占4/16
[解析] 15.两亲本的基因型是:AaXWXw和aXWY,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XWXW、AaXWY、AXWXw、AXWY、AaXWXw、AaXwY、AXWXw、AXwY、aaXWXW、aaXWY、aXWXW、aXWY、aaXWXw、aaXwY、aXWXw、aXwY;所以其中白眼短肢果蝇占2/16,白眼正常肢单体果蝇占1/16,红眼短肢单体雌果蝇占2/16,红眼正常肢雌果蝇占4/16。

16.(厦门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羊毛状毛发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表现为羊毛状毛发。

下图为某患者家系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由I1`I2和Ⅱ5可知,控制羊毛状毛发的基因为显性基因
B.人群中表现为羊毛状毛发的人多于正常毛发的人
C. Ⅲ3,和Ⅲ4所生儿子与女儿患病概率均为I/2
D.图中的患者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解析] 16.由图中信息无法得出该单基因遗传病的显隐关系;由I1`I2和Ⅱ5可推测,一定不是伴X隐性遗传;由Ⅱ3、Ⅱ4和Ⅲ1可知,一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所以在人群中表现为羊毛状毛发的人和正常毛发的人的概率会因为显隐性的不同而不同,若为隐形遗传病,Ⅲ3的基因型为aa,Ⅲ4的基因型为Aa,所以所生儿子与女儿患病概率均为I/2,则图中的患者只有纯合子,若为显性形遗传病,Ⅲ3的基因型为Aa,Ⅲ4的基因型为aa,所以所生儿子与女儿患病概率均为I/2。

17.(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

如果他们又生—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A. 9/16
B. 3/4
C. 3/16
D. 3/8
[解析] 17.根据题意,男孩有血友病,父母正常,则母亲是血友病携带者,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因为父亲正常,女儿不可能得血友病;男孩有苯丙酮尿症,父母正常;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则父母均为苯丙酮尿症的杂合子,孩子有病的几率就是1/4;所以女儿正常的几率就是1×3/4=3/4。

18.(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番茄花的颜色红色和紫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红色为显性。

杂合的红花的番茄自交获F1,将F1中表现型为红花的番茄自交得F2,以下叙述正确的
是()
A. F2中无性状分离
B. F2中性状分比离3:l
C. F2红花个体中杂合的占2/5
D. 在F2首先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花
[解析] 18.将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番茄中,杂合的红果肉自交出现性状分离;F1中表现型为红果肉的番茄有AA和Aa两种,比例为1:2,所以自交后代F2中性状分比离5:1;F2红果肉个体的基因型为6AA:4Aa,其中杂合的占4/10=2/5;杂合的红果肉的番茄自交获F1就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在F1首先出现能稳定遗传的紫果肉。

19.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4级高三第一次联考)(12分)控制菜粉蝶体色的基因为A、a,雄性中有黄色和白色,而雌性都是白色的。

控制触角类型的基因为B、b,触角有棒形和正常,且雄性和雌性中都有棒形触角和正常触角。

请根据下表三组杂交组合,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可判断菜粉蝶体色显隐性的杂交组合是,隐性性状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杂交组合二亲本的基因类型为。

如将组合三中亲本的F1个体进行测交实验,则F2雄性个体中黄色正常、白色正常、黄色棒形、白色棒形比例为,该F2全部个体比例为。

(3)若检测某白色雌蝶的基因型,可让其与多次杂交,请预测试验结果。

A
B
C
[解析] 19.⑴因为雌蝶个体都是白色,故要根据雄性个体体色来判断,在组合一中雄性是黄色,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中既有黄色又有白色,且出现了黄色:白色=3: 1,故白色是隐性;因为在雄性个体中能出现3: 1,应该是在常染色体上。

⑵在组合二中亲本都是正常,子代中有棒形,正常:棒形=3: 1, 说明正常是显性基因,棒形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雄性个体基因型是aaB-,雌性是-B-, 因为子代中出现了正常:棒形=3: 1,所以控制触角的这对基因应是Bb与Bb在雄性个体中黄色:白色是1: 1,说明雌性控制白色的是Aa,综合基因型应是AaBb×aaBb;组合三中亲本都是白色,子代中的雄性是黄色,说明雌性是AA,雄性是aa,子代中都是正常说明雌性是bb,雄性是BB,综合起来亲本是AAbb与aaBB,子一代是AaBb,测交后在雄性个体中会出现4种基因型和4种变现型,且比例为1: 1: 1: 1。

⑶要检测白色雌蝶的基因型应让其与白色雄蝶(aa)进行交配,然后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如果后代中①若后代中雄蝶全是黄色,该雌蝶的基因型是AA子代的基因型都是Aa;若后代中雄蝶黄色和白色之比约为1: 1,该雌蝶的基因型是Aa;若后代中雄蝶全是白色,该雌蝶的基因型是aa。

20. (江西红色六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11分)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当其体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染色体时,在早期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一般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如图所示。

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组成巴氏小体的化合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通常依据细胞中巴氏小体的数量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雌性猫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应有_______个巴氏小体,高度螺旋化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主要原因是其中的__________过程受阻。

⑶控制猫毛色的基因B(黑色)、b(白色)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为X B Y的猫的表现型是
_________。

现观察到一只白色的雄性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则该猫的基因型应为
_________。

⑷控制有尾、无尾的基因依次为A、a,则无尾黑毛雄猫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如果它与图示的雌猫交配,子代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解析] 20.⑴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组成巴氏小体的化合物主要是DNA和蛋白质;通常依据细胞中巴氏小体的数量来区分正常猫的性别,理由是正常雄性猫体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正常雌性猫体细胞中有1个巴氏小体。

