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六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理解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
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
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
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
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
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
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
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
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
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
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1)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2)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他的眼睛模糊了。
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
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
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②比喻。
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不矛盾。
“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解析】【分析】(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2)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
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①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
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②比喻。
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不矛盾。
“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词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祖国到处是战士的家
黄土高原上,有一座七郎山,海(拔拨)1000多米。
山头上,只有20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四周都是悬崖峭壁。
这里冬天长达6个月,最冷的时候,气温在零下30多度。
狂风刮起来,满山石头乱跑,黄沙铺天盖地。
山上没有水,用水要从老远的地方背来。
就是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山上却常年(住驻)守着执勤的解放军战士。
有个叫张金明的战士,是天津人,上山时才20岁。
他从小生长在大城市,刚到七郎山,每天除值班外还要爬山挑水做饭,累得两腿发胀,汗流全身。
有人劝他:“你有门路,还不想法调到好的地方去呀?”他回答:“七郎山虽苦,也是祖国山河的一部分。
谁都不愿意来,这里不就没人驻守了吗?”
战士徐胜国家住湖北,家乡山青水秀。
可服役(yì)期满后,他却舍不得离开七郎山,又留了下来。
他说:“这里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它!”
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_______利用业余时间搬石头_______挖土_______垒墙_______填坑_______在房前屋后栽上树和白菜_______使光秃秃的山出现了生机和绿色_______
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士们汇集在一起,用(辛幸)勤的劳动改变着脚下的土地。
“我骑马挎枪走天下,祖国到处是我的家。
”在他们看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可爱的。
(1)写出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照样子写四字词语,要求其中带有一对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字。
天南海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在短文第4自然段上的横线写上标点符号。
(4)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5)短文第1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七郎山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A. 强调七郎山环境条件恶劣。
B. 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还很贫穷落后。
C. 烘托战士们以苦为乐、以山为家的英雄形象。
【答案】(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5)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
度在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拨;住;幸
(2)异口同声、承前启后、舍生忘死
(3),,,,,,。
(4)谁都不愿意来,这里就没人驻守了。
(5)C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
含笑不(以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人,(竟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
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
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
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_(以已)(佩折)________服
(竟竞)________然倒(像向)________是
(2)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3)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4)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答案】(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已、折、竟、像
(2)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
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3)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4)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在天底下,_________,而并不_________。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_,好像________。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 ,天空是那么________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________ 。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 ,好像________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柔软柔美]________
[勾勒勾画]________
(3)“一碧千里”描写了________,“翠色欲流”描写了________。
【答案】(1)清鲜
;明朗
;愉快
;一碧千里
;茫茫
;翠色欲流
;静立不动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柔美
;勾画
(3)绿的范围
;绿的程度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
5.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
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
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
他还是背出来了。
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
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
他还专门在各种花旁边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
第二,他喜欢描画。
那时候没有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宣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
这对他以后在南京路矿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三心二意——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聪明伶俐——________
(2)填空。
A第一自然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________。
第二层意思是________。
B鲁迅小时候喜欢________和________。
(3)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4)鲁迅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心一意;食不甘味;愚不可及
(2)写鲁迅的聪明伶俐;写鲁迅的勤奋;种花;描画
(3)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4)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
其中注意:三心二意:指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所以“三心二意”的反义词是“一心一意”。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厚或有滋味的样子。
也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说得很尽兴。
所以“津津有味”的反义词是“食不甘味”。
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
所以“聪明伶俐”的反义词是“愚不可及”。
(2)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
A细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可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写鲁迅的聪明伶俐。
第二层意思是写鲁迅的勤奋。
B鲁迅小时候喜欢种花和描画。
(3)考查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4)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
此类题只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灾难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________。
②滥用: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答案】(1)wéi;nàn;cún
(2)重新;不加节制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但是;转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因为wéi、灾难nàn、生存cún。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再生:重新。
②滥用:不加节制。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真正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①从文中“但是”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二是滥用化学品。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生态灾难的类型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
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
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如: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故答案为:(1)wéi、nàn、cún(2)重新。
②滥用不加节制(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4)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点评】(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广告的能力
7.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
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不少敌人坠________ 落山涧________ ,粉身碎骨。
他刚要拧________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________ 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2)“居高临下”的意思是________ ;“山涧”的意思是________ 。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________ 。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 和________ ,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 的精神。
【答案】(1)zhuì;jiàn;nǐng;jī
(2)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指山间的水沟。
(3)英勇歼敌
(4)动作;语言;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解析】【分析】①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坠(zhuì)落山涧(jiàn)、“拧”是多音字,拧(nǐng)开、叽(jī)里呱啦。
②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山涧:指山间的水沟。
③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④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点评】①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
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③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④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