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地面相结合 推进玉米“一防双减”开创玉米中后期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局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划定连片防治区域 为了确保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可操作性,我们将示范区分配到了相邻的几个乡镇,既涉及较多的镇、村,扩大惠农政策覆盖面,又保证防治区域相对集中连片,有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
1.2.3 科学选用防治药剂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对药剂选择、用药时机要求较高,这个时期害虫多为钻蛀性的鳞翅目害虫和刺吸性的同翅目害虫,病害则主要集中到中后期才开始广泛发病显症。选择什么样的药剂才能保证一次施药达到最好的效果?对此专家小组对选择药剂进行了充分论证,按照兼治多种病虫的要求,杀虫剂选用氯虫·噻虫嗪,该药剂高效、低毒、广谱、持效期长,对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鳞翅目害虫和蚜虫、飞虱等同翅目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杀菌剂选用了戊唑醇,该杀菌剂高效、广谱、内吸、持效期长,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能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的多种真菌病害。同时这两种药剂均属于微毒或低毒产品,对环境影响较小。
2.1 病虫害发生程度显著减轻
多点调查显示,收获前示范区绿叶率达89.88%,穗虫(棉铃虫、玉米螟等)防效77.77%,病害(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防效43.93%。
2.2 增产效果明显
经过实收测产对比,示范区亩产725.18 kg,比对照增产54.87 kg,增产率达8.19%,按玉米每千克2.2元计算,扣除防治成本每亩20元,亩增纯效益1 00.71元。2013年 10万亩示范区增加纯效益1 007.14万元,2014年20万亩示范区预计可增加纯效益2 000万元以上。
3.2 抓住项目实施契机,提升专业化防治水平
飞机防治效率高、周期短,但受地形地貌限制,难以实现全覆盖;地面专业化防治机动灵活,可与飞防形成互补。采取低空飞防和地面机防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防治任务按时完成,又能实现整建制区域防治全覆盖,还能提升本地的专业化防治能力。我们整合部分资金购买了新型长杆机动喷雾机,以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需要;同时加强对机防队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和施药技术。
4.2 作业费收缴相对困难
服务费的收缴是专业化防治组织运行的保证,由于收费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村级经济薄弱,作业费收取往往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防治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
4.3 项目示范面积小,补贴标准偏低
示范区的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影响力有限,不能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更好的示范效果。补贴标准偏低,每亩10元只能选择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或杀菌剂,两种不能同时兼顾,且用量往往只能采取最低量,若是遇上病虫害大暴发的年份,就很难保证防治效果。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航空地面相结合;玉米“一防双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作 者】李国强;白雪峰;王振华;马海艳;褚兆辉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
1.2 创新防治方式,空地结合确保防治效果
1.2.1 选择合理的防治方式 玉米“一防双减”即针对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在大喇叭口期后普遍用药一次,减轻穗期病害流行程度,减少穗虫基数,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玉米生长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穗虫和病害的高发时期,但由于此时玉米植株生长旺盛,株高行密,田间小气候温度高、湿度大,人员进地施药难度大,使群众没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习惯。为顺利完成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充分体现项目的示范性、创新性,使更多的农民了解玉米“一防双减”,看到玉米“一防双减”带来的好处,我们先后多次进村入户调研,与镇村代表、飞防公司进行专题座谈。立足滕州人多地少、村庄稠密,高压线路等空中障碍较多的实际,为最大限度扩大飞防比率,提高玉米“一防双减”项目的实施效果,最终采取了以直升飞机、轻型固定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三种机型搭配在无障碍的开阔地带进行飞防,在有障碍的边角地块由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动力喷雾机进行查缺补漏式的防治,确保防治区域全覆盖、无死角。
玉米“一防双减”项目不仅仅是完成一定面积的防治任务,而是要破解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治难题、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我们要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支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争取增加统防统治作业补贴,保持项目的常态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改变群众在玉米中后期不进地防治的习惯,突出整建制示范带动,把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正文语种】中 文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滕州常年种植玉米79.5万亩,平均亩产为596.6 kg,最高产量为每亩1 082.13 kg。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结构的调整,病虫害呈现重发趋势,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对产量影响大,目前滕州玉米田有害生物常发种类有20余种,常年发生面积在3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叶斑病(褐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等危害严重的重大病虫近10种。但是,由于玉米生长后期田间郁闭、天气炎热、进地困难,群众一般不愿进行防治,这是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为此,自2013年开始,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即玉米中后期开展一次防治,以减轻病害和虫害发生程度,积极破解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难题。近两年的实施结果显示,玉米“一防双减”技术,能有效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中遇到的瓶颈难题,对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意义重大。
