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虚室生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室生白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陆德明释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
’ 司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
” 后常用来形容一种澄澈明朗的境界。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不要把心填得太满,拥挤的心会让自己变得麻木甚至愚蠢, 空的地方才会产生灵动的感觉.
古人云: 老聃贵柔. 这也是老子之道的核心. 老道的人总是内敛的, 他
们都是柔道高手, 幼稚而简单的人才爱逞强。
“为善无近名”,这是庄子给我们的教诲,名在给你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成为了生命的枷锁?人们经常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面具里面,从而牺牲了真实的自己。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没有文化修养就显得粗俗不堪;失去朴素本质就显得虚浮做作,两者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形象。
孔子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遇事无谨畏之心,仅凭勇气做事,所做之事往往不会圆满;但若多谋而不知决断,也会遗误很多成功的机会。
这些都是成就事业的大忌。
但无论如何,最先被困难击倒的,往往是那些对困难想得太少的人。
“有教无类”是孔子说的。
原意是说从事教育者不应选择教育对象,而应将所学奉献给所有需要的人。
这正如我们现在推行的公民义务教育一样。
但事实却说明,现在仍有很多孩子因为出生地和家庭条件而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即便是在发达的北京,教育工作者因为可以籍着很多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捞到充裕的“外快”而忽视了正常教学中应给予普通受众的知识补给。
这些都是与孔子的理想背道而驰的。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是丢失的意思,立身行事,全在此心灵明。
心不在焉,辄成走肉。
博学、审问,皆以唤起醒觉为归的。
“视其所以,观其所安。
”这是孔子的识人之方:看人行事所用的方法、所依的原则,来考其情安顿之所。
后者尤切要,因其由行显像灵魂,由性雕琢心肝。
老子说:进道若退。
前进的道路看起来好象是后退。
在数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总是最短的,但生活中则不然,针尖对麦芒往往会使事情向着无法挽回的地步发展,而化解冲突的最好方法是利用曲线,生活中的曲线常常短于直线,退一步,可以进三步。
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不因一己之得失而忧惧,只有德行充全的人才能做到。
对于软弱的灵魂,或得或失都会成为患虑之源,成为羁绊和桎捁的枷锁。
“虚室生白”是透析庄子美学的一个切入口,“虚室生白”所体现出的道的虚与心的虚的契合是中国美学的大题目。
虚静作为审美发生的心理前提,影响了陆机、宗炳、刘勰等一大批理论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概念。
在庄子的文本中,“白”和“朴”相关联,“白”所彰显的质朴、素淡的美,
其本质在于自然而然。
这种美的理想对艺术实践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选择的审美实践方式则是“游”,“游心于道”就意味着否定和化解。
一方面否定智识和道德,另一方面用自然而然的至理化解俗情,这两者是统一的。
由此可以引出审美心理的特征乃是超功利与非逻辑。
“游刃有余”是游的心灵境界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它启发了艺术创作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
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是“至美至乐”,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至美就是天地大美,体现了庄子以自然为宗的美学主旨,至乐无乐在于它超越了世俗的感官之乐,而上升到更高的与自然生命相融和的境界。
以虚静作为心理前提,以游作为实践方式,进而追求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这三个环节充分阐发了庄子美学重真情、重自然的主旨。
关键字:庄子美学思想,游心于道,至美至乐,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
一个人的智慧,来自于他内心的空间。
一个人内心的空间的阔狭,又取决于他是否对天地万物有一颗慈悲心。
或者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人高于禽兽的部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
孟子说:“庶人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没有往下说,如果接着说,那就是:“庶人去之,乃为禽兽;君子存之,乃为灵长。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在于他在内心保留了那一份恻隐之心。
若然,他对万物的痛楚就会感同身受,他的内心的空间就会变得无比广阔,他就会懂得“与人为善”,从而得到生命的大智慧,舍己为人。
现代人很可怕的是,就像庄子所说,内心塞满了茅草,一颗心变成了“有蓬之心”。
内心长满杂草,还有什么空间可言?这都是什么样的杂草呀,生命力如此旺盛,割去一茬又冒出一茬,说白了就是炽热的欲望。
对声名的欲望,对地位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势的欲望。
一个人的内心里长满欲望的杂草,就会把他的内心堵得死死的,堵得密不透风,哪还有什么智慧可以生存?所以道家主张“清心寡欲”。
老子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内心朴拙,空旷如山谷,就会遇事游刃有余,触处无碍,生命也就有了恢宏的气象。
现代人心中没有天地神明,有的只是一己之私,那内心自然逼仄得可怜。
一个只看得见自己的人,他人就成了被自己利用的对象,视对自己有利无利任加取舍,有利则取,无利则舍,于是就会趋炎附势,于是就会过河拆桥甚至落井下石,于是就无悲悯,无敬畏,睚眦必报,小肚鸡肠。
一个人的内心被私欲私愤挤占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可能容得下他人?心灵空间逼仄的人,一般都缺少宽容的品质。
曼德拉有句名言:“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曼德拉用他的悲悯和宽容,消除了种族隔离的壁障。
他的内心像岩石一样刚强,同时又像青草一样柔软。
而无论是刚强,还是柔软,都共同成就了他内心大海一样的博大和深邃。
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
像曼德拉一样,内心装着的,不是一己的私欲,而是人民的苦难,那么,对人民的救赎,就成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天命”。
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会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也许成不了曼德拉,但我们可以尽量释放我们心灵
“硬盘”的空间,清扫“硬盘”中的心灵垃圾,最大限度把他人的疾苦装在心上,像郑板桥诗中所写:“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或者如陆游诗中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
”心灵的空间最大限度得到释放,一个人的气魄就大了,智慧就来了,他离伟大也就不远了。
虚室生白:虚灵的心能生发出一片光明
“虚室生白”的意思是“虚灵的心灵能生发出一片光明”。
它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概念,典出《庄子·人间世》:“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意思是:当看到了缺席者(指“道”),你虚灵的心就敞亮起来了,于是,那个伟大的时刻就降临了!
