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戏楼与戏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戏楼与戏园
位于虎坊桥西南角的湖广会馆里有个戏楼,舞台为方形开放式,三面各有两层看楼,台前为露天平地,后来改为室内,可以容纳近千人。
位于虎坊桥北边路西孙公园的安徽会馆里也有一座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的戏楼差不多,只是面积稍小一些。
位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是浙江银号商人设立的行业会馆,会馆里边的戏楼有上下两层,舞台前边三面有楼,中心的池座是马蹄形状的,上边建有罩棚,总共可以容纳数百人看戏。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大戏台
前门外东侧小江胡同内有一座平阳会馆,馆内戏楼前边三面建有双层看楼,中间有一块平地,摆放桌椅供观众使用,是平民百姓看戏时坐的地方。
戏楼有三层,每层之间有方形通道,底层还有坑道。
戏楼上边有棚式大顶,这座戏楼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除了皇宫内的戏楼、会馆馆内的戏楼外,北京的许多王府、大饭庄内也设有戏台,供主人和宾客观赏戏曲之用。
过去戏班到这些地方唱戏叫做唱堂会戏,报酬比在戏园里唱戏优厚。
过去的妇女不许上戏园看戏,但可以看堂会戏。
现在的北京人谁也不会把戏院和茶馆相混,然而在老北京,戏园却与茶馆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戏园就叫做某某茶园。
许多茶馆最初只是卖茶,后来陆续增添了评书、杂耍,最后经过改建变成了戏园子,但名字仍然叫做茶园。
像著名的老戏园子广和楼、天和、天乐、景泰、丹桂等都是如此。
这些茶馆变成戏园之后仍经营卖茶的业务。
清代北京的戏园主要集中在前门外,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禁止在内城开设戏园。
前门一带既是繁华的商业区,又距离前门、宣武门、崇文门比较近,内城居民到这里看戏比到别处近一些。
北京城里的戏园子的建筑也比较接近大茶馆,而与今天的剧院有很大的不同。
最早的戏园都有楼,楼下是池座,放着长条桌子和板凳。
观众不是面对戏台,而是侧对戏台,坐在茶桌的两侧,彼此面对,看戏时要侧过身去,
在看戏的同时不停地喝茶、嗑瓜子、吃零食。
在池座的两旁是散座,这里只摆长板凳,不设桌子。
在池座的后边民国时期还设有专门的单椅供军警使用,叫做军警弹压座。
这些军警不但自己看戏不花钱,还要把亲朋好友带进来一起看戏。
清代的戏园子最初只许男子入场看戏,妇女是不许入场的。
到了清末才改为男人坐楼下,妇女坐楼上。
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改为男女合座。
当年的戏台是正方形的,面积比今天的舞台小得多,而且不是一面面对观众,而是三面面对观众。
在戏台的左右两面也可以设观众席,这样的格局使演员不能从戏台左右侧幕上场,而只能从戏台后边上下场,右边是上场门,左边是下场门。
戏台两侧的座位叫小池子,一般只能看见演员的后背,如果戏台上站满龙套或宫女,坐在小池子里的观众就连主要角色的背影都看不见了,那样也就真地成了听戏子。
老北京戏园里的环境是比较嘈杂的,戏园里卖香烟、瓜子、花生、糖果的小贩穿梭往来,经常不断地向观众兜售物品,此外还有卖戏单的,扔手巾把的。
扔手巾把是一种专门的技巧,可以将热气腾腾的手巾把从戏园的一角扔到另一角,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也可以从楼下扔到楼上,可以用各种姿势扔,扔和接的人都配合默契,准确无误,仿佛是在表演杂技,让初进戏园的人惊叹不已。
当年的观众大多是一些既有钱又有闲的人,像八旗子弟中的纨绔子弟、小报的记者、下台赋闲在家的官僚和官太太。
他们中间有的人是戏迷,对台上的戏早已耳熟能详,但仍然听得摇头晃脑,到了最得意处,还要高声叫好。
有的人则是外行,到戏园来只是喝茶聊天看热闹。