3.3 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在项目区涉及的村张贴大幅宣传广告和注意事项,编写《玉米“一防双减”项目知识问答》并印刷分发给项目区所有农户;邀请各级领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群众代表观摩防治现场和示范区防治效果;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做好喷防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玉米“一防双减”对减灾增产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引起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2.3 植保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实施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带动了飞机、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等多种大型施药器械的应用,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控技术得到了集成应用。
2.4 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只有病虫害防治依然主要靠人工施药,农民迫切希望从繁重的病虫害防治劳动中脱身,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玉米 “一防双减”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从而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防治的难题,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促进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
1.1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示范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此滕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农业局长和财政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农业局分管局长任组长的技术指导组;反复多次进行座谈,并与项目所在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把手”调度乡镇“一把手”,为完成玉米“一防双减”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2.5 社会反响良好
据2013年调查回访,10万亩示范区及示范区周边群众认为防效十分明显,对玉米“一防双减”项目高度认可,呼吁今后继续实施。通过项目实施,增强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减轻了农民负担。
3.1 合理收费,增强群的责任意识
实施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向群众收取作业费是第一难题。如果不收费,市、镇两级财政完全有能力列支拿出这部分资金完成防治任务,但群众的参与减少了、责任意识降低了、监督意愿不强了,达不到实施该项目的预期目的。“民主监督”是现代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有利于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确定了作业费用分担方案,农民每亩只需交纳5元钱,其余作业费由市农业局整合项目资金进行补贴。事实证明,收费的过程就是宣传引导的过程,只要工作做到位了,收费的难度远远低于我们之前的预计。群众交费后,对玉米“一防双减”的关注度显著提高,防治期间更是到现场进行监督,保证了面积落实和防治效果。
玉米“一防双减”项目自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活动的发展。
4.1 专业化防治组织人员难以固定,队伍不稳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懂技术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多,农村剩余劳力减少,机防队伍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机手与服务组织之间是劳务关系,没有固定的收入,有防治任务才有收入,而病虫害防治具有季节性较强等特点,由于防治时间短,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导致机手难以固定,从而也导致机手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相应影响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活动的开展。
航空地面相结合 推进玉米“一防双减”开创玉米中后期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局面
李国强;白雪峰;王振华;马海艳;褚兆辉
【摘 要】针对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以专业化防治组织为实施主体,采取航空地面相结合的防治方式,在大喇叭口期后普遍用药一次,减轻穗期病害流行程度,减少穗虫基数,实现玉米高产稳产.近两年的实施结果显示,玉米“一防双减”技术,有效解决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瓶颈难题,实现了玉米增产目标,农药用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2.4 确定最佳防治时机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玉米生长发育较早,7月下旬开始进入大喇叭口期。为兼顾地面防治和飞机防治,我们确定两个最佳防治时段:一是在大喇叭口后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适宜飞防的区域进行地面统防统治;二是在抽雄后(8月上、中旬),实施飞防作业。
