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仁冷榨饼造粒浸出制油的工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棕榈仁冷榨饼造粒浸出制油的工艺研究
郭善辉;万辉;都晓明
【摘要】为改善棕榈仁进料饼粕质量,提高棕榈仁油浸出效率,通过对压榨饼进行造粒后再浸出制油的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系统地考察了物料水分、模板孔径对造粒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造粒料与未造粒料的浸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造粒过程中机械力可以有效的破碎压榨过程没有破碎的棕榈仁,提高物料的渗透性和浸出效果.对于含油18%的棕榈仁压榨饼造粒,其最佳造粒水分为9.5%~10.5%,造粒模板孔径4 mm,浸出粕的残油在0.86%%~0.93%之间,比压榨饼直接浸出可降低粕中残油0.7%~0.8%.
【期刊名称】《粮食与食品工业》
【年(卷),期】2013(020)001
【总页数】3页(P5-7)
【关键词】棕榈仁;造粒;浸出
【作者】郭善辉;万辉;都晓明
【作者单位】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无锡214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24
中国是一个油脂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油脂以满足人民生活及工业需要[1-2]。
作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价值的油脂资源,国外学者
就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生产、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趋深入[3],但在我国有关棕榈仁油的研究和介绍资料极少。
油棕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产油作物,被誉为“世界油王”[4]。
油棕果实包括鲜果肉和棕榈仁两部分,棕榈油是从油棕果肉中榨取出来的。
棕榈仁油是棕榈油的副产品,由油棕果仁压榨而得,一般其产量是棕榈油的10%~13%左右[5]。
两种油的成分大不相同:棕榈油主要含有棕榈酸和油酸两种最普通的脂肪酸,棕榈油的饱和程度约为50%;棕榈仁油主要含有月桂酸,饱和程度达80%以上[6]。
传统上所说的棕榈油仅指棕榈果肉压榨出的毛油和精炼油,不包含棕榈仁油[7]。
棕榈仁油在较低的温度下,固体含量较高,在环境温度28℃以下呈半固体状态,
但温度提高到30℃时,固体含量会迅速下降,具有陡峭的固体含量曲线,使得棕
榈仁油非常适合应用于糖果业和各种表面活性剂[5]。
由于油棕果实含油量高,故而不能套用我国常用的油脂制取工艺。
在棕榈果压榨的过程中,通过水煮、碾碎、榨取的过程,可以从棕榈果肉中获得毛棕榈油和棕榈粕[7]。
同时在碾碎的过程中,棕榈的果子(即棕榈仁)被分离出来,再经过碾碎和去掉外壳,剩下的果仁经过榨取得到毛棕榈仁油和棕榈仁粕,油棕榈果初榨流程见图1。
图1 油棕榈果初榨工艺流程
棕榈仁含油较高(干基含48%~55%),一般经初榨、浸出等工艺提取所含油脂。
由于棕榈仁果实坚硬,经初榨后仍存在较多大颗粒瓣片及少量完整仁果,为后续浸出带来困难,从而导致浸出饼粕残油含量过高。
为进一步提高浸出进料饼粕质量,提高浸出效率,本文对压榨饼进行造粒后再浸出制油的工艺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棕榈仁饼,含油18.56%,含水7.6%,12目筛下物占35.7%,筛上物占64.3%,
原料产地印尼,由国内某油脂公司提供。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HKJ218型造粒机,功率11kW,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101-1型电热鼓
风干燥箱,北京北方利辉试验仪器设备有限公司;RE-52型旋转蒸发仪,上海洪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HH-2型恒温水浴锅,武汉奥普森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压榨饼浸出制油工艺流程
棕榈仁压榨饼粕→调制(水分调节)→造粒→烘干处理(水分调节)→浸出→棕榈仁浸出毛油
1.3.2 压榨饼造粒条件的研究
分别考察造粒机入料水分、结构、规格参数对造粒效果的影响,并对未造粒和造粒原料分别进行浸出实验,分析比较浸出效果。
1.3.3 造粒效果的评价
参照GB/T 16765—1997颗粒饲料通用技术条件,采用打分制来考察相对造粒
效果的好坏,分值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造粒效果的评分表项目成型度韧性疏松度外观判断满分100 100 100 100