此外还有带小孩入场的妇女,小孩子哭闹起来常使周围观众受到干扰,小孩子如果尿了尿,说不定还会淋到楼下观众的头上。
捧角的戏迷和小报记者有时发生纠纷,双方又叫又闹,甚至发生斗殴,这时的戏园子乱得就像开了锅的粥。
戏园里最初只有日场,从下午演到傍晚,各出戏按先后排成早轴、中轴、压轴、大轴。
早轴戏开场后许多观众还没到,真正的戏迷要在中轴戏上场后才入席,看完了压轴戏,他们又纷纷起身走了。
早轴和
中轴戏常常是那些名气还不太大,资格也比较浅的演员上台演唱,压轴和大轴戏则由那些名角演唱。
北京城里的戏园子,年代久远保留至今的要数前门外肉市街的广和楼了。
这里原来是明末大盐商查氏的花园,后来改为茶园,乾隆年间又修建了一个小戏台,只供演唱曲艺。
到了光绪年间,修建了新的广和茶园,能容纳八九百人,戏台也扩大了许多,是当年比较大的戏园。
戏园有上下两层,楼上是包厢(前排)、散座(后排),楼下是长条桌子长板凳。
北京解放后广和楼改名为广和剧场,许多著名的剧团、演员都在这里演出过。
位于鲜鱼口内路南的天乐茶园也是建于光绪年间的一座比较大的戏园,可容纳一千多位观众。
台面为圆形,观众席改为单人座椅。
1942年曾遭火灾,两年后重建。
解放后改名为大众剧场。
位于前门外粮食店街的中和剧场有800多个座位,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曾长期在这里演出。
1931年9月18日晚,张学良到这里观看梅兰芳演唱的《宇宙锋》,戏到中场,张学良的副官匆匆走来向张学良耳语了几句,张学良神色紧张,起身离去,随从人员也纷纷退席。
梅兰芳先生当时在台上也看到这一情况,但不知何故。
直到第二天早上看到报纸,梅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历史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竟然在千年之后应验于中和剧场,使人在惊叹之余不得不对艺术的涵盖力和深刻性表示钦佩。
三庆园、广德楼、庆乐茶园都在大栅栏街上,都是有名的戏园子。
三庆园在解放前夕改成某商店的仓库;广德楼解放后改名为前门小剧场;庆乐茶园解放后先后河北梆子剧团和北京杂技团的演出场地。
清末北京城出现了一批以“舞台”命名的戏园。
最早的是东安市场的中华舞台,后来在天桥出现了歌舞台、燕舞台、乐舞台、升平舞台等,但都是一些席棚,并非永久性建筑。
真正够气派的是位于西珠市口柳树井街路北的第一舞台,是由巨商殿阆仙与京剧著名武生杨小楼、旦角姚佩秋集资筹建的。
这家戏园的建筑样式与众不同,临街有
一道铁栅栏门,门内有一块1000平方米大的前院,主楼有三座大门,楼内有三层,一楼、三楼是散座,二楼前排是包厢,观众席是横排长条木椅,舞台是椭圆形的转台。
旧戏园子的舞台是没有帷幕的,第一舞台则有了大幕。
整座戏楼能容纳3000名观众,不愧是1915年时北京城里的第一舞台。
然而第一舞台的运气却很不好。
开张还不到半年,就多次发生电线走火、人员触电事故。
由于戏园没有太平门和后门,只有一个正门,当前院罩房着火时,3000人无路可逃,幸亏有军人破开墙壁,众人才得以逃生。
1937年11月第一舞台又一次燃起大火,终于被彻底烧毁,结束了它短暂的22年的历史。
当年珠市口地区还有开明戏园和新明戏园。
新明戏园1919年毁于火灾,开明戏园解放后改名为民主剧场。
哈尔飞戏院位于西单旧刑部街东口路北。
这里以前是奉天会馆的东花厅,张作霖曾在这里住过。
1928年张作霖退回东北,被日本人炸死,会馆后来变成了大杂院。
1929年某县长郝锦川出钱租下了花园和戏台,取了个洋名叫“Happy”,翻译过来就是“快乐”的意思,但是报刊上的广告却把“Happy”错排成“Halfy”,音译为“哈尔飞”,在英语中根本没有这个词,只是当时的北京人没有几个懂英语的,所以也没有人出面纠正,天长日久,“哈尔飞”也就名正言顺了。
哈尔飞戏院有600多个座位,戏台为半圆形,二楼只设包厢。
“哈尔飞”刚建成时西单地区只有这一家戏院,营业十分红火。
到了1937年初西单地区又有长安大戏院、新新大戏院相继建成开业,三家戏院之间开始了竞争,不料“七·七”事变爆发后,观众人数锐减,戏院陷入困境。
哈尔飞改名瑞园茶社,主演曲艺节目。
北京解放后哈尔飞戏院改名西单剧场。