通过现场调查和测产对比,玉米“一防双减”项目超过了预期效果,实现了玉米增产增收,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推广,降低了农药用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2.3 科学选用防治药剂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对药剂选择、用药时机要求较高,这个时期害虫多为钻蛀性的鳞翅目害虫和刺吸性的同翅目害虫,病害则主要集中到中后期才开始广泛发病显症。选择什么样的药剂才能保证一次施药达到最好的效果?对此专家小组对选择药剂进行了充分论证,按照兼治多种病虫的要求,杀虫剂选用氯虫·噻虫嗪,该药剂高效、低毒、广谱、持效期长,对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鳞翅目害虫和蚜虫、飞虱等同翅目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杀菌剂选用了戊唑醇,该杀菌剂高效、广谱、内吸、持效期长,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能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的多种真菌病害。同时这两种药剂均属于微毒或低毒产品,对环境影响较小。
2.1 病虫害发生程度显著减轻
多点调查显示,收获前示范区绿叶率达89.88%,穗虫(棉铃虫、玉米螟等)防效77.77%,病害(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防效43.93%。
2.2 增产效果明显
经过实收测产对比,示范区亩产725.18 kg,比对照增产54.87 kg,增产率达8.19%,按玉米每千克2.2元计算,扣除防治成本每亩20元,亩增纯效益1 00.71元。2013年 10万亩示范区增加纯效益1 007.14万元,2014年20万亩示范区预计可增加纯效益2 000万元以上。
3.2 抓住项目实施契机,提升专业化防治水平
飞机防治效率高、周期短,但受地形地貌限制,难以实现全覆盖;地面专业化防治机动灵活,可与飞防形成互补。采取低空飞防和地面机防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证防治任务按时完成,又能实现整建制区域防治全覆盖,还能提升本地的专业化防治能力。我们整合部分资金购买了新型长杆机动喷雾机,以满足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需要;同时加强对机防队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和施药技术。
4.2 作业费收缴相对困难
服务费的收缴是专业化防治组织运行的保证,由于收费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村级经济薄弱,作业费收取往往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了防治组织工作的正常开展。
4.3 项目示范面积小,补贴标准偏低
示范区的面积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影响力有限,不能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更好的示范效果。补贴标准偏低,每亩10元只能选择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或杀菌剂,两种不能同时兼顾,且用量往往只能采取最低量,若是遇上病虫害大暴发的年份,就很难保证防治效果。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航空地面相结合;玉米“一防双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
【作 者】李国强;白雪峰;王振华;马海艳;褚兆辉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山东省滕州市植保植检站 滕州277599
1.2 创新防治方式,空地结合确保防治效果
1.2.1 选择合理的防治方式 玉米“一防双减”即针对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在大喇叭口期后普遍用药一次,减轻穗期病害流行程度,减少穗虫基数,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玉米生长中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穗虫和病害的高发时期,但由于此时玉米植株生长旺盛,株高行密,田间小气候温度高、湿度大,人员进地施药难度大,使群众没有进行病虫害防治的习惯。为顺利完成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充分体现项目的示范性、创新性,使更多的农民了解玉米“一防双减”,看到玉米“一防双减”带来的好处,我们先后多次进村入户调研,与镇村代表、飞防公司进行专题座谈。立足滕州人多地少、村庄稠密,高压线路等空中障碍较多的实际,为最大限度扩大飞防比率,提高玉米“一防双减”项目的实施效果,最终采取了以直升飞机、轻型固定翼飞机和三角翼飞机三种机型搭配在无障碍的开阔地带进行飞防,在有障碍的边角地块由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动力喷雾机进行查缺补漏式的防治,确保防治区域全覆盖、无死角。
玉米“一防双减”项目不仅仅是完成一定面积的防治任务,而是要破解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治难题、着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我们要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支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争取增加统防统治作业补贴,保持项目的常态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改变群众在玉米中后期不进地防治的习惯,突出整建制示范带动,把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正文语种】中 文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重要的饲料来源。滕州常年种植玉米79.5万亩,平均亩产为596.6 kg,最高产量为每亩1 082.13 kg。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结构的调整,病虫害呈现重发趋势,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对产量影响大,目前滕州玉米田有害生物常发种类有20余种,常年发生面积在300万亩次,其中玉米螟、棉铃虫、蚜虫、叶斑病(褐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等危害严重的重大病虫近10种。但是,由于玉米生长后期田间郁闭、天气炎热、进地困难,群众一般不愿进行防治,这是长期困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为此,自2013年开始,山东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即玉米中后期开展一次防治,以减轻病害和虫害发生程度,积极破解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难题。近两年的实施结果显示,玉米“一防双减”技术,能有效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中遇到的瓶颈难题,对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意义重大。