权重0.3 0.3 0.2 0.2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料水分对造粒效果的影响
不同的含油物料其含水率对造粒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含油18.56%的棕榈仁压榨饼适合造粒的水分条件进行了试验,参照表1中的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图2 入料水分对造粒效果的影响
由图2可知,当水分在9.5%以下时,物料较干造粒成型不好,出造粒机后粉末度大、颗粒断裂厉害,造粒机负荷大;当水分在10.5%以上时,物料虽然可以成型,
但造粒料松软,部分粘结,后期烘干能耗较大,故比较经济合适的入料水分在
9.5%~10.5%之间。
造粒成型料烘干前后的产品如图3所示。
图3 造粒成型料烘干前后的产品
2.2 模板孔径对造粒效果的影响
在入料水分合适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了造粒机模板孔径为2、3、4、5mm的情况下对造粒效果的影响,参照表1中的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图4 模板孔径对造粒效果的影响
由图4可知,模板孔径太小造粒效果不好,主要是模板孔径小造粒机负荷大,更
重要的是粒径比大,颗粒较长,在输送和干燥的过程中容易断裂;模板孔径太大,粒径比又较小,粉末度大,对后道浸出不利,故通过本实验可知,对于该物料,造粒机模板孔径在4mm左右比较合适。
2.3 造粒料与未造粒料浸出结果比较
对造粒料和未造粒料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浸出试验,试验条件为浸出温度55℃,
溶剂浸泡4次,总浸出时间120min,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造粒料与未造粒料浸出结果比较原料类别重量/g 浸泡次数浸泡时间/min
出油率/%粕残油/%12092.560.93造粒原料25004(55℃) 120 92.350.89造粒原料35004(55℃) 120 92.190.86未造粒原料15004(55℃) 120
91.261.68未造粒原料25004(55℃)120 91.881.56未造粒原料35004(55℃)造粒原料15004(55℃)12091.521.63
由表2可知,造粒料浸出效果远比未造粒料浸出效果要好,主要是未造粒物料中
含有未破损的棕榈仁和细粉状物料,浸出效果差,造粒过程使原料中坚硬的果仁得以破碎,原料造粒成型后提高了原料的渗透性,在同样的浸出时间和温度下,原料中的油脂更容易被萃取出来,与直接浸出相比粕中残油降低0.7%~0.8%。
3 结论
由于棕榈仁比较坚硬,通过压榨后仍有部分完整的粒仁,如果直接进入浸出工艺,势必增加浸出工段的负荷和难度,且浸出粕含油偏高,通过对原料尝试造粒工艺的试验,结果表明,造粒过程中,机械力可以有效的破碎压榨过程中没有破碎的果仁,使果仁组织重新破坏成型,有效的提高物料的渗透性,大大提高物料的浸出效果。
本文系统研究了物料水分、模板孔径对造粒效果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了造粒料与未造粒料的浸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含油18%的棕榈仁压榨饼,其最佳造
粒水分为9.5%~10.5%,造粒模板孔径4mm,造粒效果最好,浸出粕的残油在0.86%~0.93%之间,比压榨饼直接浸出可降低粕中残油0.7%~0.8%。
实际生产中采用造粒工艺可以提高压榨饼的出油率,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瑞元.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产需简况与学习贯彻《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建议[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2,19(3):1-10.
[2]姚伯龙,蒋敏海.棕榈油和棕榈仁油的地位和现状[J].食品与机械,2001,86(6):4-5.
[3]F.D.Gunstone.Palm Oil[M].Leeds: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1987.
[4]张以山,曹建华,林位夫.中国油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09(4):15-18.
[5]沈善勋.椰子油、棕榈仁油制取工艺探讨[J].中国油脂,2007,32(12):16-17.
[6]沈丹玉,汤富彬,钟冬莲,等.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棕榈果脂肪酸组成[J].中国粮油学报,2012,27(1):111-118.
[7]冯俊平,陈军.毛棕榈油杜比值与脱色率的关系探讨[J].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7,14(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