心灵不纠缠,不停滞于物质层面,就可使人生的大美、至乐境界朗然呈现。
照亮我们生命之路的光主要来自我们没有尘杂的、纯净的内心。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以及“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这几句诗是“情景理合一”的。
其“情”是诗人回到田园的愉快心情,其“景”则是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所,其“哲理”是庄子的“虚室生白”。
陶渊明处身田园愉侠心情的获得是因为他精神上“有余闲”(不忙于世俗杂务),心灵已“绝尘想”(弃绝世俗念想)。
至人能观照灵(阙者),“虚室”代指“心灵”,就是“心斋”(“心斋”的意思是“心灵的大扫除”),白即是明,宛似虚宅中光明遍满,让一切大白于世,无所遮蔽,正是海格尔所谓真理原意为解蔽(unconcealment)之旨。
“吉祥止止”,意谓一切美的意义之信息或美德来集于此。
明代画家董其昌则是从人导洁净的环境而致心灵纯净来理解“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予最爱斯语,凡人居处洁净无尘溷,则神明来宅,扫地焚香,萧然清远,即妄心亦自消磨。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这虽非庄子本意,但亦可聊备一说。
让心虚灵起来,生命中光明、伟大的时刻便会降临!
淡泊的意境令我们选择自己真正的需要、具有真实性的生活方式。
多余的钱只能买多余的东西。
淡泊是一把自动化性能非常高的剃刀,帮我们剃去那些缠绕在生活中,阻碍着生活明朗化、纯粹化的藤萝葛蔓、枝枝杈杈:它删繁就简,让我们轻松地直奔生活的的主题!过分的欲望令视线纷乱,使目标混乱,生活被不必要地复杂化了,导致真实的生活选择变成不可能。
而淡泊让精神淡定,目光澄澈,它简化了世界。
冰心说:你简单,世界也简单!
看破红尘才能热爱生活。
郭沫若有句真言:“要有出世的襟怀,方有入世的本领。
”真正冷静地看懂了生活才有能力以持久的激情热爱生活!“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生活。
”(汪国真)以为自己“看破了”而表现出冷漠、颓废乃至堕落的精神状态,那是还没有看破。
看破红尘的“正宗”标志只能是热爱生活。
所谓“看破”意味着站在较高角度、较全面地理解生活中的一切,从而对生活报有一种既不是彻底悲观,亦非盲目乐观的人是。
并且能用一种守恒的精神力比较从容地应对一切进退、得失、荣辱、生死等变化,也就是可以做到处变不惊,不那么患得患失。
从佛教“华严世界”的角度可以帮我们较全面地理解世界:“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的缺陷的、悲惨的。
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真法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世界。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世事本来幸福和乐,人人皆因有幸而生于此世,只要善用佛心本性,天地便呈现一片光辉。
芭蕉和尚说:“顺乎造化,与四时为友,所见者,不会没有花,所想者,不会不是月。
”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是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王安石《梦》)
何等华严“回向”的境界!王安石认为人生如梦,一无所求,他什么都不追求,心如止水。
可是,就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他为人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
这种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
这种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他们都是“死去活来”的人。
人到了这种火候,就是佛、就是菩萨。
而这种火候最后与杀身成仁成其一舍,也就正是此梦成真、此身不妄。
佛门精神是先把自己变为虚妄,虚妄过后'一无可恋、一无可惜,然后再回过头来,把妄成真,这才是正解。
斋心涤虑
净洁身心,清除杂念。
宋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方斋心涤虑,以俟陛下反復詰难,庶几竭尽愚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