⑵一个巴氏小体是一条X染色体转变而来,性染色体组成为XXX的,则形成2个巴氏小体. 基因的表达分为先转录后翻译两个阶段,染色体异常必然影响转录过程。

⑶控制猫毛色的基因B(黑色)、b(白色)位于X染色体上,其基因型为X B Y的猫的表现型是黑色雄猫;现观察到一只白色的雄性猫体细胞核中有一个巴氏小体,说明该猫体内含有2条X 染色体,则该猫的基因型为X B X b Y或X b X b Y 。

⑷控制有尾、无尾的基因依次为A、a,由图可知该基因位于产染色体上,则无尾黑毛雄猫的基因型是aaX B Y,如果它与图示的雌猫(基因型是AaX B X b)交配,子代雄性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无尾白毛:有尾白毛:无尾黑毛:有尾黑毛=1∶1∶1∶1。

21.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8分) 家兔眼色受两对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基因a纯合时遮盖基因B和b的表达,表现为蓝眼;基因b纯合时遮盖基因A的表达,表现为红眼;其他则表现为黑眼。

现用纯系家兔进行杂交实验,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分析回答:
(1) 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 定律,黑眼家兔的基因型有▲ 种。

(2) 实验一中蓝眼亲本的基因型是▲ ,F2黑眼个体中杂合子占▲ 。

(3) 实验二中红眼亲本的基因型是▲ ,F2黑眼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

[解析] 21.(1)由第三组F2表现型及其比例可知,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纯合时遮盖基因B和b的表达,表现为蓝眼;基因b纯合时遮盖基因A的表达,表现为红眼;其他则表现为黑眼,所以黒眼家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和AaBb,共4种。

(2)实验一中:黑眼×蓝眼→黑眼→3/4黑眼l/4蓝眼,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2AaBB和aaBB,所以F2黑眼个体中杂合子占2/3。

(3)红眼个体的基因型由:Aabb和AAbb,由于实验二中:黑眼×红眼→黒眼→3/4黑眼l/4红眼,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F1黑眼的基因型是:AABb,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
AABB、AABb和AAbb,则F2黑眼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F2黑眼个体间随机交配,F2黑眼个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是:2/3AB和1/3Ab,所以F2黑眼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4/9AABB+4/9AABb): 红眼(1/9AAbb)=8: 1。

其比例为1:1,黑眼个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3/8AB、3/8Ab、1/8aB、1/8ab,
22. (吉林实验中学2014级高三一模)(16分)
雕鹗(鹰类) 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控制颜色的基因, B、b表示控制斑纹的基因) 。

现有一只绿色有纹雕鹗与一只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 l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l:l。

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

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雕鹗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
为、。

(2)绿色无纹和绿色有纹出现此比例的可能原因是。

(3)F l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双显性的基因型有。

(4)F2中的黄色无纹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5)雕鹗的直毛和卷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T、t决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雕鹗各一只,卷毛雌、雄雕鹗各一只。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卷毛为隐性性状,直毛雌雕鹗基因型为;卷毛雄雕鹗基因型
为。

②若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一次交配,写出其中一种交配方
式(写亲本表现型)。

[解析] 22.⑴由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四种,所以绿色和无纹是显性。

⑵F2中,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 3:2: 1,可知绿色:黄色=(6+2):(3+1)=2: 1,无纹:有纹=(6+3):(2+1)=3: 1,因此AA的个体都致死的,即绿色显性纯合时个体死亡。

⑶致死双显性为AAB_,即AABB、AABb。

⑷F2中黄色无纹的为aaBB(1/3)或aaBb(2/3),aaBB(1/3) ×aabb→1/3aaBb,aaBb(2/3) ×aabb→1/3aaBb,1/3aabb,所以子代黄色无纹:黄色有纹=2/3:1/3=2: 1。

⑸①卷毛为隐性性状,直毛雌雕鹗基因型有两种(杂合子和纯合子),是X T X T或X T X t,卷毛雄雕鹗基因型为X t Y;
②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交配,所以选直毛或卷毛交配,有两种选法,直毛雌雕鹗或直毛雄雕鹗与卷毛雌雕鹗。

23. (湖北武汉2014届高三4月调研)(11分)一个正常眼色的果蝇种群由于受到射线照射,出现了两只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

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果蝇A X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40正常(♀): 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果蝇B X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62正常(♀): 62褐眼(♀):65正常(♂):63褐眼(♂)
实验三: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F2中25正常(♀): 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____(显. 隐)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突变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

请解释实验一出现异常比例的原因,用遗传图解表示(基因D. d表示)。

(2)果蝇B发生的突变时____(显. 隐)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致死效应。

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____上,理由是____。

(3)若上述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则褐眼的遗传遵循____定律,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____。

[解析] 23.(1)实验一果蝇A 与纯合正常雄果蝇,后代雌性一半正常,一半褐眼,而雄性只有雌性的一半,且表现为正常,说明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其遗传图解如下:
⑵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子代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常染色题上;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后代正常:褐眼=1: 2,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致死效应。

⑶由上述分析已知褐眼受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两对基因分别是Aa. Bb,则果蝇A 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果蝇B的基因型是AaX B X b;则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 b Y,让果蝇A(aaX B X b)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AaX b Y)杂交,其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2/3=1/3,所以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
1-1/3=2/3。

24.(湖北八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1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