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g)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导入课文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自主预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两栖.(qī)潮汐.(xī)硅(ɡuī)鸟臀.目(tún)劫难.(nàn)
遗骸.(hái)追溯.(sù)褶.皱(zhě)骨骼.(ɡé)衍.射(yǎn)
二、词语释义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
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鸟tún()目chán chú()()xié()带
潮xī()领yù() yǎn()射
2.下列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流逝人员流逝流失水土流失
B.熔化岩石熔化融化冰雪融化
C.导致导致失败倒置本末倒置
D.漂移大陆漂移飘逸白云飘逸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
B.似乎一直可应该
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
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
4. 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⑴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⑴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⑵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⑷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整体感知
1.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⑴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
..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
..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 对文中相关知识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5.说明文重要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下列句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D.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三、课内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什么是泛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3.“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地幔.()地核.()蜕.变()
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
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
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写作小练笔
最近,著名导演张艺谋为他的电影《幸福时光》选为女主角。

大连姑娘董洁成为幸福的女孩。

预计,她也将会像巩俐、章子怡一样,在张艺谋的操作下,一举成功。

对此,有人认为,她的成功关键在于得了机会,这样的成功并不值得骄傲;但也有人认为,她们的成功主要在于自己刻苦努力,把握机会,是值得赞赏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写下来并和大家一起讨论。

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臀蟾蜍携汐域衍(人员流失) 4.⑴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⑵“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答案。

5.⑴作比较⑵举例子⑶打比方⑷分类别
二、1.⑴“确实”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这里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⑵“也许”在这里表示对恐龙灭绝的这种原因只是一种猜测,表达极有分寸。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应在“会”前加“也许”。


三、1.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2.逻辑顺序 3.泛大陆时期
4.“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四、àn hétuì 2..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7.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