3.3 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在项目区涉及的村张贴大幅宣传广告和注意事项,编写《玉米“一防双减”项目知识问答》并印刷分发给项目区所有农户;邀请各级领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群众代表观摩防治现场和示范区防治效果;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做好喷防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玉米“一防双减”对减灾增产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引起全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2.3 植保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实施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带动了飞机、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等多种大型施药器械的应用,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控技术得到了集成应用。
2.4 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播种到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只有病虫害防治依然主要靠人工施药,农民迫切希望从繁重的病虫害防治劳动中脱身,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玉米 “一防双减”项目的实施,主要依靠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从而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防治的难题,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促进了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
1.1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示范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对此滕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农业局长和财政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农业局分管局长任组长的技术指导组;反复多次进行座谈,并与项目所在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一把手”调度乡镇“一把手”,为完成玉米“一防双减”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2.5 社会反响良好
据2013年调查回访,10万亩示范区及示范区周边群众认为防效十分明显,对玉米“一防双减”项目高度认可,呼吁今后继续实施。通过项目实施,增强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减轻了农民负担。
3.1 合理收费,增强群的责任意识
实施玉米“一防双减”项目,向群众收取作业费是第一难题。如果不收费,市、镇两级财政完全有能力列支拿出这部分资金完成防治任务,但群众的参与减少了、责任意识降低了、监督意愿不强了,达不到实施该项目的预期目的。“民主监督”是现代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有利于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确定了作业费用分担方案,农民每亩只需交纳5元钱,其余作业费由市农业局整合项目资金进行补贴。事实证明,收费的过程就是宣传引导的过程,只要工作做到位了,收费的难度远远低于我们之前的预计。群众交费后,对玉米“一防双减”的关注度显著提高,防治期间更是到现场进行监督,保证了面积落实和防治效果。
玉米“一防双减”项目自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活动的发展。
4.1 专业化防治组织人员难以固定,队伍不稳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懂技术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的多,农村剩余劳力减少,机防队伍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机手与服务组织之间是劳务关系,没有固定的收入,有防治任务才有收入,而病虫害防治具有季节性较强等特点,由于防治时间短,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导致机手难以固定,从而也导致机手操作技能参差不齐,相应影响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活动的开展。
航空地面相结合 推进玉米“一防双减”开创玉米中后期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新局面
李国强;白雪峰;王振华;马海艳;褚兆辉
【摘 要】针对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以专业化防治组织为实施主体,采取航空地面相结合的防治方式,在大喇叭口期后普遍用药一次,减轻穗期病害流行程度,减少穗虫基数,实现玉米高产稳产.近两年的实施结果显示,玉米“一防双减”技术,有效解决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瓶颈难题,实现了玉米增产目标,农药用量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加快了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进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1.2.4 确定最佳防治时机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玉米生长发育较早,7月下旬开始进入大喇叭口期。为兼顾地面防治和飞机防治,我们确定两个最佳防治时段:一是在大喇叭口后期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适宜飞防的区域进行地面统防统治;二是在抽雄后(8月上、中旬),实施飞防作业。
通过现场调查和测产对比,玉米“一防双减”项目超过了预期效果,实现了玉米增产增收,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推广,降低了农药用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