长安大戏院位于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地处繁华闹市,场内可容纳1200人,有上下两层,观众席采用活屉椅子。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大戏院依然以戏曲演出为主,许多名演员都曾在这里登台,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因房屋危险而停业,随后拆除,原址改为西单地铁出入口。
在长安大戏院东边数百米处有新新大戏院,有1400个座位,上下两层楼,后来改为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首都电影院,正好位于新
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电报大楼的对面,是北京市里设备最好的甲级影院。
2002年6月17日,由于北京市政建设的需要,位于西长安街南侧经营了66年的首都电影院正式搬迁。
2008年2月2日,在西单新开张的商业中心“大悦城”10层,“首都电影院”重新挂起当年郭沫若题写的老匾额,再次开门迎客。
新影院投资建设共耗资2亿元。
影院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是老首都的3倍多,共有13个放映厅,1700多个座位,不仅大大超过了老首都的3个厅,还是当下北京厅数最多的影院,堪称京城影院旗舰店。
吉祥戏院位于东安市场的最北端,金鱼胡同的西口。
这座戏园建成于1908年。
清末已允许内城建戏园,吉祥戏园的建成对于家住东城的观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更由于临近东安市场,许多人购物之后来戏院看戏,使戏院的营业十分景气。
戏园内可以容纳七八百人。
从1921年起吉祥戏院开始兼放电影,在民国初年东安市场曾三次发生火灾,烧毁商店无数,市场内的另外两家戏园也被烧毁,唯独吉祥戏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或许它真的沾了“吉祥”二字的光?戏园的命运和人一样也各有不同,比起倒霉蛋第一舞台来,吉祥戏园真是幸运儿了。
电影《梅兰芳》中仿建的20年代早期的吉祥戏院
“七·七”事变后的1938年,吉祥戏院里发生了两名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大汉奸缪斌的事件。
由于阴差阳错,缪斌没被打着,当时场内大乱,观众蜂拥而出,日本宪兵队将各出口堵住后对上千名观众逐个搜身,演员新艳秋和戏院的十几名职工被抓到宪兵队,受尽了酷刑。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有一个情节与这一事件十分相似,或许是以这一事件作为素材写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吉祥戏院经过扩建,可以容纳1200多位观众,这里经常有各种戏曲演出,并且还放映电影。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才因新东安市场工程开工,吉祥戏院和老东安市场一起被拆掉了。
老北京城里的戏园还有一些,像鼓楼地区的天和茶园、天汇茶园,都是从茶园改为戏园的,后来因不景气而停业。
景泰茶园位于东四隆福寺的东边,后来改为蟾宫电影院。
天桥地区有许多大戏棚,设施简
陋,观众都是贫苦百姓。
真光电影剧院位于东安门大街中段路南,始建于1921年,实行新式管理,规定了观众须知,除放映外国电影外,还邀请外国歌舞团来这里演出,是北京城里洋味最浓的一座剧院。
北京解放后,这里改名为中国儿童剧场。
老北京城里的戏园还有裕兴园、广兴园、阜成园、西安园、平乐园、新罗天剧场、开明戏园、丹桂茶园等。
中山公园内的音乐堂始建于1942年,是一座露天剧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修建了顶棚,有3100个座位,只有半截围墙,所以夏天常有蝙蝠、鸟雀飞入场内,冬天也无法营业,直到1986年才改建成为封闭式的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